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系列(2) 機器學習三部曲: 🔹 第二部:《深度學習 —— 神經網路的革命》
64/100 第七週:📌 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BERT、GPT)🗣🔍
64.BERT vs GPT:理解與生成之爭 ⚔ 各有千秋,場景不同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在當今的 AI 世界,若說「BERT 掌握語言理解」是 NLP 的大腦,那麼「GPT 精通語言生成」就是它的嘴巴。
這兩大語言模型家族雖然都基於 Transformer 架構,但在模型設計、任務特性與應用場景上卻走向了兩條不同路線。
本課帶你比較分析 BERT 與 GPT 的核心差異,協助你在不同任務中選對武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模型架構總體比較
BERT 和 GPT 都是基於 Transformer 架構的語言模型,但其核心設計思路與應用方向不同。
• BERT 採用的是 Encoder-only 架構,其最大特色是使用雙向(Bidirectional)Self-Attention,讓每個詞能同時參考左右文資訊,擅長處理語義理解任務(如分類、問答、命名實體辨識等)。
• GPT 則採用 Decoder-only 架構,使用單向(Left-to-Right)Masked Self-Attention,強調依序預測下一個字,專為語言生成任務設計(如寫作、對話、摘要等)。
📘 說明:
• BERT:同時觀察詞的前後文(雙向)
• GPT:只能依序觀察前文資訊(單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預訓練任務差異
BERT 與 GPT 雖同為語言模型,但其預訓練任務與遮掩方式設計截然不同,反映在其應用方向與推論能力上。
BERT 採用 Masked Language Model(MLM) 作為預訓練任務,它會隨機將輸入句子中的約 15% 字詞遮蔽成 [MASK],訓練模型去預測這些被遮住的詞。這種方式讓模型能同時看到上下文資訊,因此非常適合用於語意理解任務。
GPT 採用自回歸語言模型(Autoregressive LM),每次只允許模型看到輸入中前面的詞,然後根據這些詞來預測下一個詞。這樣的設計模擬真實的語言生成過程,非常適合用於寫作、對話等生成型任務。
📘 小結:
• BERT:學習語言「理解」能力
• GPT:學習語言「生成」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下游任務應用場景
在自然語言處理中,模型選擇需依據任務特性而定。BERT 擅長處理理解型任務,如文本分類、問答定位與命名實體辨識,主要因其使用雙向編碼器架構,能有效捕捉整體語意與詞彙間關係;
特別在分類任務中,透過 [CLS] 向量能代表整句含義。而GPT 屬於自回歸生成模型,適合用於對話生成、文章續寫與自動摘要等創作型任務,能根據前文自然生成語句。
若任務需要結合理解與生成能力,如摘要或翻譯,則可考慮使用 BART 或 T5 等編碼器-解碼器架構。總體而言,BERT 強理解、GPT 強生成,應依任務需求靈活搭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效能比較與實作差異
在模型運行與訓練效率方面,BERT 與 GPT 各有優劣。BERT 在預訓練時因採用遮詞(Masked Token)與下一句預測(NSP)任務,整體計算成本較高,但其推論速度快、易於並行運算,且收斂速度快,對於特定任務的輸出表現穩定、可控性高。
相對地,GPT 的預訓練僅需自回歸預測下一詞,計算成本較低,但因需逐步生成文字,推論速度較慢、無法並行,訓練過程中也需學習完整的語言生成邏輯,因此較難收斂,且輸出結果多樣性高、可控性相對較低。整體而言,BERT 更適合精準控制的理解任務,而 GPT 更適合靈活多變的生成場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選擇建議:該用 BERT 還是 GPT?
我想讓 AI 幫我判斷情感、分類文本 ✅ BERT 精準理解語意、結構
我想讓 AI 幫我寫內容、接續故事 ✅ GPT 具備強大的續寫與上下文連貫能力
我要開發客服對話系統: GPT + 微調(對話型生成 + 人類偏好訓練如 ChatGPT)
我只想處理一句話的語意關係: BERT(雙向理解 + 特徵輸出穩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小結與學習啟示:
✅ BERT 與 GPT 各有優勢,前者主攻語言理解,後者主攻語言生成
✅ 架構上 BERT 是雙向 Encoder,GPT 是單向 Decoder
✅ 任務選擇上應根據是否需要「生成」與「上下文自由度」做判斷
✅ 兩者皆可透過微調遷移至你需要的任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問題挑戰與討論:
1. 如果你要建一個「問答型客服」,使用 GPT 和 BERT 有何差異?如何搭配使用?
BERT 和 GPT 各有強項:BERT 擅長理解問題與快速檢索精準答案,特別適合用於從 FAQ 或資料庫中找出符合的段落;GPT 則擅長語言生成,能將抽象或制式的資訊,轉化為更自然、有溫度的回覆。
✅ 最佳做法是結合兩者:先用 BERT 找出相關資訊,再交給 GPT 根據這些資料生成流暢、有邏輯的回覆,實現「準確找資料 + 自然表達」的雙重目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能否設計一個任務同時結合 BERT 理解 + GPT 生成?請描述流程。
可以,這是目前許多智慧應用的關鍵流程之一。
✅ 範例任務流程如下:
(1). 使用 BERT 進行語意理解,從大量文本中抓出與問題最相關的句子或段落。
(2). 將這些重點內容整理為 Prompt,例如「請根據以下資訊簡要回答使用者問題:……」。
(3). 使用 GPT 負責語言生成,產生自然、簡潔的答案或回覆。
這樣的流程可應用於客服、自動摘要、醫療諮詢等,讓 AI 既有準確度,又能自然溝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會如何用這兩個模型處理「法條查詢 + 回答摘要」任務?
這是一個結合檢索與生成的典型應用。
✅ 處理方式:
• 查詢階段:使用 BERT 比對法條與問題語意,找出最貼近的條文(如民法第幾條)。
• 摘要階段:將該條文內容交給 GPT,搭配提示語,如「請用白話文說明這條法律,並回答使用者的問題」,進行回覆生成。
這樣不僅能提供正確法源依據,還能讓法律內容通俗易懂,提升使用者體驗,特別適用於法律平台、智能客服、政務資訊查詢等場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
BERT 重「理解與檢索」、GPT 強「表達與創作」,兩者若能整合應用,可大幅提升 AI 系統的準確度、流暢性與實用性,打造更聰明的對話體驗與專業應用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