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S 26 推出來電篩選:冷靜期如何成為防詐新武器?
在詐騙電話橫行的年代,許多人已經養成「看到陌生號碼就不接」的習慣,但這同時也讓一些真正重要的來電被錯過。
Apple 在 iOS 26 推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功能:來電篩選(Call Screening)。它的核心概念不是單純封鎖或標記,而是引入冷靜期,讓陌生來電先被暫停和過濾,用戶再決定是否接聽。
換句話說,Apple 不只是試著把詐騙攔在門外,而是讓時間成為一道新的防線。這種設計邏輯的本質,是幫助使用者延遲反應、啟動理性思考,讓詐騙電話更難得逞。
iOS 26 來電篩選是什麼功能?
在 iOS 26 中,用戶可以選擇開啟來電篩選功能。當接到陌生號碼時,系統會先要求來電者簡單回答「你是誰、為什麼打來」,並將回答轉錄成文字顯示給使用者。
只有在使用者主動選擇接聽的情況下,通話才會真正接通。
具體機制包含:
- 陌生號碼不會直接響起,而是先進入篩選流程
- 系統會記錄對方的回答並轉成文字
- 使用者可以先讀取資訊,再決定是否要接聽
- 被篩選的來電會被收納在獨立區域,不會立即打擾
Apple 也同步推出「Hold Assist」,在用戶等待客服接線時,系統能代為保持通話,並在對方接起時提醒使用者。這讓整體通話流程更高效、更有掌控感。
為什麼來電篩選能降低詐騙成功率?
來電篩選的價值,關鍵在於它重新定義了「接電話的預設行為」,並且設計了一個冷靜期和過濾漏斗。
預設行為的改變能帶來什麼效果?
以往的預設是「電話一響就接」,陌生號碼因此有更高機會被無意識接起。
現在,iOS 把這個預設調整成「先暫停再決定」,大幅降低用戶衝動接聽的可能性。
冷靜期如何影響詐騙者和使用者?
詐騙手法往往依賴時間壓力與緊迫感,逼使用者立刻回應,冷靜期讓這種壓迫被切斷。
- 詐騙者需要在短時間內編造理由,難度更高
- 使用者能先看到轉錄文字,再冷靜判斷
- 來電過程有了摩擦,不再是零阻力的干擾
漏斗設計怎麼過濾陌生來電?
如果把陌生來電想像成一股水流,篩選來電就是加上幾層濾網:
- 所有來電先進入系統
- 陌生號碼進入篩選詢問
- 使用者再選擇是否接聽
這樣的設計雖不能百分之百阻擋詐騙,但能有效降低詐騙的「轉換率」,讓更多攻擊在早期就被過濾掉。
從根本解決詐騙問題可能嗎?
要從根本上解決詐騙問題,需要電信商、執法單位和跨國政策的共同協作,這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過於艱鉅。
Apple 採取的方式,是透過延長詐騙流程,來降低詐騙成功率。
為什麼完全識別詐騙很難?
理想情況下,系統應該能自動識別所有詐騙電話,但現實中存在多重挑戰:
- 詐騙話術和技術持續變化,包含 AI 語音合成與聲紋冒充
- 各國法規與通訊政策不同,攔截難以統一
- 誤判可能導致正常來電被錯誤阻擋
延長詐騙漏斗有什麼好處?
既然無法徹底攔截,那就讓詐騙電話更難完成閉環。
篩選來電提供了額外的摩擦點,增加詐騙者的失敗機率,也給用戶更多反思時間。
冷靜期如何觸發理性思考?
行為經濟學把思考分成
- 系統一:快速直覺
- 系統二:慢速理性
詐騙依賴的是系統一的即時反應。
透過冷靜期,Apple 強迫用戶啟動系統二,這使得理性思考有機會介入,降低被情緒左右的風險。
為什麼只有 Apple 能做到來電篩選?
其他廠商為何沒推類似功能?
原因在於 Apple 的系統與硬體一體化優勢,以及對本地 AI 的投入。
也就是這是一件「Only Apple can do」的事。
Apple 的軟硬整合有什麼優勢?
Apple 同時掌握軟體與硬體
- 軟體層面:操作系統 iOS
- 硬體層面:iPhone 硬體與晶片設計
掌握操作系統使 Apple 能在系統底層實作來電篩選,強大的晶片效能給它實現本地 AI 的可能性。
本地 AI 為什麼關鍵?
來電篩選必須即時處理語音並轉錄,這需要強大的本地端運算能力(無需聯網也能做到轉錄),Apple 的自研晶片與 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了必要的算力。
此外,若過程全送到雲端,會引發隱私疑慮。
Apple 一直強調「在裝置上處理」,這點也讓使用者更容易信任這項功能。
這種冷靜期思路還能應用在哪些場景?
這種先詢問再放行的設計思路,不只適用於電話,未來可能延伸到更多場景。
比如說簡訊與金流付款。
簡訊防詐能怎麼升級?
目前 iOS 已能自動將陌生簡訊分類,未來或許能更進一步,例如:陌生簡訊先要求符合特定格式才顯示、或限制內部連結直接點擊。
這相當於文字版的篩選來電,透過加一層漏斗降低詐諞成功轉換率。
金流交易如何透過冷靜期防詐?
在支付或轉帳場景,若能加入一個短暫的延遲或額外驗證,例如第一次轉帳或大額交易需要額外等待,就能讓使用者有更多反思時間。
對抗「快狠準」的詐騙,時間就是最好的武器。
從產品角度可以學到什麼?
iOS 26 的來電篩選不是噱頭,而是有清晰設計邏輯的防詐創新。
它不追求完美攔截,而是利用摩擦和時間來降低詐騙效率,實現「延長戰線,降低成功率」的效果。
對產品設計者來說,有幾個啟示:
- 防禦設計不一定要完全攔截,可以透過流程摩擦提升攻擊成本
- 平台與系統整合度越高,越能在底層做到安全機制
- 用戶信任和誤判風險必須被同時考慮
- 冷靜期思路具有可擴展性,能應用在簡訊、金流、甚至其他需要防詐的場景
未來 Android 陣營或其他平台可能會跟進,但目前 Apple 已率先將冷靜期變成系統級功能。
這不僅是產品設計上的突破,也是本地 AI 技術落地的一次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