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個星期五的晚餐後,老媽子忽然跟我說:「不如明天一起去加爾各答的南部去看看。」
我望望老媽子再望望坐在她旁邊的舅父,想着明天有否什麼事要做。雖然我明天的確沒有什麼特別事情要做,但我第一個反應是:「不去了。」
老媽子聽到後便問:「那你一個人留在家中「戇居居」的幹什麼?」
我答:「明天我想去Mani Square(Mani Square是加爾各答的一個大型商場,我很喜歡到那裏的書店)。」這時舅父暗笑了一聲。
聽到他的暗笑,不知為何我忽然改變主意,心想:「去見識一下也不錯吧」,反正購物商場在香港有「大把」,便說:「去吧。你們想去便去吧。」
就是這樣,我跟老媽子跟舅父三行人踏上了我人生第一次的「公路電影」。
我們的計劃是從我們加爾各答的家「Eastern High」一直駕車往南直到加爾各答最南部的Bakkahli。根據地圖,在那裡應該可以看到孟加拉灣的。
其實我一直也是比較喜歡山多於海的,雖然喜歡看海的男生好像很有型,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樹木跟花花草草。植物總是能帶給我平靜,相反看着海浪一個一個的「湧埋嚟」卻會令我感到壓力。
雖則如此,卻沒有減低我對這次旅程的雅興,反正公路電影的重點從來是「旅程」,而不是「終點」。而且,孟加拉灣也應該會比Mani Square有趣。
第二天我們兩點鐘便正式從家裡出發,由舅父駕車,我坐在司機位旁,老媽子則坐在後座。出發前先在手機的Google Map較好導航,準備好一切,就駕車離開Eastern High。
因為只打算留一晚,所以我並沒有帶衣物去換,只是帶了牙刷和一條浴巾,睡覺也打算只穿著白天的T-shirt和底褲。老媽子跟我也差不多,只是她多帶多了一件T-shirt。至於舅父的背囊放着了什麼,除了香煙之外就是一個迷。
正所謂食色性也,我們也是人,都要吃飯的。於是我們在正式起行前到了附近的一個商場 - Axis Mall,隨便吃了些東西才正式出發。
沒有到過印度的人可能會幻想印度是一個很Spiritual、佛教的發源地、很大自然、很多老虎跟大象的地方。或許遼闊的印度真的有這種地方,但事實上在我生活的加爾各答,是一個很人煙稠密而且跟香港比十分落後的城市,你在這裡也絕對不會找到老虎或大笨像,除非在動物園。
老爸曾經說過它像三十年前的中國大陸,我並沒有到過三十年前的大陸,不知道三十年前的大陸是怎樣的,但比起我認識的大陸,印度有一種在人民中散發出來的純樸,就像在大陸你會害怕吃到黑心食品,在這裡雖然看起來比較落後,甚至是骯髒,你卻不會害怕你的食物是用餿水油做的。至於為甚麼,我想應該是來自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吧。三十年前的大陸或許還有這種人情味,但今天已被拜金主義徹底吞噬,成為只有騙子是真的國度,不禁令人唏噓。
印度人也真是比較free-spirited的,比起中國人,他們比較坦承,不會有那麼多「攻心計」。當現,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會發惡,只是惡得來也比較真,sincerity is always beautiful。
這種坦承與純樸,也在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上反映出來。在香港,價值觀都是建基在金錢上的 - 讀好書,找份好工,賺錢,賺錢溝女,賺錢結婚,賺錢生仔,賺錢供書教學,到最後賺錢殮葬。印度人對於金錢的態度跟香港比起來卻截然不同。在這裡,很多時候很多商舖也沒有零錢找的,因為他們的社會並不是那麼money oriented,所以不會對找錢這些事那麼著緊,沒有零錢就不要買吧,要不找少一點,找多一點也不打緊。
說開錢,印度的貪污問題也很嚴重。話說有次我跟同事到政府部門搞trade license,辦好手續後居然在附近的後巷遇上那位替我們辦手續的人,他居然跟我們說給他二千盧比我們的trade license就可以快快辦妥。
我也聽說過在馬路上給交通警察逮到也不用擔心,假如定額罰款是5000盧比,只要你願意給那個交通差3000盧比便能「路路暢通」。這些事情若發生在香港應該很快會有人要坐牢了。
有次當我跟朋友談起印度的貪污問題,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廉潔」是否一定等於「正義」?廉潔的地方是否一定正義?正義的地方又可否不廉潔?我認為廉潔跟正義某程度上是掛鉤的。印度是否正義我不知道,但不廉潔就是肯定的,雖則如此,我在印度的生活還是挺快樂的。這裡壓力比香港少,也許也是印度人對制度及金錢的看法比較寬鬆的反射吧。
另一個印度人對制度比較寬鬆的例子是在這裡馬路上是沒有行車線的。在印度駕車就像玩Mario Kart一樣,車子可以同一時間360度的在你身邊左穿右插,而且他們也不喜歡用側鏡,很多車即使有側鏡也會把它收起來。印度的司機也很喜歡cut過對面有對頭車的線爬頭,起初來印度的我看見這些情境真是十分膽顫心驚。雖然聽起來很危險,但我在印度卻沒有看見任何交通事故。
在印度也經常能看見3、4個人坐一架電單車的情景,還有一架小小的貨車載着有兩層樓高的貨物,以及一些jeep仔連車頂也擠滿了人,真是十分「牙煙」。交通警也好像don't give a shit的。
印度,你可以你可以說他沒制度,但在這裡生活過後你便會明白它卻多了一種free-spirit、一種人情味,是你在香港或其他所謂已發展國家找不到的。
說了這麼久,還是把話題說回我們的公路電影吧。從我們家到Bakkhali我們打算走在地圖上一條很長的公路,但上那條公路前我們也要先經過加爾各答的市區。
一路上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都是印度的一般市區街景。
加爾各答是一個很密集的城市,有很多人、很多車。我把智能電話的導航較好,把它放在駕車的舅父能看見的地方,便靜靜的坐在司機位旁享受我的「遊車河」。從導航中顯示由Eastern High到目的地Bakkahli要三小時五十多分鐘,也算長,但幸好駕車的不是我。原途舅父和老媽子不時都會閒聊幾句,但說什麼我已不記得了,反正都是些無關痛癢的事。
老媽子曾經說過她十多年前來印度有很多「賤民」。我想「賤民」的意思就是印度的最下階層,他們都是衣衫襤褸,而且很多也沒有鞋穿,要赤腳步行。這次回來其實也沒有什麼改變,「賤民」還是「賤民」,仍然是衣衫襤褸,但現在他們有鞋穿了,雖然只是拖鞋。對,印度人是很喜歡穿拖鞋的,就算在我們公司也有很多工人是穿拖鞋上班的。這並不代表印度沒有Adidas或Nike,只是這些國際大品牌對一般的印度人來說仍是太奢侈了。
說起印度的「賤民」,我們外地人也許會聯想起印度的「種姓」制度。即是天生,根據你的姓氏作等級的階級制度。大概是指假如你出生於一個高級的姓氏,你就是上等人,一生也有優待,可以進入好的公司做好的工作。相反假如你出生於一個低級的姓氏,你一生便要作下等人,幫人洗廁所、掃街,即使你多有才華多努力。
根據我的觀測,印度跟世界上任可地方一樣,社會仍然存在一種階級觀念。但這種階級觀念與其說是來自姓氏,倒不如說跟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來自職位及金錢。
有一天我跟舅父談起種姓這個話題,他說:「種姓制度有可能仍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作為外地人很難察覺。」當然,你進入餐廳前侍應也許會根據你的衣著來judge你,但他們不會問你的姓氏,去超級市場付款時收銀員也不會問你的姓氏。但假如是求職呢?HR會否因你的姓氏而screen走你?升職時上司會否把你的姓氏列入考慮因素?
當然在現代社會這種種姓制度好像很荒謬,而且即使存在,也不會在陽光底下。但一件事存在與否跟它能否見光是沒有必然關係的,重點是他是否存在於社會的「集體意識」中,但對我們這些未深入了解的外國人來說,這些事就不得而知了。
駕了大約兩個小時,我們終於要轉入剛才說過的公路上。但在轉上公路之前,我們發現路邊有一間小小的茶店,正好讓我們三個煙民齊齊抽支煙,喝杯茶。
除了喝茶和抽煙,其實我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 - 就是小便。我曾經說過印度人是比較free spirited的,這裡廁所不多,很多人也會隨街小便,我當然也要「入鄉隨俗」吧。
印度的茶店跟我們香港的coffee shop簡直是有十萬八千里的分別。與其說是茶店,倒不如說是一個小小,只有數張凳,用茅疊出來的店子。
印度的奶茶跟我們在香港茶餐廳喝到的都差不多,只是偶爾會喝到有薑味的,一般都是4-6盧比一杯,即是大約港幣五毫子,份量大若是80ml,我認為有薑味的比起我們香港一般茶餐廳的好喝。
就是這樣,我們下了車,叫了三杯奶茶,從口袋裡取出煙包,點起香煙,一路抽煙一路喝奶茶地享受我們的「中途站」。
只是我們這三個黃皮膚的人卻令到附近的村民很好奇,紛紛走過來湊熱鬧。起初只是友善地「望吓望吓」,嘴裡「噏吓噏吓」,到後來便跟我們聊起天來。因為是鄉村地區,他們都不懂英語,而我們也不懂印度語,只能盡量指手畫腳地了解對方。
Language is never a barrier for the sincere. 雖然我們都不懂對方在說甚麼,但也能感覺到他們的友善。有些人看見我在影相,更拿出他們的手機要跟我們合照。其中有一名婆婆跟我們拍完照後在我的手機看到自己的樣子時很開心,令我也能感到一種微妙的快樂。
順帶一提,在茶店休息時我們看見一個穿傳統印度服裝,卻蓄短髮的女人。我和老媽子也感到有點愕然。在世界上蓄短髮的女人很多,但在印度卻很小見,而且還要在這麼落後的村落,感覺很前衛。
喝完奶茶,抽完煙,旅程繼續。一路上都是些田呀,牛呀,跟在Discovery Channel看到的差不多。
說起牛,我相信大家也聽說過在印度牛是聖物。沒錯,印度的確是有很多牛,但算不算聖物我就頗有懷疑。印度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及穆斯林,印度教是不吃牛的,穆斯林則不吃豬,所以一般的印度餐廳是找不到牛或豬的,吃肉的一般只會找到雞或羊,甚至乎麥當勞也不會找到牛肉漢堡,所以在印度KFC是比麥當勞受歡迎的,一般的商場Food Court也會有KFC,相反要找麥當勞就比較困難。
雖然一般餐廳不serve,但並不代表信奉印度教的不會吃豬,穆斯林的不會吃牛。只要去到某些地區,例如穆斯林區,就會找到一間間售價牛肉這種「聖物」的肉檔。
我是很喜歡動物的,但我發覺印度人一般對動物也不太友善。例如我工廠附近是有很多牛的,但本地人對牠們都很粗暴,很多時候都會把牠們趕走。相反當我這個外地人表現得對牠們很有興趣,甚至乎買東西給牠們吃,本地人就會用怪怪的眼光來看我。整體來說,除了很少部份養寵物的印度人外,大部份印度人也只當動物是畜牲,不是朋友。
在田野間駕了大約半小時後我們又來到一個小小的市集。印度的市集很熱鬧,有很多小小的攤檔在賣香蕉呀、螺絲批呀、衫褲鞋襪呀,總之甚麼也有,而且價錢比起香港當然是便宜一大截。基本上除了進口貨,這裡的東西都是比香港便宜的,始終香港是全世界其中一個生活指數最貴的地方。在這裡我平時吃飯的地方,一碟大大碟的炒麵才四十盧比,即是大約港幣四元六毫,你說是否很便宜。
經濟這回事我不太懂,但也在這裡分享少少印度生活上的經濟情況吧。首先,我公司的會計月薪是一萬二千盧比,亦即大約港幣一千四百元。而廠長的月薪是二萬盧比,亦即大約港幣二千元。我在印度的家有千二尺,月租是二萬五千盧比,亦即大約港幣三千元。我想不用三千元便可以租下千幾尺的屋,對香港人來說就像是發夢吧。
雖然以香港人的指標去看印度的物價好像很便宜,但其實進口貨都是跟香港差不多,甚至更貴。例如你去Gucci買個手袋也不會比香港便宜,PS4這類電子產品甚至比香港貴。當然,當你想想一個會計也只是每月賺港幣一千四百元,PS4這類東西當然是十分奢侈。
香港的錢也好像比較好花。舉個例,在印度一般的普通文員的月薪大約是一萬盧比,但他們搭一程巴士要十二盧比,或到書局買一本流行小說要五百盧比。五百盧比一本新書當然比香港便宜,但試想想他們的月薪只是一萬盧比,這就像在香港一個月薪港幣一萬元的人買一本書要港幣五百元一樣。我不是讀經濟的,所以不懂以甚麼經濟terms來解釋這個現象,但你大概明白我在說甚麼吧。
當然,有錢也要懂得怎樣花。而我在印度花錢花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買書,因為比起香港真是很便宜。假如你買classics的話,很多時候也港幣四十元有找。現在放在我枱上,足足有760頁的那本《Anna Karenina》就正正是二百九十九盧比,即大約港幣三十四元五毫,而且還是正版的,在香港,一本較厚的書動輒也要一百完港幣上落吧。大家有興趣不妨上一上amazon.in看看,你會發覺在這裡買書真是比起我們已發展地區便宜很多。在amazon.in還會找到很多在香港買不到的英文書。
穿過那個小市鎮之後,天已黑了,我們要面對這次旅程的第一個難題:過河。原來要到Bakkahli我們是要經過一條河的。雖然那條只是一條很窄的河,但我們是駕車來的,人可搭船,但車呢?車也可搭船嗎?
我想起很多年前返大陸那些能運車過河的船,但這裡有嗎?我們看見河邊有一隻載人的船,但一看就知道它並不能載車。幸好在河邊有一架大貨車,它給了我們希望。那架大貨車停在這裡應該是要過河吧。
就是這樣,我們落車跟附近的當地人打探了一下。其中遇見一位光頭叔叔,他好像是那裡的「話事人」,雖然他不太懂英語,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裡有可載車的船,而且半個小時後便有。
我跟老媽子跟舅父也鬆了口氣,若果我們真的到不了Bakkahli,要在這裡折返,那麼就真是十分掃興了。
既然還有半小時,那不如就在附近到處逛逛吧。可能是外地人吧,我們三行人在逛街時很多人也以好奇的眼光望着我們。也許是近海吧,我們看見一些很大,很肥美的虎蝦,喜歡海鮮的老媽子當然十分興奮,但最後由於沒地方煮的關係所以沒有買。後來我們在吃飯時想起其實可以像香港般買給餐廳煮,但我們都怕麻煩,一來不知道印度的餐廳是否有這樣的服務,二來又不想帶着濕濕的海鮮上路。
半小時過後,那艘載車的船已經到了,只是船員正在準備,我們還要等。在車上等待的期間有一個印度男孩在我的車窗外徘徊。我打開車窗,看看他,他又看看我。我在想有沒有甚麼禮物能送給他,我打開前面的櫃子,找到一個像乒乓波的東西,便遞給了他。他興奮地接受了。
在印度駕車,你經常會看見一些貧窮的小孩子在車停下來時敲你的車窗問你要錢。舅父都會說不要給,他的理論是你給了一個便會有一大群走過來。但我不認同這個說法,認為太沒同理心了。假如你只能幫一個人而不能幫十個人,那就只幫一個人吧,反正心意比起東西的價值重要,儘管那顆心意只是十個盧比。
真誠的十盧比比虛偽的一百萬好。
***
那個男孩把我給他的乒乓波在把玩,他把它放進前面車輛的一條喉,乒乓波跌進喉裡,沒有出來,他無奈地看着我。我想還有甚麼能送給他,便把銀包拿出來,給了他一個香港硬幣中形狀較特別的二元。舅父叫我不要給他錢,我便解釋道:「我給他二元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幫助他,而是希望給他一個記念品。將來他長大了,對世界有了認識時,再看看這個硬幣,就會想起少時候碰到的那個外國人原來是從香港來的!」
男孩過了不久便走了,能載車的船也終於到了。雖然一開始那個光頭叔叔說船半小時便會到,但加上船員的休息時間及隙瀝誇嘞,我們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
比起香港,印度的守時觀念簡直可以用「災難」來形容,即使是做生意也是。平時約女生出街她遲到也沒甚麼關係,但假如做生意也是這樣便十分麻煩了。很多時候你向印度人訂了貨,他說Monday給你,你最好expect Wednesday之後。有時甚至更離譜。
其中一個印度效率慢的例子是當我們嘗試從香港匯豐銀行匯錢到印度時,居然匯極也匯不到,不是說沒有收到甚麼甚麼文件,便是甚麼甚麼資料不齊,總之就十分麻煩。我們在印度已經是用大銀行了,但效率仍然是十分慢。這對我們這些甚麼也講求效率的香港人來說真是十分難習慣。
運車船終於開出,我們也得以解決過河的問題,迎著Bakkhali出發。我們前面的那架貨車車尾畫了一隻大笨象神,在我們眼前正正對著我們。印度的貨車都是畫了很多圖畫和裝飾,例如花俏的字樣、動物、眼睛,弄得美輪美奐的,我就曾經在Facebook看過一個專門探討印度貨車美術的節目,他們認真地把印度的貨車藝術看作一種藝術,一種文化,我想這就像有些人把香港的竹棚看成一種獨有的文化,甚至加以保存一樣吧。
很多畫在貨車上的東西都是印度文化中的一些神祇,例如古怪的動物,印度教是一個多神宗教,很多人都信奉一些外表古靈精怪,代表著不同力量的神祇,而穆斯林則會經常祈禱,貫徹穆斯林的教義。相反佛教這個源於印度的宗教在印度卻比較少眾。
***
我們要過的那條河十分窄,上船後不用五分鐘便到達河的另一邊。到達後我們發覺這裡的路是沒有街燈的,所以駕車要十分小心。但冒險型的舅父居然還以時速八十公里來行駛,真是令我十分膽戰心驚,因為我知道假如有人或動物忽然衝出來我們是肯定煞不及車的,幸好,沿途並沒發生意外。
車子不斷向前行駛,很快我們距離目的地Bakkhali就只有五分鐘路程。原路也開始看見各式各樣的小酒店和旅館。因為老媽子怕鬼的關係,我們選了一間比較光猛的酒店。其實整個地方也非常人煙單薄,所有酒店也是空空如也,也許是現在不是旅遊季節的關係吧。
選了酒店後,我們打算到海邊看看,怎料當我們接近海邊時便有個印度人出來趕我們離開。原來晚上海灘是關閉的,也許是因為沒有救生員吧。
既然到不了海邊,那便回酒店吃飯吧。因為這裏近海,老媽子和舅父都十分期待這裏的海鮮,而我因為不太好海鮮的關係,也沒有甚麼期待不期待。
說實話,Bakkhali是沒有甚麼好餐廳的,我們只能到酒店下那間十分簡陋的餐廳吃飯。至於老媽子期待的靚海鮮 - 這裡是沒有的。有的只是平時在加爾各答吃到的東世,都是炒麵呀,炒飯呀,咖哩呀。這一餐我相信最失望的一定是老媽子。
我不記得在哪個外國網站看過印度是最多美食的地方。但其實這是一個笑話,甚至乎是大話,最多美食的地方一定是香港!在印度只能說它便宜!在印度街頭吃到的來來去去都是那些egg roll呀、炸薯仔呀,絕對不像香港般多姿多彩。
Egg roll是在印度薄餅上加一隻煎蛋,再加上洋蔥及青瓜等雜菜,然後配上芥辣或茄汁等的漿汁把它捲起來,成為一個egg roll。在我工作的地方賣二十盧比,我覺得挺好吃的。有single egg roll及double egg roll可選擇,single egg roll一隻蛋,double egg roll兩隻蛋。
印度人也是很喜歡中國菜的,所以在很多地方也會找到售賣印度式中國菜的地方。由於移居印度的中國人多數是客家人,所以這裡的炒飯炒麵也是Hakka style的。在我工作的地方我每天便是吃Hakka style的炒飯或炒麵。
餃子也是其中一樣傳到印度的中國菜,他們叫momo,可以蒸可以煎可以炸。這裡的momo是沒有豬肉的,都是雞肉或齋的。有位跟我一起工作的女同事就很喜歡momo,我想假如給她吃香港的蝦餃燒賣她會怎樣?反正她是印度教,印度教應該可以吃蝦餃燒賣吧。
就是這樣,我們這趟旅程也去到尾聲了。由於大部份舖頭已關門,海灘又不准進入,我們只好在昏暗的街上閒逛。期間老媽子向我說了一個秘密,令我頗為震驚,但在這裡就不說了,只能說我們三人如此慢行,一邊享受着陌生的街景,在沒有街燈的黑夜中氣氛詭異卻溫暖。
隔天一朝早我便因為睡不着的關係而走到街上。街上除了零零星星的本地人在幹他們幹的事,還有小狗和小羊在幹牠們幹的事。狗我接觸得多了,羊卻比較少,只是每當我嘗試接近那隻小羊時牠都會快快地走開。零星的本地人望着我這個外國人不斷嘗試走近那頭山羊卻又不斷失敗,都不禁覺得好笑。
這時我遇到一個印度人問我想不想上他的板車到處遊覽,價錢也不貴,只是由於老媽子和舅父仍在就枕,我便叫他遲些再來。回到酒店房後,通宵了一整晚的我也很快地睡着了。
到了早上11時,只睡了數小時的我也要起床check out了。我把東西執拾好,行出酒店又看見那個說要車我去遊覽的叔叔。但當時烈日當空,而他那架車又是一架沒有瓦遮頭的板車,老媽子因為怕曬的關係而拒絕了他的邀請。我們只好徒步到海灘。
到了海灘,我和老媽子先買了兩個椰青。我知道,海灘跟椰青,真的很cliche,但那裡真的是有椰青賣啊!而且還很鮮甜!
從買椰青的地方一路直行便會看見我們一直想看的孟加拉灣。一望無際的大海啊!其實真是頗壯觀的。那時正直潮退,大海退到很出,一直行一直行也只是沙灘,沙灘和沙灘,只是你會感覺到隨着你向外行腳下的沙粒會由乾變濕,地上的沙也因為水流的關係而形成很多細緻的花紋。
我們一直向海行,舅父在前,我和老媽子在後,但好像怎樣也去不到海水處。雖然如此,我還是能從沙灘上流過的溪澗觸摸到孟加拉灣暖暖的海水。烈日當空下,我們被微熱的風包裹著,在孟加拉灣的沙灘上迎海而行。
有些印度人在叫我們影相,因為價錢不貴我們便影了。不知再過一段日子後我們再看這幅相會有甚麼感覺?會想起這個心血來潮的旅程嗎?會想起在河邊不知能否過河的心情嗎?會想起在茶檔跟我們影相的老婆婆嗎?
記憶是會退化的。但我們感受過的,都會烙印在靈魂深處,永久不滅。
02-05-2016
Last edited on 04-04-2020

一齣加爾各答的公路電影

一齣加爾各答的公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