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的高空工地、指尖滑過的玻璃邊緣,都是王瑞鴻先生十多年來的生活日常。從台北到高雄,他帶著在北部磨練出的精緻手藝與細節美學,回鄉創立「為吾玻璃工程行」。這不只是一次職涯轉折,更是為了家人、為了夢想的歸鄉之路。從乾濕分離到獨特的 U 型玻璃,他用透明的材質,拼湊出溫度與堅持,為員工與客戶打造更堅實的未來。
從高空進到室內,為家人而返鄉
在許多人眼中,玻璃是透明、脆弱的存在,但在王瑞鴻負責人眼裡,它是一種能映照出韌性的材料。出生於高雄的他,早年家中從事水電行業,自己卻因薪資與發展空間的考量,北上尋求不同的人生舞台。最初,他投入外牆玻璃工程,高空作業雖危險,卻也在風吹日曬中磨練了他的技術與耐力。然而,長時間的高空搬運與勞力工作,使他的關節開始出現問題,迫使他不得不離開這條路。
短暫嘗試過其他以業務為主的工作後,王瑞鴻先生很快意識到,與其在陌生領域重新起步,不如回到熟悉的玻璃世界。他選擇改做室內玻璃裝修——雖然仍需勞力,但相對安全,也更能發揮他多年累積的專業。真正讓他下定決心回到高雄的,是對家人的牽掛。由於家族中曾有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父親將來可能也面臨同樣的情況;若繼續待在台北,將難以兼顧事業與照顧家人。於是,他毅然選擇回鄉創業,從零開始累積客戶與資源,開啟了「為吾玻璃工程行」的篇章。
以「吾」之名,刻劃職人心
王瑞鴻負責人為品牌取名「為吾玻璃」別有巧思——「為吾」源於「與玻璃為伍」的諧音,也帶著「威武」的氣勢,既有記憶點,也蘊含著他做事嚴謹的態度。身為處女座加 A 型的「細節控」,他相信細節決定作品的價值,無論是玻璃的切割精度,還是矽利康的收邊線條,都必須達到最高標準。
「為吾玻璃」主打各式室內玻璃裝修,包括乾濕分離、烤漆玻璃、玻璃隔間、玻璃門、玻璃櫃檯等,甚至能製作全玻璃的展示櫃,將結構與美感完美結合。其中最具特色的技術之一,是應用於公共設施與造景的「U 型玻璃」。這種玻璃可達六米長,延展性強,能輕鬆打造弧形或大型立面,施工過程比傳統框架玻璃省下多道工序,大幅縮短工期,並兼顧美觀與安全。這項技術是王瑞鴻負責人在台北與優勢頓公司合作時學得的寶貴經驗,也成為他回南部後的一大競爭優勢——客戶不必花額外預算請北部工班,就能享受同等品質的作品。
在逆境中找到市場定位
雖然在台北累積了十多年的玻璃經驗,但回到高雄後,一切必須重新開始。最大挑戰來自於人脈與案源的不足——在台北的資源與口碑,並不能直接轉換到家鄉市場。幸好,他聽取朋友建議,提早經營社群媒體,累積一定的曝光度,並積極參與BNI商會,建立本地人脈。
BN成為他創業路上的助力,不僅帶來實際的合作機會,更讓他接觸到不同產業的專業建議。王瑞鴻負責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之一,是在台南大益夜市附近的接待中心工程——玻璃面積大、效果講究,是他回高雄後的重要挑戰,也成為能自豪分享的作品。
創業初期的低潮也真實存在。剛回鄉時,他曾懷疑是否該轉行,尤其在案源稀少的日子裡。但靠著夥伴的鼓勵與自身的專業堅持,他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定位。王瑞鴻負責人坦言,以前的自己想很多、怕失敗,如今則學會「先做再調整」,在確保準備充分的前提下,勇於嘗試。這份改變,不僅讓他抓住更多機會,也成為創業過程中最珍貴的收穫。
改變產業生態的職人使命,讓員工也能安心築夢
對王瑞鴻負責人而言,創業不只是謀生,更是改變生活與產業文化的途徑。未來三到五年,他希望將「為吾玻璃工程行」擴展到6至8人的團隊,建立有制度的公司文化——不僅提供員工穩定薪資,更希望讓他們有能力買房、買車,減少生活負擔,讓工作真正成為支撐人生的力量。
他也期望能改善玻璃工程業的生態,打破部分傳統工班在品質與制度上的不足,讓更多人看見這個產業的專業價值。正如他自己從外牆高空轉向室內裝修,並帶回北部的技術與品質標準,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成為南部玻璃圈的正向影響力。
對於想創業的人,他的建議是不要讓「想太多」成為行動的絆腳石。先做好準備,再邁出第一步,過程中即使遇到問題,也能隨時調整方向。創業是場長跑,不是短衝,唯有持續累積經驗與人脈,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