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孩出了一些事情,在協助ta的過程中,我發現我與主官,分別想從不同的方向去協助ta。
主官想優先強調及維護ta的成績權益,甚至動用大批人脈,但這也代表會有更多人知悉此事。
主官心中的順序是:
- ta的成績
- ta的形象
- ta的心理安全感
主官認為,為了維護「成績」而造成某孩沒有心理安全感,那主官可以再動用更多的人脈及布達來遊說大眾,給予ta“有力的”心理安全感。
而我心中的順序,正好和主官相反,我的努力方向如下:
- ta的心理安全感
- ta的形象
- ta的成績
我身為ta的導師,我當然也在意ta的學習成績,也會為ta想好配套和後路。
但是,可能因為我曾看過ta為了同學的流言蜚語而心傷落淚,為了沒受到同學的認同而小心翼翼地存活在班級裡,為了自保而孤立自己以免再受傷害等這些過程吧?!所以,我的順序,和主官的很不一樣。
或許,主官的或我的順序,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孩子自己所在意的順序
。
為了確認某孩ta的心意,而且ta還未成年,所以相關決定也須徵得家長同意。
我與家長聯絡時,家長說:「老師,ta不會有什麼意見的,老師妳就直接說要ta怎麼做,ta會照著做的。」
聽到家長這麼說時,我腦中飛逝流轉我所認識的ta的印象及故事,我認為ta是很有想法的孩子,只是內向了一點,ta並不是家長說得那麼無感、無腦、逆來順受。
於是,我跟家長說:「請您還是問問ta的意見吧,會不會,ta只是不敢說?
」
電話那頭,
突然,
沉默了5秒……
我覺得,
這5秒,
感覺時間好像過了好久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