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高中生了沒

525公開內容

不是高中生,只是一個天天跟高中生混在一起的人!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如果這句話的學子自行為了在學海裡存活, 而衍生的結論, 那著實情有可原。
Thumbnail
+1~非常同意小昕說的 學生可以為了分數而背,但老師應該可以引導怎麼理解、什麼口訣、怎麼記憶等,別僅僅叫學生死背,不然只是背而已,為何還需要老師呢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看到這則「課程心得」的撰寫叮嚀, 令我不禁莞薾🤭, 任課老師心中多麼期盼得到的是孩子們"本人"真實的想法, 而不是AI的!😆
Thumbnail
越是原始的教學 越能學到真本事? 老師為難啊!!!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我已經聽大U老師叨念好幾年了, 有關TA那正在大學念理工科系的兒子未來志向竟是---「當老師」這件事。
Thumbnail
有些事,總要有人滿懷熱情的去做🥰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本文分享三個案例,說明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在處理事情之前,先處理當事人的情緒,以提升溝通效率,並促進良好關係。文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先處理情,再處理事」的重要性,並探討不同應對方式的影響。
Thumbnail
別人的心情,的確是不需要你照顧,但若他的心情干擾或影響了你的事情,想把事情處理好,你就得先搞定他的心情。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打開天窗說亮話(上) ∣菜b導日記∣倒數473天 來而無往非禮也~ 既然學生有心虔誠向學, 那我也應該要針對ta們不可抗力的難處,給予協助。
Thumbnail
孔子曰: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這也是台北藝術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的校訓) 我自己把這些功課當成是謙謙君子該有的修為(文武兼備 內外雙修) 因為不圓滿所以還在努力 純粹是範疇太高遠 力有未逮! 見學生的“生活實例”留言 可以明白這些高三生已經有了初萌的三觀 尤其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定位都有相當的認知 這可喜可賀 我一直覺得功課學業是一時的 甚至畢業了就可以還給老師 但做人處事的人際會在生命中伴隨將來的工作 婚姻 家庭到老呢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被疏忽的課題。 關於第二則 這學生已經知道‘’感恩‘’的涵義了 就像哲學家蕭伯納所說:改變不了環境 就要要改變自己來適應 但 有些叛逆份子就偏要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 因此這更好世界是由這些人所成就的。 國中講民國革命“四大寇”是滿清對“叛逆”領袖的鄙稱 但其中一人我們現在尊稱: 國父。 再說莎士比亞評論對與錯:事物無對錯 是人類強加分類了它。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其實高三孩子們也不是故意呈現不認真上課的狀態,只是形勢比人強!
Thumbnail
打開天窗說亮話,當彼此都看見了對方的「亮點」,這扇窗就開對了。 很多人信佛教,卻對佛經存疑;很多人信基督教,卻對聖經存疑;既然選擇了信,又為何要疑?這無關經典的對錯,就只是自己打臉自己的矛盾。 當學生願意虔誠於自己的選擇,無論理由是什麼,那個因信仰而產生的力量就會發揮效果了。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以上,只要跟「第一名」相比,其他的都相形之下不那麼令我害怕了!
Thumbnail
現在青少年憂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老師們也辛苦了><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 真的是一種很討人厭的生物, 除了被牠叮咬後很癢痛不適, 牠還會傳染一些很可怕疾病, 而且牠飛行的聲音聽了會起雞皮疙瘩!
Thumbnail
相對而言 忍耐跟接受 也是其他學生幸運接收到的功課 不是嗎? 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的 習慣訓練自己多去看好的一面~~~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我有同仁說, 拿刀片割傷自己,不等於割腕。 因為拿刀片割傷自己,只會流一點點血,只會有一點點痛而已,不會死,也無意尋死,所以,這甚至也不算自殘。 這只是一種情緒的抒發, 就像抓癢一樣,很正常。
Thumbnail
我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但是 我並不認為拿刀片劃傷自己是正常的 我曾經認為 我痛故我在 但我現在換了一個想法 我覺得 「我思故我在」 啊!還要小心,有時候美工刀會生鏽 生鏽的刀非常危險
avatar-avatar
❦ 莊小昕
某孩在假日傳訊給我,想請我跟專輔老師問問,週一時不知有沒有機會晤談一下。 我問ta怎麼了? ta說ta非常不好。
Thumbnail
時代越進步,人心越思變,想要尋死的原因也就越多,因為受到的障礙、困境所導致的內心苦楚也越來越多。當那個造成內心苦楚的原因始終無法排除時,尋死的念頭就出現了。 為何要尋死?既然活著要與痛苦相伴,那還不如一死百了,永久結束它、遠離它。 16歲的男孩想要尋死,即便是一切都看似美好的老人(例如瓊瑤)也選擇毅然尋死,這不是年齡的問題,一切都關乎那個尋死的「因」可否得到解決。 如果不能從源頭得到解決,根據弱魚的經驗,任何外在的勸慰或心理諮商等方法都是沒有效果的。 唯一還有救的作法是,不要再跟當事人談他目前跳脫不了的處境,倘若提不出辦法,越談只會令他越厭世,致使他不斷地去經歷痛苦而感到折磨,進而加強尋死的決心。所以,陪伴他一起找出能令其充滿熱愛的事物,嘗試用「美好經驗」取代「痛苦經驗」。一旦他發現人生還有值得他去追求的事物或夢想的另外一面,雖然原本的痛苦仍在,但尋死的念頭就會慢慢變淡了。當他的心志隨著經歷越來越強大時,他才能真正的好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