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四节–法的疗效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raw-image


Nong Pheu村的寺院坐落在一处茂密的森林里,当地疟疾肆虐横行。随着雨季来临时,阿姜曼会警告那些只是来拜访他的比丘要赶紧在雨季来临前趁早离开;若是在干季的时候,他们留下来就没有感染的风险。感染到疟疾的比丘,由于没有能对抗疟疾的药物,只能忍受痛苦不堪的症状,因为在当时这种药极为稀有;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法的疗效」,意思是当苦生起时,以强而敏锐的止与观去观照苦的感受。否则,他们没有其他可减轻痛苦的有效方法。如果成功的话,他们便可减轻高烧的症状,而且痊愈的速度一般会比预期还要来得快。

一个勇敢的比丘,透过止与观克服了因病而生起的痛苦,打造出一处不论在健康或生病时都能支持他的稳固基地。最后,当死亡来临时,他不会感到无力或绝望,也不会不知所措。由于已全然通晓了苦谛,他可以无畏地面对我们称之为「死亡」的自然过程。止与观已教会他洞悉苦的内在本质,于是他不再担心疼痛了。经由观照,他会一直保持他已证得真谛的稳定基础;之后,当危急情况出现时,已经熟练的止与观将会来解救他。他可以用观照的技巧来盖过疼痛,立即安稳下来。这样的修持,止与观不会玩忽职守,在他证悟苦的真谛以前不会就这样让他陷在苦中;相反的,它们会立刻对敌人正面迎击。他呈现在外的病痛就跟其他的病人没有两样:也就是说,他跟其他人一样会虚弱、疲惫;但他的内心,止与观会像擐甲持戈的战士一样在心中显现,不管有再多的苦痛也都无法影响他的心境。他只会向内探索身、痛(受)、心及随之生起的各种精神现象的真正因果关系;[i]因为,这恰好是所有剧苦在彼时汇聚之处。因为他面对疼痛与忍受的能力都已经不是问题,所以他的信心已经不可动摇,他主要关心的是止与观是否能及时成功地洞悉这些现象的整体实相。

一旦比丘洞悉并完全清楚四谛中的一谛的本质,如苦谛,直到完全清楚其本质,下一次他会希望重复这一项成就,他绝不允许观照的障碍去挡他的路(解脱道)和不必要地削弱他的决心。他只会想到先前已使自己那么清楚见到了真谛,接着应该再付出同样的努力。那么,一种对真谛清楚的体证会一直在他的正念、智能、信心与持续不断的精勤之中,这个真谛就是:痛、身与心这三者都是独立存在,每一项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真实的,彼此不会互相干扰或抵触。借着证悟之力,「集谛」 —— 苦的原因,被征服了,且一切对痛苦、病况或死亡的忧惧都将因此而溃散。这些恐惧实际上都是一种情感上不必要的忧虑,那只会削弱心智并导向挫败的无力感。一旦达到了决定性的突破,疾病可能会消退。即使症状没有完全消失,也不会严重到心被苦受的猛烈攻势所淹没的程度,从而产生双重的病:一是身体的病苦,另一个是「心」的烦恼焦虑苦。

当病情严重时,头陀比丘一定会观照随之生起的痛苦,这被看作是一种锻炼止与观的方法,藉此磨练技巧,使速度能快到跟得上心理的所有活动 —— 也就是与身心的苦痛必然有关的念头。若生病的比丘表现出焦虑或不安的样子,在头陀比丘的圈子里会被看成是一名失败者。因为在精神方面,他的定与慧在危难时都无法给他足够的支持。由于缺乏正念的缘故,他的修行肯定不好也不稳。就一名累积止与观,并与各种痛苦奋战时当作保护自己之武器的比丘来说,这是不及格的。这些已开启这种特质的修行比丘,一定会保持正念自我控制,绝不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样子,他会被看成是有典型武士精神且值得赞叹的典范。在危急的情况下,他们坚定自己的立场而奋战,这对他们在禅修方面的好处是很明显的。这些功德利益也会被其他同修比丘注意到,大家最钦佩的就是英勇奋战的心态。大家都坚信一件事,那就是:不管痛苦有多么巨大,头陀比丘也绝不会被打倒,就算是死亡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他的止与观绝不会接受挫败,因为当最后身心不调(生病)时,那是一种能找寻安稳、无忧之道来超越苦痛的观照工具。

任何依法奉行、证得了佛陀所宣说真谛的人,都一定会肯定它(真谛)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当与敌人正面对峙时,他绝不会接受失败,撤回他的军队,他一定会奋战到死。万一身体无法承受压力,他会放手让身体死去。但他绝不会放弃他的心,或能支持及保护它(心)的止与观。他致力于争取胜利,失败从来就不是他的选项。他展现出一个想要赢得胜利的战士特质,因而安抵一处真正安稳的庇护所。他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按照圣谛的原则修行,必能体验如下的偈语:「法庇护行者」 —— 也就是「法」会庇佑那些认真修行的人。但,如果他有迟疑或不认真,那么结果只会与圣谛背道而驰,不可能验证其真实性。不可能会有其他的情况,因为「法」,佛已善说的法,都一定是「果」直接与「因」密切相关。

尽管世俗似乎给了一些回报(名闻利养),但头陀比丘却宁可专注在透过法所获得的实时、内在的那种回报。例如:由定所生起的宁静以及能拔除刺在心中的无明的直观智慧,这两种回报都让他(头陀比丘)逐渐增加满足感,而且是很明显且时时刻刻出现。这些都是头陀比丘努力证得的实时、具体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他克服了恼人的难题与未解的疑惑。如果他真有能力在今生现世超脱轮回 —— 可能就在今天或明天或下个月或明年 —— 这样的功德成就一定是透过每分每秒不断地努力才能达到。

阿姜曼会采用激励人心的方法来强化这种战斗的精神,不管他的弟子是否生病,他都坚持他的比丘们要当一名为拯救自己逃脱危险而奋战的战士;但在生病时,他会特别强调绝不妥协。他担心他们可能会在面临这项挑战时变得委靡颓丧,若有生病的比丘表现出虚弱或焦虑的样子,缺少了他所期待以正念自我驾驭的表现,肯定会遭受严厉的诃斥。阿姜曼可能会禁止寺院里的比丘去照顾生病的比丘,他相信虚弱、焦虑或怨天尤人都不是对待疾病的正确方法。病人一直都表现出这样的反应,从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但身为一名比丘,一定要忍受艰苦的情况,并仔细地去观照,不该有这种反应。这会竖立一种坏榜样,因为如果一个比丘把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带进修行的圈子里,很可能会像传染病一样开始蔓延,容易感染到其他的人。

试想这种糟糕的情况可能造成的结果:比丘呻吟哀号,像垂死的动物一样辗转反侧。你们是修行的比丘,所以不要表现出像动物的举止。如果你们的思想及行为像动物,很快就会有动物的特质,四处传送混乱 —— 这肯定不是佛的教法。

我们都曾在某个时候生过病,因此我们也都清楚一般人生病时大概是怎样的一个状况。没有必要向大众展现你的不舒服;如果心理上的苦恼与哭天喊地可以治好病,那么世间的药物就不需要了。生病的人,可能会大声嚷嚷抱怨自己的处境,好让病痛消失 —— 如果真这么简单,就没有必要耗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来治疗病人。但哀嚎真可以治好病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还要用毫无意义的抱怨去招人讨厌呢?这就是阿姜曼可能会教训造成整个僧团困扰比丘的例子。

另一方面,当他去探访一位正在生病但仍能保持很强的正念、对自己的病况没有表现出任何担忧的比丘,阿姜曼总是会表现出对他的肯定。他会称赞这位比丘的坚忍,并以激励人心的话来鼓励他。就算他康复后,阿姜曼还是会继续表扬这位比丘精神方面的坚毅,以他作为其他比丘的楷模。

「这是一个与痛苦奋战的真正战士该做的事。别抱怨敌众我寡,尽一切的力量与能力毫不退缩地去打倒敌人。绝不能退缩,也绝不可承认失败,在你倒下时也绝不能让敌人在你的身体上践踏。在修行的领域中,我们必须是个战士。去抱怨疾病有多么痛苦是毫无意义的 —— 当痛苦生起时,应该专注在痛苦上并试着去了解它的本质。不管我们经验到的痛苦有多少,一切的痛苦都只是苦圣谛的一种展现。」

而面对痛苦表现出软弱及顺从的比丘,会听到阿姜曼的另一种语气:「如果你想要真谛,但因为怕痛而拒绝观苦,那怎么可能知道真谛在哪里?世尊是藉由观照一切而成功体证了圣谛,不是像那种丢自己脸的没用比丘一样,对每件事都只会哀叫。佛陀在什么地方说过要达到证悟就要抱怨与哀叫?我没有读过很多的书,所以可能我有漏看,哪一部经典里有提到抱怨与呻吟?你们当中有哪一个精通经典的人曾看过佛陀在某段经文中赞叹抱怨与呻吟的功德,请指出来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就不必教比丘这么麻烦去观苦及忍受艰难了。如果你们只要一直抱怨与怨天尤人,圣谛就会自动出现,遍及整个宇宙;然后我们就可以见证到聪明、睿智的人只要凭着大声抱怨与哀叫就能成功证得『道』与『果』 —— 如此一来,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说的『法』的正当性与适切性都将会因他们而处于一个备受质疑的处境。」

「这些现代圣者的『法』都很新颖、时尚,不须费力去内观便可达到成就;而证得『道』与『果』只需要抱怨与呻吟一起发作即可。当人们只想从不正确的『因』去获得正确的『果』 —— 一种消耗现今整个世界有害的态度,就会是适合这个时代的一种修行方法。要不了多久,这些现代圣者就能遍布在各地了(反讽)。而我自己有一个保守的心态,只相信世尊教授的法,不敢去用什么速成的方法。我担心的是,当我跨出一步,就会立刻滑倒,会头脸朝地跌倒 —— 不光彩地死去,对我来说那真的太惨了。」

任何因疼痛而表现出软弱的比丘,都可能会得到这种强硬的对待。既然已经在修头陀行,若屈服于软弱或沮丧的头陀比丘就会受到同样严厉的诃斥,因为这些都将是他运用各种观照技巧的障碍。阿姜曼不断激励弟子们展现出必要的战斗精神去克服这些障碍,所以他们经常听闻这样充满活力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正法的追寻者,他的话就是一种治疗,激发出他们的勇气,激励他们的修行,并保持他们高昂的士气。因为这样的激励,一步又一步,踏上「法」所应允幸福美满领域的路上。因为鼓舞人心的承诺,驱散了即将走向生死之苦的懦弱与懒惰的倾向。

当阿姜曼住在Nong Pheu村时,有两位比丘在寺院里过世,还有另一位比丘在附近的Na Nai村过世。第一位死去的是一位中年的比丘,他真的是为了禅修而出家。当他成为阿姜曼的弟子时,一开始是住在清迈府,但他后来跟阿姜曼去乌隆府,之后再到色军府 —— 有时候他跟阿姜曼住在一起,有时他独自修行,一直到最后在Nong Pheu村过世。他对于入定的技巧非常地熟稔,并且,再加上阿姜曼不断对他个人教导,他的智慧修持已开展出一种迫切感。他是一个非常虔诚、有着不屈不挠个性的人。尽管他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但是他说法时,机智又聪敏,总能善用各种比喻来阐释法义,让听众很容易抓到重点。不幸的是,他罹患了肺结核,已持续多年,当他住在寺院时,已到了末期的阶段。某日的早上七点左右,他安详平静地过世了,对一个长期修行的比丘来说,真的是名实相符。见证了他生命中最后的阶段,以及当他呼吸停止的时刻,我不禁对这位比丘以及他在禅修上的功夫,生起深挚的敬仰。

死亡时,只有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起全责。不管他人与我们有多亲密,没有任何旁人可以去干预我们的业果。在那个时刻来临前,我们一定先发展出一个能够凝聚所有力量与技巧的方法,有智慧地去面对危机的关键时刻,好使我们自己脱困并安全过渡到来生。我们最后的一刻将会以一个重大的挑战呈现在眼前。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否做好准备,都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这些人当中已经想出聪明方法帮助自己的人都可以活得很安稳;但仍处在疑惑与无知的人,只能绝望地坐以待毙,无法扭转命运。

世尊说:Kho nu hāsa kim ānando……」[ii]。它可以翻译成:当世界已被贪欲、瞋恚及愚痴妄想所吞噬 ── 熊熊的烈火日夜燃烧着 ── 你们怎么还能终日寻欢嬉戏呢?你们为什么不赶紧去寻找一个可依靠的皈依处?不要再荒唐了!不要一直蹉跎到临终的那一天,否则未来你们将会体验到痛苦的后果 ── 无止无尽。佛陀一直在告诫人们不要过分漫不经心地生活,如果今日的人们听过佛陀的隽语,他们一定会感到很尴尬,对自己追逐感官之乐的放逸感到惭愧,羞愧到无地自容。但尽管羞愧,他们还是会被欲望所摆布 —— 爱这个、恨那个 —— 因为这种根深蒂固早已是世俗观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停下来;因此,真的太可悲了,他们对佛陀的警语也只能报以羞赧而已。

对于朝向同一命运的你们所有人,在Nong Pheu村死亡的比丘应该印证了宝贵的一课。请认真去想一想他死亡的方式。就在他快要过世的时候,正要出发去托钵的阿姜曼与其他的比丘,都停下来见证了这个令人哀伤的事件。后来,阿姜曼安静地站着,沉思了片刻,然后以庄严的语气对大家说:「不需要再替他担心了,他已经在光音天—— 色界二禅天的第三层天重生了,他现在一切都安好。但还是有一点令人遗憾,因为如果他能再活得更久一点,便能再加深他的内明,那么他就能重生于净居天的五重天[iii]之一了。在那里,他能够继续修行,直到最后的目标,注定不会再有来生。而你们这些人呢? —— 你们为自己准备好了什么样的来生?是畜生道、鬼道,还是在天界?会重得人身、天神、梵天?还是涅盘?到底会是哪一种呢?如果你们想要确定这件事,那么就仔细去看心的指南针,看它指着你前往的方向是在哪里。现在就立刻去检查,去看清自己的方向到底是向善、还是向恶。一旦你死了,就再也来不及改变什么了。每个人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 —— 死后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二位死者是来自乌汶府的比丘,他得的是疟疾,并在一个月后死亡。这件事发生不久前,另一位住在那里的比丘在禅境里预见了他的死亡。隔天傍晚,这位比丘去找阿姜曼说话。在经过一番有关禅修各个面向的讨论之后,他们的对话提到了这位生病的比丘,而这位比丘也告诉了阿姜曼出现在他禅境里的征兆。

「昨晚在我的禅境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当我入定后,我依照着平时的方法去观照,而突然看到了一个景象,你站在一堆柴火前,说:『在这里把这个比丘火化了吧,这里是最合适的地方。』我无法完全理解它的意义,这是指那位生病的比丘会死于疟疾吗?他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严重啊?!」

阿姜曼立刻回答:「我已经观察这件事情有一段时间了。他注定会死,已无法避免。虽然如此,他不会平白死去。我已查过他的心智状态:非常的卓越。所以,他一定会很安详地离世。但,我严格禁止你对他透漏这件事。如果他知道他注定会死,他会非常地失望。那么,他的健康状况就会变得更差,而他的心智状态可能会动摇,错过他目前可重生的善处了。就这一方面来说,失望是一种非常负面的情感。」

几天后,那位比丘的状况突然急转直下,于凌晨三点平静地去世。这件事让我想到阿姜曼一定会去深入探究出现在禅境中每个事件背后的情况,找出背后的答案,直到他能完全了解它们的意义为止。然后,他会放下它,随顺因缘任其自然发展。

某天的早晨,一个阿姜曼的弟子因为感染疟疾而引发严重的高烧,他决定那一天不去托钵,要整日禁食。他从清晨开始就用观照的技巧与剧烈的疼痛奋战,一直到下午三点,高烧才开始减退了些。那一天的正中午,他感到体力完全耗尽,于是他转移注意力,集中精神关注在疼痛最严重的地方,但却未以观智去探究、分析痛苦。在正午时分,阿姜曼立刻发送心念波去察看该名比丘是如何处理自己的疼痛。在下午稍晚的时候,当比丘去见阿姜曼时,阿姜曼立刻质问他的修行方式,让这位比丘很是讶异。

「你为什么会那样子观照呢?如果你只把心专注在单一的点上,怎么可能洞悉关于身、痛、心的实相呢?你该做的是,用你的直观智去一并分析这三者。以这种方式,你将能发现每一个实相。你的修行方式只是那种想从瑜珈师那里得到某种『定』:那只是一头栽进一场混战中而已!那不是想要发现苦谛的比丘该有的修行方式。不要再这么做了。想要从身、痛、心这三者中悟出实相,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今天中午的时候,我查看过你的修行状况,看你是如何处理因高烧所引发的痛苦。我注意到你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之上,并没有藉由观看『身』、『痛』、『心』这三个层面,并以止及观来减轻痛苦。而这才是能平息疼痛并减缓症状、同时让高烧退去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i] 也就是,正念的四个基础(四念处),分别是:身、受、心、法。

[ii] 《法句经》第一百四十六首偈语:

当(世间)一直在燃烧,为何还有欢笑?为何还有喜悦?

当你们被黑暗遮覆障蔽时,为何不赶紧寻求明灯?

[iii] 净居天,是色界最高的五层天界。一位已证得阿那含(三果)的圣者死后将重生于净居天的五层天之一,并在彼天界中般无余涅盘,而且绝不会再重返回到欲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4會員
259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头陀比丘都是被「求法若渴」的动因所驱动。他们平时得忍受诸多的艰困:通常见诸于他们四处云游行脚的生涯中、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中,以及他们的修行方式之中。对他们来说,很难找到一位像阿姜曼一样优秀的老师,而且是一位能以可靠的方法来训练他们的老师,从而可以带给他们修行上的喜乐。每当他们一见到他,就会像小孩看
Thumbnail
2025/09/29
头陀比丘都是被「求法若渴」的动因所驱动。他们平时得忍受诸多的艰困:通常见诸于他们四处云游行脚的生涯中、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中,以及他们的修行方式之中。对他们来说,很难找到一位像阿姜曼一样优秀的老师,而且是一位能以可靠的方法来训练他们的老师,从而可以带给他们修行上的喜乐。每当他们一见到他,就会像小孩看
Thumbnail
2025/09/29
我刚抵达Khok村森林道场的时候,很怕阿姜曼。某一天的中午,我躺下来打瞌睡。当我睡着后,阿姜曼出现在梦中来责备我:「你怎么跟一只猪一样在睡觉?这里可不是养猪场!我不允许比丘到这里来学习如何当一只猪!你把这个地方搞得像是一个猪圈!」他喝斥的声音如雷击般轰隆响亮,很凶狠,我立刻吓醒。我一脸茫然,吓得
Thumbnail
2025/09/29
我刚抵达Khok村森林道场的时候,很怕阿姜曼。某一天的中午,我躺下来打瞌睡。当我睡着后,阿姜曼出现在梦中来责备我:「你怎么跟一只猪一样在睡觉?这里可不是养猪场!我不允许比丘到这里来学习如何当一只猪!你把这个地方搞得像是一个猪圈!」他喝斥的声音如雷击般轰隆响亮,很凶狠,我立刻吓醒。我一脸茫然,吓得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离开清迈府后,在乌隆府的Non Niwet寺结过两次雨安居。第二次雨安居后,他的一位资深弟子Khun Mae Num Chuwanon带着一群来自色军府的在家弟子前来参访阿姜曼,希望他能为了当地民众的修行利益,与他们一起回色军府。当他们得知阿姜曼欣然同意后,所有的人都非常地高兴,于是他们安
Thumbnail
2025/09/29
阿姜曼离开清迈府后,在乌隆府的Non Niwet寺结过两次雨安居。第二次雨安居后,他的一位资深弟子Khun Mae Num Chuwanon带着一群来自色军府的在家弟子前来参访阿姜曼,希望他能为了当地民众的修行利益,与他们一起回色军府。当他们得知阿姜曼欣然同意后,所有的人都非常地高兴,于是他们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觀音山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自2024年7月27日至9月1日 普度季,全球弘法單位於海內外各地,舉辦200多場普度法會、普度前行法會。邀請您共同修持無上福田,發心護持「供佛齋僧」,成就殊勝功德行。
Thumbnail
「觀音山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自2024年7月27日至9月1日 普度季,全球弘法單位於海內外各地,舉辦200多場普度法會、普度前行法會。邀請您共同修持無上福田,發心護持「供佛齋僧」,成就殊勝功德行。
Thumbnail
法師聽見異變四起的流言,於是踏上拯救世界的旅途。
Thumbnail
法師聽見異變四起的流言,於是踏上拯救世界的旅途。
Thumbnail
一個和尚,從靈隱山上的長泉寺,匆匆忙忙、沒命似地逃下山,一直逃,一直逃!直到他的頭髮長到可以高束,遠到人們不再記得他的法號……。       和尚年老的時候,有一個很談得來的小孫女,聰明伶俐。       老人家決定,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       內心畏顫顫地,他說,當
Thumbnail
一個和尚,從靈隱山上的長泉寺,匆匆忙忙、沒命似地逃下山,一直逃,一直逃!直到他的頭髮長到可以高束,遠到人們不再記得他的法號……。       和尚年老的時候,有一個很談得來的小孫女,聰明伶俐。       老人家決定,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       內心畏顫顫地,他說,當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諸佛菩薩,諸位師兄姐,阿彌陀佛。以下是我想要分享的故事,謝謝您們的幫忙!    我有蕁麻疹的問題。全素已經三年多,其他家人沒有吃素,他們也不認為吃素好。每次和家人見面,如果蕁麻疹發作都要穿長袖,否則被他們看到手上的皮膚病灶.........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諸佛菩薩,諸位師兄姐,阿彌陀佛。以下是我想要分享的故事,謝謝您們的幫忙!    我有蕁麻疹的問題。全素已經三年多,其他家人沒有吃素,他們也不認為吃素好。每次和家人見面,如果蕁麻疹發作都要穿長袖,否則被他們看到手上的皮膚病灶.........
Thumbnail
隨時都可以看到醫生,還可以選醫生(中西醫)、選權威的醫師,挑好一點的藥、不要傷身體的藥......這是福報!這是過去積累來的。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都能這樣,所以為什麼有這樣的福報呢?跟往昔修德、行諸善業有關係。
Thumbnail
隨時都可以看到醫生,還可以選醫生(中西醫)、選權威的醫師,挑好一點的藥、不要傷身體的藥......這是福報!這是過去積累來的。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都能這樣,所以為什麼有這樣的福報呢?跟往昔修德、行諸善業有關係。
Thumbnail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座下的高僧大德,想生即生,想走就走,留下大量舍利堅固子或肉身金剛不壞,很多人從報章刊物上都看到過
Thumbnail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座下的高僧大德,想生即生,想走就走,留下大量舍利堅固子或肉身金剛不壞,很多人從報章刊物上都看到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