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公休》講述了一位理髮師的故事,由導演傅天余執導,她同時也是《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一書的作者。之前朋友曾向我提起這部電影,說它非常「接地氣」。剛好,《本日公休》也是「閱讀台味」系列的「暗暝電影」。這部片以台中為拍攝場景,融合了大量台語,讓人更貼近土地與人情。週六晚上,一群人聚集在綠園道,一邊吃爆米花、看電影,這樣的觀影經驗,選材真的很棒。
電影的主軸是:當家庭理髮廳門口掛上「本日公休」,老闆究竟去了哪裡?原來,他特地從台中前往彰化,只為幫一位老顧客理髮,而那次服務,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家人都覺得這趟路不值得,認為這樣的服務根本是賠本生意,卻不明白老闆為何如此堅持。這一幕,讓我聯想到自己的工作經歷。過去常遇到類似情況:對方只有在急件時才來找我幫忙;明明不是我製作的案子,卻要我幫忙修改;報價後還總是殺價。那我應該幫嗎?理性來說,這些請求我都應該拒絕;但我不是機器,我是有感情的人。於是,每一次的選擇不再是簡單的「接」或「不接」,而是在衡量之後做出的決定,考慮對方的處境,也顧及自己的底線。若能達成雙贏,那才是最理想的結果。看完電影,我想起劉若英的《不營業的日常》這首歌。如果把自己比喻成一間公司,你會在什麼時候幫自己掛上「本日公休」的牌子呢?對我來說,只要關掉手機、進入獨處的空間,就是屬於我自己的「本日公休」。在那段時間裡,我與自己相處、陪伴自己,問問此刻最想做什麼,並全心全意地回應自己的需要,實為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