逛誠品的時候,被一本封面盯著我「賊笑」的月亮吸住了目光。
那張臉壞壞的,還露出一口尖牙,和我們習慣看到的溫柔月亮完全不同。
再一看,繪者竟然是貓魚,二話不說直接帶回家。

翻開第一頁,就讀到一句話:「現在已經很少人抬頭看看月亮了。」
想想真的如此。大人汲汲營營,被時間追著跑;孩子也一樣,趕著上課、寫作業,很少停下腳步看看天空。
於是,月亮開始覺得自己怪怪的,長出嘴巴、長出尖牙,最後,它變成了壞月亮。
啊,孩子也是。
當他們感覺自己被忽略,往往會用一些「惹麻煩」的小動作來換取大人的注意。
看似搗蛋,其實只是想被看見。
他不是在找你麻煩,他只是想找回你對他的愛。
繪本裡的壞月亮,不也是如此嗎?
它一直都在,只是我們常常忘了抬頭看它。

「現在,已經很少人抬頭看看月亮了。」
大人忙著追趕時間,忽略了天空,也忽略了身邊的人。
當孩子覺得沒有人看見自己,就會想盡辦法用「不乖」來拉近距離。

好喜歡這邊,把月相變成月亮的大變身(想到月光仙子!)
月亮一天一天地變化,眼神漸漸迷離,表情越來越怪。
這像孩子反覆試探邊界:一開始是小小的頂嘴,接著是更誇張的舉動,只為確定:你有沒有在乎我!

終於,月亮變壞了。尖牙大開,神情挑釁。
當我們看著孩子「失控」時,常常只看到外表的壞,卻忽略了裡面藏著的孤單。
唸到這頁就要壓低聲音,發出嘿嘿嘿嘿標準壞人的賊笑,完全滿足媽媽的表演慾~

壞月亮開始吞掉城市裡的燈光。
這一幕很震撼:當需求被忽視時,那份渴望會變成沒完沒了的「佔有慾」。
孩子也是,越得不到愛,越可能用破壞來證明存在。

所有人都害怕壞月亮,不敢發出光芒,只有小狐狸還是點起了蠟燭。
這一小團光,象徵著一個願望、一點善意。
對孩子來說,陪伴和注視,就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光」。

小狐狸安靜許願,壞月亮的尖牙就在一旁。
這一幕讓人屏息:善意看似脆弱,但比恐嚇或懲罰更能觸動人心

就在那一刻,壞月亮張大嘴,把唯一的燭光也吞掉了。
好像連最後的希望都被奪走。
但故事沒有停在絕望,而是悄悄埋下了轉折:有時候,「壞」的外表背後,正是渴望愛的呼喊。

月亮終於卸下了壞壞的神情,回到原本溫柔的模樣。
就像孩子在被理解之後,不需要再用搗蛋來證明自己存在。

燈火再次亮起,小鎮恢復了平靜。
右下角的小狐狸靜靜站著,真正的陪伴,不一定是驚天動地,而是記得你、注視著你。
結語
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大人的關注與連結。
但往往孩子做得好時很容易被當成「應該的」,大人繼續忙大人的,孩子只能透過干擾、故意、調皮與退化,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好證明自己很重要。
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看見這些行為背後的渴望,就會發現孩子並不是想找麻煩,他只是想找愛。
而好與壞,也並不是絕對的界線。
所謂「壞月亮」,只是因為太久沒被看見;所謂「壞孩子」,只是想要更多愛的證明。
書的封底寫著:
「在壞的標籤下隱藏著孤獨、寂寞、渴望,有時候還有不安、憤怒。儘管如此,在不知名的角落,一定有一雙溫暖的眼睛,正在關心著你。」
這正是《壞月亮》想告訴我們的。
不管是月亮,還是被說「壞」的孩子,他們真正需要的,都是那雙願意看見、理解、陪伴的眼睛。
願我們能成為那雙眼睛,在孩子最黑暗、最需要的時候,
給他一點光,讓他記得:自己值得被愛。
🌕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繪本。
它不是講團圓和月光的美好,也提醒我們:就算月亮壞壞的、孩子惹麻煩,背後都還有一份等待被看見的單純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