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滾滾」方格子專欄致力於知識與資訊的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付費群組。
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
請記得追蹤「雪球滾滾」臉書、IG、以及Threads,雪大將不定期分享更多觀點與資訊。本文為付費訂閱文章,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不得隨意對第三方透露、引用、轉載,或截錄。
2025年8月,我開啟了一項挑戰: 徹底戒掉自媒體。
順利完成挑戰之後,我本來沒打算馬上回到社群平台,但還是想看看這段時間到底都錯過了些什麼。
沒想到,就在9月下旬,我發現自己徹底失去FB粉專了。
其實早在過去就看過類似事件發生在大網紅身上,只是萬萬沒想到,像我這樣的小咖,也會有這一天的到來...
還是要溫馨提醒各位: 任何來路不明,自稱是雪球滾滾的,特別是那種主動私信你的,大概率都是騙子,千萬要小心!
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希望我再休息一會兒,不要那麼積極經營自媒體吧?
老實說我覺得這樣也挺好,自從不用社群媒體之後,感覺自己多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少了更多的內耗與焦慮。
最近我在研究蘭根·查特吉這位博士,他提出的健康處方之一是每週有一天網路戒斷日。
我理解這個建議的核心,是讓我們反思:每天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有多少是主動選擇的,又有多少是被動消耗的?
我們應該掌控自己的時間,而不是被電子設備牽著走。
蘭根·查特吉博士提到,很多患者向他反映,自己根本不知道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是被動花在網路上的。
2014年,一項針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普通智慧手機用戶的使用狀況令人擔憂。
從每天早上7點31分開始,人們平均每天查看手機221次,會打開社交媒體、閱讀新聞,甚至還沒起床就查天氣。
到晚上睡覺前,平均每天有3小時16分鐘花在智能手機上。而美國的統計數字更驚人,人們每天觸摸手機的次數高達2617次。
相信在電子設備數量超過人口數的今天,這個數據還會更高。
其實當我靜下心來審視自己過去一天用手機的時間,真的不忍直視。
哪怕沒什麼事,我也會忍不住打開手機,看看社群媒體有沒有更新,還會多次查看當天的天氣、股市、社群通知等。
實際上,這些資料對我的生活影響並不大,但每一次查看都在悄悄偷走我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讓我一直無法真正放鬆。
不得不承認,我也有網路成癮的症狀。
網路成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流行的自拍文化會激發我們的成癮中心。
這是一種完美主義者的表演,人們往往回避展示糟糕的表現,轉而強調那些能美化自身形象的內容。
這就造成了一個虛假的現實:似乎別人都比我們更成功,生活更美好。
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的生活和他人比較,並據此評價自己。
比如,每次看到攝影群裡朋友發的照片,我都會有種想把相機扔掉的衝動。
但真正和這些發照片的同好者聊過後才發現,他們的照片往往是從大量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而我看到的只是那1%的精品。
當我們把別人的最佳作品和自己手裡那些魚龍混雜的照片相比,當然會覺得有差距。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完全停止使用電子設備,而是要儘量減少被動使用的時間。
電子設備像毒品一樣容易讓人上癮,大部分時間我還能控制自己用手機的時間,但每到晚上吃完飯、一天疲憊之後,就會忍不住刷短視頻,根本停不下來。
坐在沙發上刷手機時,眼睛會疼,脖子也酸,而且內容大同小異讓人覺得很累,也沒有新鮮感,但就是停不下來難以抽身。
大多數時候,刷手機的時間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
我目前比較有效的做法有:
第一: 晚上絕不把手機帶進臥室。
以前我習慣把手機放在床頭充電,現在則把充電器放在客廳,十點左右就不再看手機,而是改看紙質書。
相比睡前刷手機,睡前讀紙質書,睡眠品質明顯更好。
第二: 晚上出門散步或運動時,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儘量不帶手機。
其實你沒有那麼重要,也沒那麼多消息需要即時回復。
我嘗試過晚上散步時特意不帶手機,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現在才發現雖然手機很輕,但帶在身上卻像潘朵拉的盒子,總讓人忍不住拿出來看消息。
第三: 不在飯桌上玩手機。
這一點我做得還不錯,之前挑戰不用自媒體的時候,我刻意保持飯桌上不看手機,現在已經形成習慣。
第四: 關閉手機資訊提示音。
我對聲音比較敏感,剛用智慧手機時總被提示音干擾,很早就把提示音關掉了。
但我有點強迫症,比如微信上的所有消息提示紅點,必須全部清空才安心。
總結來說想要減少手機使用,關鍵還是主動選擇使用時間,物理隔離是很有效的方法。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彈簧,只有徹底放鬆和休息,才能恢復彈性。而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卻很難讓我們真正放鬆。
目前我還沒有嘗試過一整天不看螢幕,決定先從半天不使用網路開始試試。
你要不要也試試,先從兩個小時徹底放下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感受一下那種從未有過的輕鬆呢?
在這個節奏極快的生活環境下,越來越多人被各種眼花繚亂的資訊所吸引。
有沉迷短視頻的,有沉迷小說的,有沉迷社交軟體的,有沉迷遊戲的...
漸漸地,大家的耐心和專注力被所謂的短平快磨得失去了原有厚度。
我的目標不僅是找回丟失的專注力和耐心,還有失去的現實生活質感。
當戒斷的時間逐漸變長後,我發現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不能帶來成長的社交媒體上,不如把時間用在學習和提升事業技能上。
對我來說,戒斷社交就能幫我做到這件事。
或許有些朋友會疑惑:
雪大不是在做自媒體嗎?連FB都不更新不營業,後面不怕流失掉潛在的變現粉嗎?
其實對做社群活動和寫書我一直有想法,但是想法過於模糊,我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做的社群是怎樣的,也不知道想要寫的內容是怎樣的。
但人總不能被這兩件事情絆住腳步,總歸是要往前看。
在無法辨清自己內心想法前,我選擇不看、不評論,先開始做其他事情。
自從接受挑戰之後,我專注於回歸線下生活,感受現實生活帶來的能量。
在還沒有FIRE前,我的工作就是經常與手機和電腦打交道,只有在完成工作時才需要與人打交道。
以前下班回到家,不是看手機就是打開電腦看電視劇。
生活除了吃喝拉撒,其他一切均線上上。
那段時間的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被設定了的NPC,只會根據程式給出的指令做事,絲毫沒有自己的思考。
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工作帶來的疲憊,還有脫離線下生活後產生的影響。
我被線上生活吸光了能量和注意力,直到開始戒斷社交媒體後,才感受到丟失的靈魂回歸軀體。
這樣做帶來的好處很多,比如我開始學習新技能,比如我能不受干擾的一口氣看完一本書,比如我能耐下性子去學習一道新菜式...
說到看書,請容許我小小工商一下:
如果你對我的FIRE故事感興趣,歡迎閱讀新書《不為錢而活,32歲那年我把自己FIRE了: 實現精神自由,擺脫金錢焦慮》
生活遠遠不止線上,線下更為重要。
願你我都能擁有更多線下生活的時間,真實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免責聲明
- 本平台所發布之文章僅為財經時事議題、個人心得與經驗分享,並非任何形式的投資推介建議或分析意見與勸誘。請勿視為買賣個股、基金、ETF或其他任何投資之建議,獲利與損失均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 本平台將會盡可能查證確保文章的正確性,唯難言百分之百內容皆為正確。本平台並無法保證文章資訊完全正確,並且資訊有可能因為時間或第三方變動而產生變化,讀者需多方查詢資訊並自行審慎評估。本平台並不擔保文章資訊與相關連結內容無誤,本平台對資訊之錯誤與遺漏將不負任何責任。
- 本平台的相關文章有可能是合作業配、商業邀稿。本平台將不負責任何用戶與商家之間的交易。任何商品或服務相關問題,需直接與商家客服聯絡。本平台將不參與及協助任何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糾紛、爭議事件。
- 本平台創作者保有對本平台所有收費方案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