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那封信的時候,世界似乎悄悄停了幾秒,感覺自己像一片被丟在空曠房間的紙片,任時間從四周悄然滑過。文字像流動的影子,每一個字都像微微振動的波紋,沒有聲音,以一種無法理解的節奏穿透我的腦海:「三天之內,啟程卡達。」
我呆呆地盯著信,心臟在胸腔裡,像一隻微弱的鳥拍打翅膀,卻無法逃離這突如其來的命令,去一個我甚至還沒摸清楚的國度。三天,是極短的時間,我不確定自己是驚慌還是好奇,莫名的想起了《蘇菲的世界》,蘇菲,十四歲的少女,收到來自未知導師的信件,世界在眼底展開成一幅迷霧的地圖。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這些問題像氣泡般在心頭浮現,又慢慢破裂,留下微微的寒意。在慌亂中,我把手指放在手機螢幕上,傳訊息給一位我在網路上認識的學姐,她正身處卡達航空的世界。訊息像一條漂浮的船,尋找港灣:「我該怎麼辦?」
她的回覆簡短而堅定,像一道光劃過黑夜:「三天就三天。別想了,去就對了。」
那瞬間,我彷彿看到一扇門在腦海深處打開,門裡閃爍著月光,透著哲學家低語的聲音:我從哪裡來?我將往何處去?這份工作,像是一種象徵,也像是一場試煉,一個夢境與現實交錯,而我若猶豫,就只能眼睜睜看它消散在掌心。
我試著順從,但心裡卻生出一股隱秘的抵抗。我寫信給卡達航空,用文字編織了一個理由,我需要時間整理房子、打包行李、處理一切現實事務。這封信像一個悄然呼吸的生命,帶著無助少女氣息的誠意。奇蹟般,他們答應給我一個月。三天的荒謬,突然被延展成一段緩慢的呼吸,在說長不長的日子裡,我像是穿梭於哲學與現實的夾縫,像蘇菲般學習思索命運、因果與自由意志,我思索每一個決定背後的理由,也思索宇宙的邏輯。房子、行李、搬遷、手續,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在這短暫的時間裡被放大成哲學命題:我該如何面對現實,如何理解時間,如何在荒謬裡尋找自由?
蘇菲在《蘇菲的世界》裡逐漸意識到,自己或許只是書中的一個角色,存在於某個比現實更無足輕重的層次,像一枚漂浮在宇宙的棋子,而世界遠比眼見的還要奇怪。我的世界觀也逐漸如此,我的旅程被放大拆解,這過程像在閱讀一部小說,而我既是讀者,又是角色。每一次行李打包、每一次飛機延誤、每一次迷失於機場的迴廊,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考驗。現實彷彿被輕輕抽離,時間拉長,空間模糊。我在機場裡流浪,拖著行李像拖著自己漂浮的軀殼,命運註定般的被安檢人員質問,語氣裡帶著無躲藏的荒謬:「妳是空姐,卻錯過了自己的班機?」
我笑了笑,那笑容裡有些羞愧,也有些理解。這世界有它自己的邏輯,不需要解釋,也不一定有答案。或許,這就是哲學課上的思考實驗:我們不斷追問,卻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觸碰到真理的邊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感受存在的重量,也感受自由的微妙。飛機延誤,登機口關閉,安檢人員的質疑,甚至孤單過夜的機場,都變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誨:人生的真相並非直線,而是彎曲、重複、偶爾荒謬的路徑。
清晨的陽光灑進玻璃帷幕,喧囂重新回到機場。我乖乖提前到櫃檯報到,終於登上飛往卡達的航班。飛機升空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不只是去一個國度,更像是踏入一個更深的內心宇宙,忽然明白了:這不是單純的航程,而是一種靈性的遷徙。每一次起落、每一次等待、每一次孤獨,都是一場靈性旅程,從荒謬到覺察,從迷茫到審視。世界如此奇異,我如此渺小,但又如此自由。我開始相信,每一次荒謬的召喚,都是宇宙對我靈魂的提問,而答案,往往不在書裡,也不在信裡,而在自己沿途踏出的腳步間。就像蘇菲終於能以「彷彿乍見」的眼光,看見書之外的世界,我也開始用這種眼光,看見世界、看見自己、看見每一次旅程中藏匿的奇蹟。
卡達,別急。
我正在路上,而世界,也在我心裡緩緩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