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液論概述
體液論(Humorism),又稱「體液理論」或體液主義,是古希臘、羅馬及伊斯蘭黃金時代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它主張人體由四種基本體液構成:血液、黃膽、黑膽與痰液。這些體液的比例與平衡決定了人的健康狀態與性格傾向。
這一理論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但由希臘哲學家與醫師如阿克邁翁(Alcmaeon)、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與蓋倫(Galen)加以系統化與推廣。直到17世紀微生物學興起前,體液論一直是西方醫學的主流思想。四種體液與其特性

這些體液與四元素理論(地、水、火、空氣)密切相關,並與季節、年齡、性別、飲食等因素互動。體液的失衡被認為是「疾病」的根源,而「性格」則是由某種體液的偏盛所決定。

體液論的醫學應用
在古代醫學中,健康被定義為四種體液的「均衡混合」(eukrasia),而疾病則是「失衡」(dyscrasia)。治療方法包括:
- 放血(bloodletting) - 催吐(emetics) - 利尿(diuretics) - 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
醫師會根據病人的體液狀況調整療法,例如若病人「黃膽過盛」,可能會使用冷性食物或藥物來中和其熱性。
歷史演進與代表人物
古希臘時期
- 阿克邁翁(Alcmaeon):提出體液與元素的關聯。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體液論應用於醫學,認為健康是體液的平衡。 - 蓋倫(Galen):進一步發展體液論,將其與解剖學、藥理學結合,並影響歐洲醫學長達千年。
伊斯蘭黃金時代
- 醫師如阿維森納(Avicenna)將體液論與伊斯蘭醫學融合,撰寫《醫典》(Canon of Medicine),成為歐洲中世紀醫學教材。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 體液論成為歐洲醫學教育的核心。 - 醫學與占星術、煉金術、哲學交織,形成複雜的診療體系。
體液論與文化影響
四種氣質(Temperaments)
體液論衍生出「四種氣質」理論,影響心理學與文學:

這些氣質理論影響了戲劇創作,如本·強森(Ben Jonson)的「Humour plays」,角色性格常以體液主導來塑造。
文學與哲學
- 古希臘戲劇與羅馬喜劇常以體液論為角色設定基礎。 -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如莎士比亞劇作,也可見其影響。
體液論的衰退與現代觀點
隨著科學革命與「微生物」學的興起,體液論逐漸被淘汰:
- 17世紀:威廉·哈維發現血液循環,動搖體液論基礎。 - 19世紀:細菌學與病理學發展,證實疾病由微生物引起。 - 體液論被視為偽科學,但其文化與語言遺產仍存。 例如,現代英語中的「sanguine」(樂觀)、「melancholy」(憂鬱)等詞源自體液論。
體液論的現代遺產
雖然體液論已不再是醫學理論,但它在以下領域仍有影響:
- 心理學:四種氣質理論演化為現代人格分類模型。 - 書籍與影視:常以古代醫學為背景,描繪體液論診療場景。 - 語言學:許多形容詞與情緒詞彙源自體液論。
此外,體液論也提供了理解「古代醫學」與文化思維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