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清晨六點半。總統府裡的會議室依舊亮著燈。窗外的仁愛路已經開始塞滿通勤的車潮,卻沒有誰知道,裡頭的氣氛比任何交通堵塞都要窒息。
國安局局長將一份最新的電報放在桌上,臉色嚴峻:「華府方面的口徑在模糊化。他們說支持台灣,但沒有明確承諾會出兵,只提到『一切選項都擺在桌上』。」
國防部長沉著臉,敲了敲桌面:「這句話聽過太多次了。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別指望了。」一名年輕的情報官員鼓起勇氣插話:「我們還截獲了華府內部會議的片段。部分國會議員正在強烈反對軍事介入,理由是國內經濟壓力過大。」
總統的眉心皺得更深,她低聲問:「換句話說,美國可能只會在經濟制裁、外交譴責上動作,而不會真正出兵?」
「是的,」情報官員點頭,眼神卻閃爍著不安,「而且……中國似乎已經在散播消息,暗示華府其實無力承擔台海戰爭的代價。媒體輿論很快就會反映出來。」
房間裡一片沉默,只有冷氣機的低鳴。
終於,總統緩緩開口:「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不能再完全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我們必須考慮備案,包括單獨承受第一波衝擊的能力。」
國防部長神情凝重,低聲附和:「這將意味著全民動員,甚至是戰時經濟模式。」
會議結束後,那名年輕的情報官員獨自走在總統府長廊,心裡冒出一個念頭——台灣不是沒有盟友,而是盟友的承諾,可能比敵人的威脅更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