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
前一篇遊記交代了從田川市到直方市的旅程,這一篇要介紹分別位於這兩地的石炭資料館,算是上一篇的續記。前一篇提到,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連同館外的石炭記念公園所在位置,先前是三井田川鑛業所伊田坑的遺址,明治43(1910)年伊田豎坑竣工,後來成為筑豐地區生產量最大的炭坑,昭和16(1941)年達成最高出炭量205萬噸的紀錄,昭和29(1964)年閉山,昭和58(1983)年田川市石炭資料館成立,就是現在博物館的前身。
前一篇也提到,石炭記念公園佔地廣大,園內有不少紀念碑、相關背景資訊量非常大,而博物館可說是筑豐地區相關石炭資料館中最常被提及的,但實際進到博物館內,會讓人感覺相關資料展示並沒有想像中豐富。因為原來是三井的伊田坑遺址,展示內容以伊田坑為主,如同其他資料館,也有坑道內勞動情況的模型展示。

炭坑斷面圖,以及機器設備的裝置地點

坑道內支架構造的各種形式
博物館室內展示的一個亮點是山本作兵衛的礦工畫。山本作兵衛(明治25/1892年5月17日—昭和59/1984年12月19日)是筑豐當地人士,父親原本是運煤的船夫、後來成為礦工,山本大師七歲時開始與兄長一起從事礦業勞動,協助父親的工作。
山本大師63歲從礦坑退休,因為他年輕時曾經學過畫、當過畫家的學徒,退休後開始以水墨在素描紙上作畫,根據日記、筆記本的記錄、自己的經歷以及傳聞,描繪明治末期到戰後,礦區裡的生活與人情,以及男女礦工在礦坑內勞動的情形。這些在每幅畫的空白處都附有說明的礦業勞動歷史圖畫,引起了注意,有人協助其出版,並贊助山本大師創作水彩畫,經過媒體的報導,受到社會的注意。
田川市立圖書館收藏山本大師大量圖畫、日記及雜記,連同山本家以及大學收藏的其他山本作兵衛作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納入「世界記憶名錄」,於2011年5月25日獲得通過,比「明治日本之產業革命遺產: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產業」更早成為世界遺產。
目前在博物館的二樓,固定展出山本作兵衛的礦工畫作,但禁止攝影,然而博物館有編輯並販售山本大師的畫冊。台灣的「猴硐礦工文史館」,獲得博物館的授權,同樣展示有山本大師的畫作:台灣的煤礦勞動技術,相當大部分傳承自日本九州,猴硐老礦工將山本大師的畫作與文史館藏的坑內勞動照片一一比對,發現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對照,還沒有機會前往福岡參觀山本大師畫作的民眾,可以先前往「猴硐礦工文史館」參觀。

「猴硐礦工文史館」二樓的展示,山本作兵衛畫作與文史館藏坑內勞動照片的對照
博物館室外展示的工會與徵用工資料
如果要我說,相較於室內展示,我覺得博物館室外展示的部分,讓我印象比較深刻而有驚豔的感覺。走出到室外展示場,先是可以看見以前礦場使用的若干機具設備,例如常見的台車、翻車台等等。
接著便是礦工住宅的復原建築,依明治與昭和兩個年代布置展示其內部陳設。大約是當地的礦工工會在礦業沒落、組織解散之後,將部分文物送給了博物館典藏,在復原礦工住宅內部,展示了一些工會相關的資料,這是我最驚豔的部分。
這裡同時有展示板說明帝國殖民統治時期,被「強制連行」至當地礦坑勞動的中國與朝鮮籍「徵用工」:田川地區有中國勞工669名,分散住在附近四個「華人寮」,其中有26名勞工死於當地;來自朝鮮的人數更為龐大,太平洋戰爭前夕約佔筑豐總礦工數的13%,然而戰爭開打後因為徵兵人數多、礦工缺乏,日本更大量自朝鮮徵調人力,至1944年的戰爭後期,朝鮮人比例達到接近33%,總人數超過三萬人。這裡的資訊可與記念公園內的三座礦殤紀念碑互相參照。

礦工住宅復原展示


勞動組合(工會)鬪爭史

工會抗爭行動的照片

關於當地中國與朝鮮徵用工歷史的說明
直方市石炭記念館原本是「筑豐石炭鑛業組合」的直方會議所,是礦業主同業公會的地方聚會所,建立於明治43(1910)年,現在的記念館本館就是當年留下來的建築;後來在這裡又設立救護練習所,訓練礦坑災變時的救護人員,所以兩年後在地面上蓋了模擬坑道,供救護人員練習時使用,目前的坑道是大正14(1925)年重建,內含20度及40度的斜坑,至昭和43(1968)年結束運作時,共訓練了四萬五千人次的救護人員。昭和46(1971)年改為石炭記念館。

直方市石炭記念館,右邊是本館、左邊為新館

救護練習所模擬坑道

日本炭鑛重大災害年表

救護隊員綱領
因為是資方的地方聚會所及救護訓練設施,本館展示主要以礦業歷史為主、有好些幅大礦業主的畫像,以及救護訓練相關的資訊、設備展示等。本館旁的鋼骨結構新館,是平成二(1990)年拆掉原來的平房新建的,一樓展示礦業相關設備、文物,二樓展示不少以礦業勞動者為主題的畫作,包括山本作兵衛與先前在參觀宮若市石炭記念館介紹過的山近剛太郎。

遠賀川流域的個人駕駛運煤船(五平太船,或稱為川艜)模型

山近剛太郎畫的坑夫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