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書評:光在漂泊里绽放----評小説《流淚谷》Light Blossoms in the Drift
二零零二年加拿大校園團契的同工楊小娟姐妹寫了與校園事工有關的一部小説《流淚谷》,邀請了部分同工給每一章寫一個評述。我被邀請寫了第四章的評述,登載在美國《舉目》雜志第十二期(2003)。今天又重新看到後,想寫一篇新的評述。這裏也把小説《流淚谷》第四章鏈接放在下面。
在生命的邊緣,夜色與光交錯,像無數碎片散落在心底。風輕輕穿過窗櫺,帶來遠方的雨聲與花香。有人說,“漂泊”是一種無根的孤獨,但也有人在漂泊裡看見了“光”。光不問方向,也不追逐歸宿,它靜靜落在心上,讓靈魂在迷茫中顫動,卻又得以安寧。我曾以為漂泊只是流離,是無盡的孤獨與困惑,卻未曾意識到,每一次漂泊都在雕刻生命的深度。每一次失落,每一次焦慮,每一次徘徊,都是與世界、與自我、與上帝的對話。信仰像一條無形的河流,穿越黑暗,也穿越光明,教會我在漂泊中不失溫暖,也不丟失希望。
在這條河流裡,我看見自己,也看見每一束微光閃爍。漂泊不再只是迷茫,而是學會感受、學會聆聽、學會在流動中安放靈魂。光,就在漂泊裡綻放。

沉重的光影
石謙的夜晚是流動的灰色,他躺在空空的床上,聽見自己的呼吸與牆角鐘聲交錯的回響,像水滴落在深井裡,一圈圈盪開,卻永遠觸不到底。他的心,像被一種無形的繩索拉扯,既想伸展,也被束縛。窗外的霓虹在霧氣裡散成溫柔的光斑,卻照不亮內心的幽暗角落。
忙碌與寂寞,像兩股水流在石謙體內交錯。他為教會奔波,肩膀像背負著整條河流的重量,卻發現心靈的水面仍然波濤洶湧,平靜不下。每一次打掃聚會場所,每一次接送弟兄姊妹,都是對自己的奉獻,也是對內心孤寂的逃避——他用行動建造城牆,阻擋外界的嘈雜,卻忽略了城牆裡的空洞。
在這個灰色夜晚,他想起戈虹的冰脊背、孩子們未眠的呼吸、父母無奈的嘆息。他彷彿被世界拉成細長的影子,既存在,又不完整。上帝的光在遠方,像晨霧裡微弱的星辰,指引卻遙遠。他不敢放下手中的事務,也害怕面對心中積壓的情感。這種忙碌的生活,像一條急流,把他帶向未知的深處,卻無法給他真正的安息。
在心靈的隧道裡,他偶爾聽見神的低語——輕柔、溫暖,像穿過水面的光線,提醒他:即使世界沉重,上帝仍在,仍有空間讓靈魂喘息。只是,他太習慣用勞累掩蓋自己,以至於忽略了靈魂的呼吸。他的每一次奔波,都在與神的愛擦肩而過,無法細聽那低沉卻真實的召喚。
石謙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許多在都市叢林中奔波的信徒——忙碌、盲目、茫然,卻仍尋找著那一線光。忙碌的外表下,是靈魂渴望被理解、被釋放的呼喊。他的疲憊不僅是身體的,也是心靈的;不只是對家庭、教會的責任,也是對自己、對上帝關係的疑惑與掙扎。
這是一種流淚的沉默,一種深夜的祈禱。即使無聲,他仍在尋找生命中的聖潔空隙。石謙,正如天嬰般懸浮在忙碌與茫然的夜空之間,等待那光能穿透厚重的雲層,落在他不安的心上。
光影間的漂泊
石謙的世界像一片不斷漂流的薄霧,白天是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家庭聚會和教會事奉,夜晚則被沉重的靜默填滿。他的手總是緊握著筆,緊握著電話,緊握著那一片似乎能抓住救贖的空白——卻始終感到握不住。他彷彿在穿過無數條透明的河流,每一條都流淌著他曾經的恐懼、愧疚、未盡的責任。河水裡映出的,不只是自己疲憊的面孔,還有父母、妻子、孩子們的影子,像是被打碎的玻璃,刺入心底,卻無法拼湊完整。
他的忙碌是一種悖論:越投入,越感孤獨;越付出,越渴望被理解。他在教會裡做的是看得見的事,卻看不見自己內心的裂縫;在家庭裡,他被要求做的是看不見的忍耐,卻看不見妻子的期許和不滿。他就像一根細長的光柱,被各方拉扯,每一個角度都透出疲倦和無奈。他問自己:信仰到底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是生活本身的縫隙?
有時,他在夜深人靜時,會聽到內心的低語——不是憤怒,也不是埋怨,而是一種渴望被完全理解的呼喊。他想像上帝在他的生活中,如同晨曦中的薄霧,柔和而不奪目,悄悄地灑在他緊張的肩膀上,讓他意識到,忙碌不是目的,事奉也不是衡量價值的標準。上帝的手觸碰不到的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心底那份被忽視、被誤解的孤獨感。
他開始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尋找片刻的平靜:清晨五點,窗外的晨光透過葉隙灑在書頁上,他手捧聖經,卻總被思緒帶走;午休時,他獨自走在校園的林蔭小道,風吹動樹葉沙沙作響,像是上帝在耳邊輕聲低語,提醒他:「你不是孤單的,你的勞碌不是徒然。」這種溫暖,像水慢慢滲入石縫,悄悄軟化他僵硬的肩膀,也讓他意識到,家、教會、父母、妻子、孩子——這一切的紛擾都是生命的波瀾,而他不必一次性承載所有波浪。
漂泊中,他學會了在有限的空間裡“呼吸”,學會在無聲的夜裡“祈禱”。禱告不再是急切的索求,也不再只是應付的儀式,而是像河水般流動,帶走壓抑和焦慮。他彷彿在“意識流”中看見自己的心被一層光包裹,那光來自於上帝,也來自於他對自己的“憐憫”。
然而,漂泊並未結束。河流依舊蜿蜒,他的腳步仍需前行。只是在這一刻,石謙感到:無論身處多麼複雜的局勢,上帝的“溫柔和信實”會在看不見的地方守護他。忙碌、疲憊、焦慮、愧疚——這些情緒像暗流潛伏在水底,但光影下,他學會了辨認自己的心,也學會了在風雨中與上帝同行,哪怕前路仍是霧濛濛的。
責任與自我迷失的邊緣
石謙常常在夜裡醒來,房間裡的燈光斜斜落在牆上,他看見自己影子被拉長,又被縮短,像是一種永恆的提醒:“他是誰,他的責任是什麼,他的存在又意味著什麼”。他感到自己像漂浮在空中的紙船,承載著家庭、教會、朋友的期望,卻沒有錨可以停靠。“責任”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拉扯著他每一寸肌膚,卻看不見盡頭,也摸不著重量。
他意識到,生活從未給人留出足夠的“喘息空間”。他試圖用行動填補空白:做更多的奉獻、完成更多的任務、修補更多的關係,但每一次回望,都發現自己像在空中畫圈——努力的軌跡無法觸及地面。他問自己:這樣的“自我犧牲”,真的有價值嗎?還是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無形的焦慮與恐懼?
在這片“意識流的漩渦”中,他開始感到精神的“分裂”。石謙的內心有兩個聲音:一個聲音不斷提醒他,他必須承擔家庭的責任,必須照顧每一個需要依賴的人;另一個聲音,卻在低語:「你也值得被照顧,你也有權利停下腳步。」這種矛盾像寒風中搖曳的燭火,隨時可能熄滅,又隨時可能燃起。
他嘗試在“禱告”中尋求答案。上帝的聲音不像現實中嘹亮的呼喊,而是像溪水輕輕沖刷石子,像晨光透過雲隙灑在臉上,溫柔而堅定。禱告中,他不再急於尋求解決方案,而是學會“傾聽自己的心”:承認疲憊、承認迷茫、承認無力。信仰此刻不再是一種外在的指令,而是內在的“光”,照亮他靈魂的裂隙,讓他看見:即使迷失,也能慢慢回到正軌;即使漂泊,也有人在靜靜守護。
他開始理解,責任不意味著徹底消耗自我,而是要找到與自我和平共處的方式。白天的忙碌和夜晚的沉思不再是對立,而像呼吸的兩個階段:吸氣,讓責任進入身體;呼氣,讓自我延展。每一次呼吸都帶著信仰的溫度,提醒他:上帝的愛並不因人的迷失而消減,而是持續在心底深處流淌。
然而,這份覺醒帶來的並非立即的輕鬆。石謙仍會感到壓力像暗潮湧動,他仍會被責任的重壓逼迫得喘不過氣。不同的是,他學會在暗潮裡辨認光線,學會在迷霧中找到方向,哪怕那光線微弱、方向模糊。信仰像一座看不見的橋,將漂泊的心與安穩的彼岸連接起來,他在橋上緩緩前行,每一步都帶著焦慮,也帶著溫柔的自省。
意識流中的石謙,逐漸明白,人生並非要一帆風順,也不必被責任壓垮。生活的複雜與挑戰,是心靈成長的素材,而上帝的陪伴,則是他在紛亂世界中找到的唯一永恆。迷失、疲憊、掙扎——這一切都不再只是負擔,而是生命本身的語言,他在其中讀到自己的脆弱,也讀到被救贖的可能。
漂泊與光的回聲
清晨的“光”透過窗櫺灑在地板上,像細碎的金粉,靜靜落在石謙的手心。他睜開眼,卻沒有急著起身。夜的餘溫還在身體裡盪漾,像河水緩緩流過砂石,每一次觸碰都帶著冰涼與溫暖的交錯。他忽然覺得,漂泊不是離開家,而是內心的一次長途旅行——在未知的邊緣徘徊,也在熟悉的記憶裡停留。
他想起那些夜裡獨自禱告的時光,想起那些困頓中默默伸出的雙手。光,不總是在日出的時候到來,也不總是在明亮的瞬間出現。它有時是夜裡的微光,是枯枝間一絲晨露,是心靈最柔軟處悄悄閃現的溫暖。石謙開始明白,漂泊的意義不是迷失,而是學會在空白中與光相遇。
空氣裡帶著淡淡的灰塵味與咖啡香,他在書桌前坐下,任思緒像紙片一樣漂浮。責任、迷茫、疲憊、焦慮……每一片都是他生命的真實色彩,他不再試圖捏緊或驅散它們,而是讓它們在內心交匯,形成一幅抽象的畫。光透過這些顏色,折射出信仰的輪廓:不完美的生活,也能被上帝的溫柔擁抱。
他突然意識到,漂泊與歸屬並非對立。心靈的漂泊,是為了遇見更深的自我,也是為了感受被守護的力量。他的靈魂像風中懸掛的風鈴,輕輕搖晃,卻在每一次碰撞中發出清澈的回聲。那聲音裡,有恐懼,也有勇氣;有孤獨,也有愛;有迷茫,也有信仰的光。
石謙閉上眼,聆聽回聲與呼吸交織。漂泊並不意味著孤立無援,每一次掙扎都是通向覺醒的旅程。責任不再是枷鎖,而是讓他在光與影之間找到節奏的律動。信仰不再是遙遠的教條,而是存在於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抖動的靈魂裡,輕輕告訴他:無論世界如何喧囂,你都被溫柔看顧。
窗外的風吹動枝葉,沙沙作響,像低語,又像歌。石謙伸出手去觸碰,卻觸不到,只能感受它掠過指尖的涼意。他微笑了一下,彷彿明白:漂泊是一種狀態,也是恩典的方式。漂泊讓人學會耐心,學會傾聽,學會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漂泊讓光得以穿透心底的裂隙,讓信仰成為靈魂的回聲。
他緩緩起身,走向窗前。晨光灑在肩頭,也灑在未來的道路上。他不再畏懼漂泊,也不再畏懼責任。他明白,生命的光亮並非瞬間照徹,而是在無數漂泊的瞬間悄然降臨。每一步都像在畫布上留下痕跡,痕跡裡有灰,也有金;有迷霧,也有光;有孤獨,也有溫暖。石謙感到自己與世界、與信仰、與自我,終於有了微妙的和解。
光中的歸宿
夜色在城市的邊緣悄然散開,像薄紗覆蓋在屋頂與河面上。石謙獨自走在街道上,腳步輕得幾乎沒有回聲,但每一步都像在心底敲響一顆鐘。他知道,漂泊從未停止,但漂泊的意義,已經不再是迷失,而是尋找。
風穿過巷口,帶來遠方的花香與雨後的濕意。石謙閉上眼,呼吸與風共舞,靈魂像湖面泛起的漣漪,微微顫動,卻又清澈透明。他忽然明白,漂泊與歸宿並非彼此對立,而是同一條河流的兩岸。漂泊是河水的流動,歸宿是河水終將匯入大海。
他看見街燈下的影子,斑駁而柔和,像他生命裡曾經閃現的溫暖瞬間:朋友的微笑、陌生人的善意、夜裡低聲的禱告、窗前洒落的光。這些碎片在記憶中匯聚成河,流入靈魂深處,讓他感受到一種不可言說的寧靜。
石謙輕輕伸出手,觸碰空氣裡散落的光。它沒有實體,卻溫熱如手心的餘溫。光是信仰,也是生命,是每一次漂泊後仍能看到的希望。他意識到,信仰不是遙遠的神學命題,而是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感受、每一次掙扎後的回聲。它在漂泊裡閃爍,在孤獨中歌唱,也在日常的細微處溫柔陪伴。
他繼續走,街道像一條長長的光河延展至天際。每一步都帶著過去的重量,也帶著未來的輕盈。漂泊教會了他聆聽,也教會了他信任——相信光終會降臨,相信生命值得耐心,也相信每一個迷霧的夜晚,都會迎來黎明。
風停了,街道靜了,唯有星光灑在屋頂與河面上,像被上帝的手輕輕撫過。石謙仰望天際,眼中映出光的碎片,心中湧動信仰的溫度。他不再畏懼漂泊,也不再抗拒孤獨。漂泊的意義,是讓他學會在流動與不流動之間找到平衡;歸宿的意義,是讓他在平靜中感受光,感受愛,感受生命被溫柔看顧。
石謙緩緩閉上眼,微笑在唇角停留。他明白,光早已在他心中閃耀;漂泊的河流雖長,但終將匯入光與愛的海洋。此刻,他彷彿聽見靈魂低語,輕輕而堅定:「你終將安息,也終將自由。」
城市沉默,但光未曾消逝。漂泊的終章,不是結束,而是溫暖的開始——在信仰裡,在呼吸裡,在每一次願意伸手去觸摸世界的瞬間,生命得以完整。
結尾
夜深了,城市沉默,但光依旧在流动。漂泊的脚步虽然缓慢,却不再迷失方向。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感受,都是信仰的低语在心底回响。漂泊教会了我温柔,也教会了我坚韧;孤独让我看见真实,也让我看见光。
光不问过去,也不畏未来,它在每一次努力中闪现,在每一次漂泊里绽放。灵魂如河流,终将汇入光的海洋,拥抱归宿,也拥抱自由。漂泊不再是逃避,而是成长;孤独不再是困境,而是认知;光不再遥远,而是在每一次伸手触碰世界的瞬间,真实而温暖。
我闭上眼,微笑停留在唇角,感受光在心底流动。漂泊的终章,是光与信仰的开始;每一段旅程,都是生命在漂泊里闪烁的证据。漂泊的河流虽长,但光早已绽放——在心里,在信仰里,也在每一个愿意相信、愿意爱、愿意活的人身上。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