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部門常見為衝高聲量,經常找樂團辦音樂祭+市集,有強卡司加上好逛好吃,是吸人潮的不敗公式。然而許多外地青年來聽玩團就離開,對在地連結不強,且一旦想加入學習性或啟發性的議題內容,參與熱度會急速「退燒」,人數大幅縮水。如何在大眾熱鬧與議題深度之間拿捏,始終是公部門辦青年活動的兩難課題。
「有事青年節」從 2020 年首次舉辦,我把它當成一場公共實驗,核心想探討:能不能摸索出可能,讓青年玩得開心又有深度與收穫?分享這五年的學習與發現。
嘉義市「有事青年節」的五年實驗:從演唱會、市集到策展與體驗
第一屆:旱地裡的第一場雨
當時彰雲嘉幾乎沒有專屬青年的活動。沒有前例可循,故第一屆的策劃上放了很多東西,白天草地上聽網紅SALU演講、旁邊逛市集,晚上舞台看美秀 、拍謝的表演,這是覺醒音樂祭停辦後,再次嘉義湧現青年人潮,聲量有了,議題也加進去,結果兩邊不太融合,這場大雜燴雖然粗糙,卻開啟了嘉義市討論青年議題的風氣與聲量。
後來有聽返鄉的嘉義年輕人聊到,2020年看到第一屆有事青年節舉辦,感覺市政府開始重視青年,燃起「也許可以回嘉義發展」的希望。而嘉義市政府自那年起以「有事青年」為號召,大量投入青年資源,也證明年輕人是願意走出來,參與屬於他們的城市活動。
第二屆:規模擴張,仍在摸索自己的路
有了第一屆的信心,第二屆把演講、表演、市集都放大規模,由全國性媒體承辦,讓現場更熱鬧,人氣也更高。然而策劃上,第二屆與首屆相比沒有太大突破,仍然是「把各種青年喜歡的元素堆滿」的模式。人潮有了,議題還不夠深入。這讓我們開始反思:難道青年節只能一直停留在「更大、更熱鬧」嗎?青年節應該走出什麼樣的路?
回到命名的初衷,「有事青年」一來是英文Youth的諧音,二來代表青年關心社會、勇於行動(青年有事想做),所以青年節不能只有熱鬧,更應是落實有事精神的載體,將青年節定位為:由在地出發,體驗「青年議題」的大型節慶 。找到方向後,開始第三屆嘗試改變。
第三屆:讓城市化為舞台,青年連結在地
活動主題定為「實驗新嘉義」,刻意跳脫傳統活動在單一舞台,除了中央廣場的大舞台,我們第一次把舞台搬到城隍廟前。那一晚,聽鄭宜農站在三百多年的城隍廟口唱歌、講話,台下千餘名年輕人或坐或站,人潮擠爆廟埕,卻安靜而專注,這一幕如夢似幻的一晚至今令我難忘!原本還擔心青年不一定喜歡在地場域與母語表演,結果證明只要內容真誠、形式有巧思,年輕人也願意沉浸其中。
另一個嘗試是把演講分散到城市角落—咖啡館、小劇場、展演空間。年輕人一邊逛街,一邊進到各空間聽議題碰撞,再回到廣場聽樂團。城市變成一個巨大的遊走現場,讓聲量與議題更自然的交集。
第四屆:策展化、體驗化的轉折
第四屆,我們進一步用策展概念規劃青年節,第一次規劃了主題展覽〈我的emo 人生〉,是當時第一個公部門策畫談青年emo的展覽,讓年輕世代探討情緒與心理困境,真的有年輕人走進展場,在展品前停下來與自己對話,甚至落淚。
走出主展覽,在城區設計創意裝置,例如公園的「Battle乒乓台」成為世代交流的熱門據點,更首次舉辦一場「36小時影像不停拍」的實驗活動,邀請全台好手熬夜爆肝記錄嘉義。更開發了一款結合通訊軟體LINE的線上實境解謎遊戲「小城謎走」,引導年輕人以解謎探索城市歷史角落 ,打造青年遊戲化的體驗方式,讓走讀在地變有趣。白天逛完展跟解謎,晚上回到大型舞台看表演。這一屆,我們比較清楚找到一種模式:用表演聚眾+用策展深化+用遊戲體驗。
第五屆:將標籤轉為跨世代對話
今年的第五屆,延續「展覽+遊戲+表演」的架構,但在議題上更直面Z世代,社會上普遍對 Z 世代有「喜歡躺平」的標籤,因此將主題定為〈借你的星球躺一下〉,活動中除了主展覽,更使用AI與在地IP融入解謎,還設計了互動短講與趣味競賽,從職場、生活壓力談到青年世代的處境。希望不只是 Z 世代參與,也能引發不同世代的對話。
嗨之外,還能讓青年帶走什麼?考驗公部門的設計力
過去五年,我們每年都在自問:怎麼把有意義的議題,用青年願意的方式去溝通?然後我的心得是:
不是青年不要內容,而是公部門不擅長把內容做成「可被享受」的體驗。
經過青年節的實驗發現,青年其實對接觸議題內容並不排斥,只是他們更在意—「你如何邀請我來參與」以及「你用什麼語言與我對話」。
對青年而言,要談內容可以,但不能說教跟無聊
青年是敏銳的族群,他們會很直接用社群告訴大家哪裡無聊、哪裡好玩,因此我們需要不抱成見、從同理心出發,創造足夠有趣的體驗,努力創造深入淺出的巧妙點,是不容易拿捏。青年節也還持續在學習,但從過去節慶企劃經驗,有以下三點心得方法分享:
心得一:把舞台放回生活場景
當舞台換到廟口、講座走進咖啡店,從城市日常生活長出張力;青年不是被「帶來」參與,而是在生活場景中自然而然遇見內容,從日常裡發想內容。
方法二:把知識轉為體驗流程
講座與課程不是唯一的知識載體。展覽設計、互動裝置、實境解謎,都是把抽象議題轉為可實作、可玩耍的學習,讓青年在體驗互動中自我對話。
方法三:讓主題長在當代生命經驗
不要從政令宣導的口號出發,而從當代青年的困惑與好奇出發。以第五屆主題為例,原本把Z 世代的「躺平」貼上標籤,但也可將它拆解為:休息、界線、心理復原力。
節慶不只活動,更是創造青年參與城市治理的平台
五年下來,我愈來愈確信:當青年節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個由青年參與共創的平台,能讓城市治理更永續、更有互動性,而平台能同時扮演三種角色
1. 社會議題的展演場——讓抽象議題變成可體驗可玩的公共內容
2. 世代交流的中介場——讓不同族群在同一語彙、話題中去交流
3. 城市創新的實驗場——以城市為舞台,測試各種新的企劃及參與方法
當我們願意把青年當成共創者,把節慶當成實驗平台,有機會能把「熱鬧」做出內容,把「內容」做成好玩,青年活動不再是聲量與深度的二擇一,讓青年參與成為城市治理中持續活躍的語言。
本文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
活動資訊補充:

第五屆有事青年節《借你的星球躺一下》
地點:嘉義市中央廣場
時間:9/27(六)-10/5(日)
資訊連結:https://ppt.cc/f39YSx
透過鮮明又療癒的角色,描繪不同世代與背景的人們,在差異中相遇、練習理解並開啟對話。
活動三大主軸:主題展覽╳實境解謎╳互動展演
🚀主題展覽《借你的星球躺一下》:邀請你穿越「蟲洞」登陸 Z 星球,體驗 Z 世代生活觀點!
🎮實境解謎《小城時光謎走2.0》: 與青年共創出城市探索路徑,讓我們一邊在嘉義市漫步解謎、一邊集點拿好禮~
☄️互動展演《職場星碰碰》:
美秀集團回嘉演出啦!!街頭短講邀請馬克信箱、黃豪平、怡岑等嘉賓聊聊職場大小事!現場更有趣味活動及雜技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