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建築方面的減碳措施,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什麼?
大部分人可能會想到「換 LED 燈、省冷氣電、裝太陽能板」。這些確實重要,但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碳怪獸,藏在我們平常看不到的地方——企業的上游供應鏈。
最近 One Click LCA 發表的一篇文章〈Unlocking Supply Chain Decarbonisation〉就提醒大家:在建築環境中,真正的碳排大魔王不是用電,而是「隱含碳(embodied carbon)」——也就是材料生產、運輸、施工等階段的隱形碳足跡。供應鏈減碳是建築環境裡最難、卻也最重要的一步。
國際趨勢:從「看得到的電表」到「看不到的材料碳」
1. 減碳焦點正在轉移
過去我們習慣盯著「運營碳排」(像電費、水費、空調耗能),但現在國際間更關注的是「隱含碳」。想像一下,一棟大樓從無到有,光是鋼筋、水泥、玻璃這些材料製造過程就可能占掉 70-80% 的碳排,這比後續幾十年的用電還高。
2. 供應鏈透明才有解
你要減碳,總得先知道排在哪裡。這時候 EPD(產品第三類環境宣告)就派上用場,它有點像「產品的碳營養標示」。有了這張標示,設計師或採購人員就能比較:同樣是鋼筋,A 公司的碳排比 B 公司低 30%,那當然就會優先考慮低碳選項。
3. 靠合作才能推得動
光靠一家廠商減不了碳。文章提到,從材料製造商、設計單位、營造商到業主,都得一起來。國際上甚至已有法規介入,例如歐盟要求建材的具體碳排必須揭露,不然根本無法上市。
4. 文化與能力的轉換
企業不只需要工具,還得培養「看懂碳數據」的能力。就像過去我們只會看價格和交期,現在得多問一句:「它的碳足跡是多少?」
台灣企業可以怎麼借鏡?五個實際方向
講了國際的案例,來看看台灣能怎麼做。以下五點,都是現在就能開始的:
1. 推動 EPD 普及:讓每個產品都有「碳標籤」
就像我們買飲料會看熱量標示,建材產品也該有「碳排標示」。
台灣已有部分業者開始動起來:像 台泥 就率先在水泥產品推出 EPD,讓下游建築公司能清楚比較不同水泥的碳足跡。
2. 採購不只比價,還要比「碳」
很多企業做採購時只看「誰最便宜、誰交貨快」。但如果能把「碳排」納入評分標準,結果會完全不同。
例如 台灣的公共工程採購 已開始引入綠色採購概念,如果能把「低碳材料」設定為加分條件,將能推動更多供應商跟進。
3. 幫供應商一起長大
台灣供應鏈多數是中小企業,常常沒有資源做碳盤查。
像 台灣的鋼鐵業龍頭中鋼,除了自己投資低碳煉鋼技術,也逐步建立供應鏈減碳的協作模式,分享數據與技術給下游廠商,帶動整體鏈條往低碳走。
4. 設計階段就要想低碳
國際案例證明:越早把碳考量放進設計,越能省下後面麻煩。
台灣已有建築公司嘗試在設計階段導入 模組化建築,不僅縮短工期,也減少建材浪費,間接降低碳排。未來若能結合循環經濟,把拆除的建材再利用,將更具在地特色。
5. 提前卡位未來法規
雖然台灣目前還沒有強制要求建材揭露具體碳排,但內政部已推動「綠建築標章」與「建材登錄制度」,而 ESG 評比也開始把供應鏈納入考量。
企業若能提早建立碳排資料庫,等政策一來,就能從容應對,甚至領先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