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 錄製模式直接上線
最近 ChatGPT 推出了「錄製模式」。

只要下載桌機版,打開就能自動錄會議、產生逐字稿,還能整理摘要。
整個操作非常直覺,幾乎沒有學習成本。
Notion AI 會議記錄還在 Beta
反觀 Notion,Notion AI會議記錄(Notion AI Meeting Notes)到現在還停留在 Beta 階段,已經在此階段許久,讓人感覺不上不下。

Notion AI Meeting Notes仍標示Beta(2025-08-31)
從產品迭代角度來說,這樣的進度的確稱不上亮眼。
雖然速度很慢,但還是要Notion AI會議記錄小小平反,Notion AI會議記錄在會議記錄的品質上還是勝過 ChatGPT,內容正確性與會議記錄項目要點都勝過 ChatGPT。
不過,這種「品質上的小優勢」並不足以彌補它在速度上的劣勢。
為什麼原廠 OpenAI 下場差這麼多?
這也反映出一個結構性的差異:
Notion 是「買模型來做應用」,而 ChatGPT 是「原廠直接做」。
當原廠自己下場時,它能同時控制模型與產品,更新節奏自然快得多,品質不只更快,也會更好。
簡單講就是,搞應用的做不了底層,搞底層可以做應用。
對應用層新創產品的警訊
目前 ChatGPT 錄製模式在紀錄完整度、摘要品質上確實不如 Notion AI,但這些大多只是需要時間 fine tune 的細節。
以 OpenAI 的資源與迭代速度來看,這種差距很可能只是短期的,很快就會被拉平。
從產品角度來看,這件事提醒我們:
應用層如果只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護城河會非常薄弱。
一旦原廠直接進場,應用層的速度和體驗差異就會瞬間被抹掉。
今天 Notion 更好,但未來難說
我現在確實更傾向用 Notion AI來做會議記錄,因為品質就是比較好,但未來很難講。
當 ChatGPT 持續補強時,這點小小的優勢可能很快就不再存在。
這場比賽,本質上不是 Notion 輸,而是所有應用層產品在對抗原廠時,注定會慢半拍。
對產品人來說,真正要思考的問題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要怎麼找到不會被原廠秒殺的生存空間?
不要淪為幫原廠測試市場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