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場商品為何總是特別貴?
多數旅客對機場價格早已麻木:一塊在市區不到5美元的巧克力,在機場卻可能賣到14美元;明尼阿波利斯機場的M&M巧克力,竟比外面藥妝店高出69%。這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整套制度下的結果。
乍看之下,許多機場宣稱採用「街頭價格加上10~15%」定價,理應不會出現驚人差價。然而現實是,缺乏嚴格稽核、壟斷經營與高營運成本,讓「街頭價格」變成一個模糊地帶,最終由旅客埋單。
壟斷與「被圈養」的旅客
在美國,多數大型機場的餐飲與零售被六大企業掌控,其中HMS Host與OTG更在多個機場同時經營不同品牌。表面上是六間餐廳,實際上可能都是同一家公司旗下。當競爭缺乏、價格彈性變大時,「街頭價格+15%」的上限也只是參考值。壟斷不僅影響價格,也影響選擇。旅客誤以為自己有多種餐飲選項,實則只是不同品牌的同一個經營者。當市場沒有替代品,價格自然向上。
街頭價格制度的理想與現實
1990年代,美國匹茲堡機場首創「街頭價格」制度,承諾機場內外同價,讓旅客感受到公平,也讓機場收入在六年內成長75%。這個模式一度成為全美標竿,顛覆了「機場一定貴」的刻板印象。
然而進入2000年代後,多數機場轉向「街頭價格+10~15%」,理由是機場營運成本更高,包括安檢、人員工資與租金抽成。這本是可以理解的加價空間,卻因缺乏透明度和稽核而失衡。
波特蘭PDX機場至今仍維持純「街頭價格」,不額外加成,也依營業額調整抽成比例。結果不僅消費不貴,單位旅客的平均消費反而高於全美平均,證明「合理價格」與「高收益」並非對立。
從「高價圈套」到「透明機場」
過去二十年,美國機場逐步演變為購物中心式的空間,旅客在通過安檢後平均要停留兩小時以上。研究顯示,越多等待時間,越容易衝動消費。這種「高價圈套」在9/11後安檢升級後更明顯。
然而,隨著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高,市場開始出現「反彈」:2024年JD Powers調查顯示,旅客在機場的平均消費較前一年下降;食物價格更連續多年成為滿意度最低項目。連美國國會也要求FTC調查機場與體育場館的「極端加價」。
旅客能做什麼?機場能怎麼改?
對旅客來說:
- 事先在市區或家裡購買零食、飲料,過安檢後再灌滿空水瓶。
- 使用信用卡或會員計畫折抵機場消費。
- 了解機場有哪些品牌屬於同一經營者,避開高價陷阱。
對機場與企業來說:
- 提高街價稽核頻率與透明度,公布抽查結果。
- 建立多元承租機制,打破大企業壟斷。
- 調整租金與分潤模式,讓業者不必透過「隱性加價」補貼成本。
改變需要自下而上
要真正打破「機場等於高價」的迷思,需要監管、旅客行為與商業模式三方同時改變。波特蘭PDX機場證明,合理定價可以與高收益並存,也能塑造正向的品牌形象。
對旅客而言,消費前多一分比較與計畫,就能少一分冤枉錢;對政府與監管單位而言,更嚴謹的規範與透明化,能逼迫機場回歸合理;對企業而言,真正的競爭力應該來自服務與品質,而非壟斷與暗漲。
深入思考:高價背後的潛台詞
- 價格歧視心理:旅客在時間壓力與缺乏選擇下,對價格的敏感度降低。
- 品牌「偽多樣化」:多數旅客以為選擇不同品牌,其實是同一集團旗下。
- 營運成本的真與假:雖然機場營運確實成本較高,但缺乏公開數據支持加價幅度。
- 機場成為「最後一哩收割場」:在飛行體驗大幅縮水後,機場成為航空公司與零售業「補利潤」的重要場域。
結語:從一塊巧克力看見機場經濟學
一塊巧克力在市區與機場之間的價差,不只是商業行為,更是一個縮影:反映航空業成本轉嫁、顧客心理、壟斷結構與監管缺口。當我們了解這些潛台詞,就能在下次登機時做出更聰明的選擇,也能督促機場朝更公平透明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