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個人功課,對過去經濟歷史的研究,沒有對現在經濟狀況有任何暗示,更不存在對投資市場的任何預測,想當故事看也可,想從當中理解一些經濟規律也可,但請注意本文終究是個人片面觀察與理解,有其他理解也可討論。
我個人當年是在書中看過這個事件,從中得到不少對總經的理解,這件事發生時,台灣受傷不大,於是感覺像是講別人故事一般,如今自己研究下才知道當初這些國家受傷究竟有多慘烈,現在對其中的總經邏輯也相對比較了解,
其中,還有很多內容可以詳加研究,例如『蒙代爾不可能三角((Mundellian) Trilemma)』,資本自由進出(Capital mobility),固定匯率(Exchange rate),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不可能三者皆全,美元強勢跟弱勢下對新興經濟體的影響等等....
希望讀者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亞洲奇蹟(1990年代初期)
1980、90年代,亞洲簡直就是全世界的寵兒。新加坡、台灣、香港,韓國被稱為四小龍。而日本被認為是一條大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在1995年,日本的名義GDP達到了美國名義GDP的約71%,是日本經濟的巔峰時期。
而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率年年都接近10%,被稱為是四小虎,龍爭虎鬥非常熱鬧,整個亞洲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經濟機器。
當時的美國經濟正從高通膨泥潭中擺脫出來,正在喘息,亞洲就像耀眼的新星進入國際投資人的眼中,
外國投資者看到這些漂亮的經濟數字,眼睛都發光!錢就像潮水一樣湧入亞洲。從1990到1996年,流入亞洲新興市場的資金超過了2000億美元。
🔥亞洲模式三大支柱
第一個支柱:出口導向
這些國家專門做代工,替歐美生產便宜的商品。勞動力便宜,政府政策支持,賺外匯賺到手軟。
第二個支柱:固定匯率
為了吸引外資,這些國家把貨幣匯率釘住美元。比如泰銖對美元的匯率,十幾年都維持在25:1左右,非常穩定。
第三個支柱:金融開放
政府大開門戶,歡迎外國資金進來投資,本國銀行可以自由借外債來發展。
但是,這個看似完美的模式,其實藏著三個致命的弱點:
1️⃣短期外債過多
這些國家借了太多短期美元債務。泰國當時(1997年)的GDP總額是1500億美元,但是外債就達到900億美元,但是外匯存底只有3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國際警戒線。
2️⃣固定匯率制度:很多國家把自家貨幣緊緊盯住美元,匯率動不了。
3️⃣資產泡沫嚴重
外資瘋狂湧入,推高了股市和房市。泰國股市在1996年達到歷史新高,房價更是漲到天際。但這些錢很多都是「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也正是因為泰銖跟美元掛鉤,匯兌損失低,造成熱錢進出容易。
4️⃣銀行體系脆弱
銀行把錢借給房地產開發商和大企業,但這些貸款品質很差。很多企業根本還不起錢,銀行的不良貸款越積越多,資產泡沫嚴重,錢太多湧進房地產跟股市,房價炒上天,但實際經濟根本沒那麼強。
其實這4個弱點是互相聯繫的,政府為了讓外資流入所以採用固定匯率制盯著美元,讓美國投資人放心投資,不必擔心匯率貶值造成損失,同時讓國內企業,銀行方便借外債來發展,但問題是錢從外資手裡借來了,要投資什麼?
銀行把錢放貸給房地產,而不是能賺取外匯的企業,如此一來,國內工業及技術能力沒有得到足夠提升,無法對外銷售具有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企業只能從事低技術密集,低資本密集的產品,企業賺不到大錢,也無法提升國內人民收入。不斷上升的只有房地產價格及物價,實質生產力提升不多,無法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欠錢還錢天經地義,但政府借錢卻是有貓膩的,關鍵借在於借的是外債還是內債,跟國外機構借錢,借的是外幣,還的是外幣,這賴不掉。
但如果跟國內機構借錢,借本國貨幣,還本國貨幣,雖然要還錢,但印錢的機器,中央銀行在政府手裡,央行可以多印鈔票來還錢,雖然這樣容易導致通貨膨脹,但火燒眉毛時,政府就不會在乎這麼多了。
🔥泰國的房地產狂歡
當時的泰國,簡直就是亞洲的佛羅里達。曼谷到處都在蓋大樓、蓋酒店、蓋高爾夫球場。一棟還沒蓋完的公寓,光憑圖紙就能賣光。就是所謂賣"期房"
,這些購買者中絕大多數是投機者,他們購買的目的不是為了自住或長期出租,而是為了在項目建成前轉手賣出,賺取差價。這就形成了一種“擊鼓傳花”的遊戲。泰國本土銀行和金融公司也極度樂觀,它們大量向房地產開發商和購房者提供貸款,而且審查非常寬松,認為土地和房產價格只會漲不會跌。
開發商用漂亮的模型和充滿誘惑力的承諾來吸引買家,項目的真實品質、是否真的有居住需求很少有人關心。
房地產都是用借貸買進:投機者只需支付一小部分定金(比如10%-20%),期待在建成前找到下家,用下家的錢來支付後續款項,自己空手套白狼,這就相當於上槓桿在投資。供給遠遠超過了市場的實際消化能力。
印尼房地產價格在3~4年內上漲了4倍,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也都上漲了3倍左右。
1989年泰國的住房貸款總額為459億泰銖,到1996年則超過了7900億泰銖,7年內增加17倍以上。
國際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泰國經濟模式無法持久(貿易赤字巨大、外匯儲備不足、房地產泡沫嚴重),於是大規模撤資。
1996年初泡沫開始破裂,泰国办公楼的空置率达21%,闲置的住宅高达85万套。位于曼谷商业区的房屋价格下跌了22%。
这进一步引发了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引发了泰国金融恶化。1996年6月底,泰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达到35.8%。
這就好像一個身體素質其實不怎麼扎實的人,靠著吃補藥,打激素,強撐身體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比賽,其實是一直在透支底子裝出來的強壯,補藥、激素刺激力道逐漸失效後,藥一停,整個身體就垮下去了。
🔥風暴來襲——泰銖保衛戰(1997年7月)
1997年上半年,亞洲經濟開始出現警訊,
首先是出口成長放緩,因為美元走強,這些釘住美元的亞洲貨幣也跟著升值,出口商品變得比較貴,競爭力下降,同時資金開始回流美國,原本資金撐起來的行情開始消散,接著是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股市從1996年的高點開始下跌。
這時候,「金融巨鱷」索羅斯出場了。
索羅斯是量子基金的創辦人,曾經在1992年狙擊英鎊,一戰成名。他有個外號叫「打敗英格蘭銀行的人」。
當時,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發現泰國經濟外強中乾,外匯存底不足,根本撐不住固定匯率,他們認為有機可趁。於是發動狙擊,做空泰銖!
索羅斯的戰術很簡單:
1️⃣先大量借入泰銖
2️⃣立刻賣掉泰銖,換成美元
3️⃣等泰銖貶值後,再用便宜的價格買回泰銖還債
4️⃣中間的差價就是利潤
索羅斯不光自己做,還用群狼戰術,
1997年2月,索羅斯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泰銖被高估了,應該貶值。」
這就像在牛市裡大喊「股市要崩盤」一樣,還公布自己做空,當然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資本像嗜血的鯊魚聞到血腥味一樣從四面八方湧過來,開始圍住泰銖攻擊,
泰國政府拚命抵抗,泰國政府的做法是:
1️⃣大量買入泰銖,支撐匯率
2️⃣提高利率,增加做空成本
3️⃣動用外匯儲備,顯示決心
這場戰爭持續了5個月。索羅斯動員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泰國央行也砸下了幾乎所有的外匯儲備,但外匯不夠用,撐了幾個月,
1997年7月2日,星期三。泰國央行終於撐不住了,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讓泰銖自由浮動。
這個消息一出,泰銖立刻暴跌20%!
索羅斯贏了。據說這一戰,他的量子基金賺了超過10億美元。
所謂「外匯」就是政府手裡的外幣、例如:美元、歐元,其中又以美元為主,用來應付日常國內企業所需要的外幣兌換,企業要買原材料,例如優質的煤跟鐵礦都得跟澳大利亞買,原油得跟中東買,都得用美金。企業跟銀行買外匯,銀行跟央行買外匯。
央行是一國外匯儲備的最終管理者和銀行體系「最後的外匯提供者」,
本國企業如果需要很多外幣,央行給不出來的話,就會形成也就形成本國貨幣對外幣大貶值,外幣價格大幅上升。
在索羅斯放空泰銖這場戰役裡,外匯儲備就像子彈一樣,泰國政府子彈打完後,戰爭也就結束了。
🔥🔥🔥蔓延與失控——火燒連環船(1997下半年)
泰銖崩盤後,投資人突然驚醒:「其他亞洲國家會不會也一樣?」外資大逃,於是一個接一個國家倒下,
1997年11月,韓國也撐不住了。
韓國當時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有現代、三星、LG這些世界級企業都大量借外債來發展,韓國當時的國內儲蓄率無法滿足財閥龐大的投資需求。為了追求高速增長,企業必須尋找外部資金。在當時,國際市場(特別是日本和美國)的利率相對韓國國內利率要低。因此,通過銀行或發行債券從海外借入美元、日元等外幣,成本更低,看起來非常「划算」。
因此遇到風暴很快就倒下,
11月21日,韓國政府幾乎破產,因為外匯存底只剩僅剩 39.4億美元,不夠未來兩個禮拜的需要。
韓國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救,申請58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
韓國的狀況就像一個人的生活費只剩2個禮拜的量,又有一堆帳單要付,收入狀況不好,大環境情勢也不佳,這種情況真的會讓人頭皮發麻,就算丟臉,也得去借錢了,要不然活不下去了。
亞洲各國受災狀況如下:
⭐股市跌幅:
- 泰國股市跌了48%
- 韓國股市跌了70%
- 馬來西亞股市跌了59%
- 印尼股市跌了81%
⭐匯率貶值:1997年7月1日至1998年2月18日,
- 印尼盾贬值74%,
- 泰铢贬值43%,
- 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33%,
- 菲律宾比索贬值13%。
- 韩元贬值48%
⭐1998年經濟衰退:
- 泰國GDP衰退8%
- 印尼GDP衰退13.1%
- 韓國GDP衰退5.8%
- 馬來西亞GDP衰退6.7%
⭐1998年失業率:
印尼高達17.1%,為18年以來最高
韓國6.8%,為30年以來最高
泰國 4.8%
馬來西亞3.9%
菲律賓: 10.1%
⭐1998年通膨率:
印尼是驚人的57%,之後還爆發暴動。
韓國7.5%
泰國 8.1%
馬來西亞5.3%
菲律賓: 8.9%
貨幣大幅貶值的壞處其一就是可能造成輸入性通膨,也就是原物料以美元計價,本國對美元匯率大跌將導致原物料價格暴升,將造成輸入性通膨。也就連帶的造成經濟衰退與失業率。
現代金融市場裡的跟風效應很明顯,有被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
泰銖貶值就像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投資者開始恐慌:「如果泰國都撐不住,那其他亞洲國家呢?」
於是,資金開始瘋狂逃離亞洲。菲律賓披索、馬來西亞令吉、印尼盾、韓元,一個個都被拖下水。
這就是金融傳染的威力,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後續發展—(1998年後)
風暴過後,亞洲各國元氣大傷,許多企業倒閉,失業率飆升,泰國、韓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都有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出手援助,但IMF提出的條件苛刻,要求緊縮政策,賤賣國產,彷彿逼迫吃苦藥,讓許多人不滿。
但危機過後也帶來了轉機:亞洲各國開始改革金融制度,不再過度依賴外債,加強外匯存底,管制外國人持有土地,
韓國更是浴火重生,
現在的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製造商,現代汽車賣到全世界,韓劇、韓語歌曲隨著韓流文化風靡亞洲。
這場危機還有一個意外的受益者:中國。
1997年,中國剛好還沒完全開放金融市場,所以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
並且90年代人民幣大幅貶值,加上當時尚且便宜的勞動力,導致吸引到大量外資到中國投資設廠,從2001年開始,中國加入WTO,原本已經起飛的出口更具優勢,「世界工廠」的地位就是從那時候奠定的。
💧結語
你或許會問: 難道事先都沒有人看出危機來嗎?
有的,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從 1994 年起就主張亞洲經濟成長只是「紙老虎」(paper tiger),但是歷史從來不乏先知,只是先知說的話沒有人聽。
風暴總會再來臨,打鐵還需自身硬,外援只能短期倚靠,自身發展實力才是硬道理,每次的風暴過後,底子好的經濟體總會越來越茁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