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福岡市中心沒有福岡驛、主要車站叫博多驛,北九州市中心也沒有北九州驛、主要車站叫小倉驛。車站用的是市中心區的舊地名。有一名作家在小倉度過大半生、在此成名,他是松本清張(1909-1992)。松本清張父系源自鳥取縣山區,父親從田中家被過繼至松本家,後來逐步往南遷移,清張出生在廣島,童年在下關住過一段時間,之後全家移居小倉,才在這裡安頓下來。
清張家中貧困,他14歲高等小學畢業之後就開始工作,在電器公司當打雜工友,這段時間開始接觸文學,19歲進入印刷廠當學徒、學製版,輾轉換了幾家小型印刷廠之後,27歲結婚,28歲進入朝日新聞社西部支社的廣告部門當美工,後來一直到他成為專職作家之前,除了當兵期間,都是在朝日新聞工作。
清張1944年6月被徵召入伍當衛生兵,搭船至朝鮮半島等待與其他部隊會合,本來是預定要被派到新幾內亞戰場,殊不知此時日本已經連運輸船都很缺乏,在朝鮮待了一年多之後,日本投降,1945年10月回到小倉。
戰後,位於小倉南郊城野地區的舊小倉陸軍兵器補給廠,因為員工大多已經遣散,原來作為員工宿舍的黑原營團住宅頓時成為空屋社區,且租金便宜。清張一家從戰時的疏散地遷移至此,一直到清張成名後搬到東京為止。
清張一家三代八口,他養家的經濟壓力沉重,1950年《週刊朝日》刊出「百萬小說徵文」的消息、首獎三十萬日圓,清張寫了〈西鄉紙幣〉投稿,獲得第三名、獎金十萬元,還入圍當期的直木賞。1952年〈某「小倉日記」傳〉發表,次年獲得芥川賞。1954年舉家遷往東京,1956年從朝日新聞社退職、成為專職作家。
清張前半生的經歷,記錄在他的自傳作品《半生記》,我們也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到這些經歷成為他寫作的素材來源。
清張過世之後,北九州市在小倉城的西南角,成立了一座松本清張記念館,可惜內部完全禁止攝影,後來記念館旁的馬路還被命名為清張通。清張一家搬到東京後,因為作品熱銷,他的版稅收入不斷增加,曾經蟬聯日本作家最高收入長達多年,後來在杉並區的高井戸營建了一間兩層樓的住宅,他寫作的書齋就在其中,還有因為收藏的圖書資料不斷增加,而不斷增建的書庫與資料室。記念館成立之後,高戶井清張宅中的書齋、書庫、資料室與應接室被拆了下來,原樣移置到記念館內。
大部分人對於清張的印象,大約就是一名推理作家,或說是社會派的推理作家。但其實清張的寫作範圍很廣,記念館內的展示,將清張作品分為:現代小說(跟犯罪、推理較無關係的社會寫實小說);推理小說;歷史小說與時代小說;現代史(非虛構的報導文學,例如有名的《日本之黑霧》);古代史(歷史的考證與論述)。另外,清張也有大量的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松本清張作品一覽。

松本清張記念館
小倉黑人米兵集團脫走事件與〈黑地之繪〉
1958年,清張發表短篇小說〈黑地之繪〉。這篇短篇分為兩部分,時間背景是1950-1951年的韓戰期間,兩部開頭時,清張都先貼出當時的一些新聞報導,以顯示朝鮮半島戰況的激烈程度。
第一部描寫1950年7月的小倉祇園祭前夕,因為表演前的練習,到處都可聽見「咚咚叩、咚、咚、咚咚叩、咚、咚」的太鼓聲,美軍小倉憲兵隊的司令官向市政府表示,應該考慮停止鳴擊太鼓,卻又說不出明確理由。小說中是說,因為韓戰而短暫停留的大量美軍多為黑人,他們的非洲祖先也會在儀式中運用鼓聲,這些太鼓聲會引導他們體內的血液沸騰,進而做出狩獵式的行為。
祇園祭第一天晚上,逃離城野營區的其中六名美軍黑人士兵,全副武裝闖入營區附近的一間民宅。屋主是前野留吉,在附近的小礦場擔任辦事員,和他的妻子芳子同住。闖入的士兵先是討酒喝,酒醉之後輪流性侵了芳子。小說中自己提及這是真實事件,再加上前面的新聞報導,使得這一篇雖說是小說,卻有強烈的報導文學氣氛。
第二部開始於中國軍隊加入朝鮮戰場,大量美軍戰死被運回小倉處理,地點正是在城野營區內。前野留吉因為礦場倒閉而失業,妻子無法承受創傷因而求去,他迫不得已去從事薪資豐厚的屍體處理工作,建築物入口處貼著「屍體處理班」(Army Grave Registration Service)的標誌,這個簡稱AGRS被日本工人讀成Eijares。
日本工人必須將冷凍的屍體「鱈魚棒」放上工作臺,先是辨認身分,通常屍體上會有識別牌,然後將不完整的屍體縫合,注入福馬林防腐,然後放入棺材中,再搭乘軍機回到美國。有一天出現一具刺青很特別的屍體,那正是數月前首先性侵芳子的那名士兵,留吉終於找到這具屍體,他拿起解剖刀,將屍體的胸膛劃開。
以上就是小說的故事梗概,其實就是描寫「小倉黑人米兵集團脫走事件」。前面提到,清張一家戰後初期住在小倉的黑原營團住宅,這裡原來是舊小倉陸軍兵器補給廠的員工宿舍,位於城野的補給廠於二戰後被劃歸美軍使用,尤其是韓戰爆發後,大量美軍士兵輪替進駐,就是小說中所寫的城野營區。
脫走事件頗為嚴重,若干士兵因為要被派至朝鮮戰場而恐慌,至少有2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從營區逃脫,他們闖入民宅,發生許多竊盜、搶劫、攻擊、傷害和強暴案件,警方和憲兵隊接獲七十多件報案,但事後都被蓋案、封鎖消息,沒有報案的可能更多。美軍憲兵隊出動裝甲車鎮壓,期間有發生激烈槍戰,經過一整夜之後才逐漸平息。發生脫逃事件的該聯隊終究被送到朝鮮,最後全軍覆滅,其中大部分是黑人,小說中是說三分之二的屍體是黑人,顯示著黑人被當炮灰的狀況。
脫走事件發生當時,清張一家所居住的黑原營團住宅就在附近,所幸並未被波及。清張根據真實事件,寫出了這篇作品,帶有報導文學的氛圍;〈黑地之繪〉的繪,指的是黑人士兵身上的刺青,清張其後在若干作品標題都用了黑這個顏色,由此脈絡看,也可以將〈黑地之繪〉視為是後來《日本之黑霧》的先聲。
〈黑地之繪〉的歷史場景
舊小倉陸軍兵器補給廠戰後初期由美軍管理,常作為軍隊前往朝鮮戰場的中繼站,後來交給日本的自衛隊,成為陸上自衛隊小倉駐屯地城野分屯地。這個城野營區的位置,就在JR城野驛的對面(參考文前所附地圖),自衛隊於2008年後陸續撤出,目前接近站前大馬路的區域,是商店及醫療機構,而其他部分,則大多改建為集合式住宅。

從JR城野驛北口前天橋,望向舊小倉陸軍兵器補給廠改建而成的社區

舊小倉陸軍兵器補給廠較裡側的集合式住宅
從舊城野營區東側的馬路走進去,過了一條小溪流之後是一處平房住宅區,這裡就是原來的黑原營團住宅所在地,現在叫做黑住町。在Google地圖上可見松本清張小倉舊居跡的標示,就是當年清張住的地點,這個地點早些年前曾是空地,目前已經蓋起新建築、有人居住。
在住宅區的中央,有一座小公園,後來被命名為「黑住清張公園」(くろずみ清張公園),以紀念這裡作為松本清張文學寫作的起點,並立有解說牌說明名稱由來。這附近的住宅大多已經改建過,但仍可見若干具懷舊氣氛的房屋建築。
這天的小倉松本清張之旅,其實是接續白天的煤礦勞動記憶與產業遺產之旅,利用傍晚前後來完成。舊小倉陸軍兵器補給廠大部分已成住宅區,與原來的黑原營團住宅連在一起,其恬靜氣氛,其實難以想像當年作為軍營與屍體處理所的環境,以及美軍士兵逃脫事件的衝擊,反而像是旅程中可以不趕時間、輕鬆散步的路徑。我在賣場買了開始折價出售的便當作晚餐之後,走到附近北九州單軌電車的城野驛,特意搭單軌電車體驗一下,回到市中心的旅館。

黑住清張公園

清張公園旁的老房子

看似已不再營業的老店面
延伸閱讀:
《半生記》(半生の記),松本清張著,邱振瑞譯,2008年8月,北市:麥田出版。
《黑地之繪》( 黒地の絵 ),松本清張著,李彧嘉譯,2016年8月二版,新北:新雨出版社。
〈骨灰罈的風景〉,《松本清張短篇傑作選》(下),松本清張著,宮部美幸編,劉子倩譯,2007年5月,北市:獨步文化,頁162-202。對照上面的《半生記》內容,就可知道這篇是作者的自述生平,從尋找遺留在小倉佛寺的祖母骨灰罈說起,回憶起自己在下關與小倉的年少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