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幻影碳信用」:臺灣企業 ESG 報告與碳抵換的真實風險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前言:一場被包裝的幻影盛宴

近年來,「碳中和」與「淨零排放」成為顯學,台灣企業也爭相投入。為了在 ESG 評比與永續報告上加分,不少企業在顧問與代理商的推銷下,花大錢購買 Verra、Gold Standard、Puro.earth 等所謂「國際標準」碳信用,被視為取得國際背書的捷徑。

然而殘酷的真相是:這些碳信用在台灣全都是幻影。它們雖然掛著序號、留有交易紀錄,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在自己的國家登錄系統(NR)承認,更不可能納入未來的合規帳本。換言之,企業花的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卻是一張「無主契約」:既不能抵繳碳費,也不能用於國際合規交易,只能暫時粉飾門面。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幻影現象」並不只存在於台灣市場。在二級市場上,就有台灣買方透過新加坡 CIX 高調採購三個來自巴基斯坦的藍碳專案,雖然號稱具備 Verra 認證,但沒有任何一個被巴基斯坦政府登錄到國家帳本。結果,這些專案雖在平台上風光上市,實際上卻是無主的幻影碳信用,等同存放在一個「幻影帳本」裡。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一級市場。以印尼某個國際專案為例,雖然被包裝成 REDD+ 類型的典範,號稱能大量生成碳信用,但由於始終未能進入印尼的國家登錄系統 NR(SRN-PPI),這些碳信用在法律上依舊是幻影,不具備任何真正的開發與合規效力。

因此,無論是透過 CIX 的跨境交易,還是一級市場上的熱門專案,只要沒有對齊 NR,本質上都只是「幻影帳本」中的數字遊戲,而非能兌現的碳資產。這正是台灣買家必須正視的殘酷現實。

一、什麼是無主的幻影碳信用

所謂的「幻影碳信用」,就是那些在國際自願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上掛著序號、看似真實可查,但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登錄系統(NR, National Registry)**裡,都找不到對應紀錄的碳信用。

換句話說,它們並不是登錄在一個國家帳本裡,而是被丟進了另一個沒有法律保障的幻影帳本。這個帳本或許由國際標準機構(如 Verra、Gold Standard)或交易平台維護,數字也能追蹤,但它並不是巴黎協定框架下的唯一帳本,因此在法律與制度上沒有任何約束力。

為什麼會出現「幻影帳本」?

  1. 巴黎協定新規範
    所有減排行動都必須回到東道國的 NDC(國家自主貢獻)帳本裡。任何交易或移轉的碳信用,必須經過東道國核可(LoA)並進入 NR,才算合法。
  2. 自願市場的舊習慣
    在 2015 年以前,國際自願市場(如 Verra、Gold Standard)只要有第三方驗證就能發行碳信用,完全不需經過政府 NR。於是大量碳信用只存在於「幻影帳本」,卻不在國家帳本。
  3. 台灣的誤解
    台灣買家誤以為「登錄在 Verra、GS 就是國際承認」,卻忽略了:真正的合法帳本只有 NR。因此,台灣企業買到的,不是能進入合規市場的碳信用,而只是「幻影帳本」中的一串數字。

二、為何不能用於抵繳與拭換?

許多台灣企業購買國際碳信用,心中最大的期待就是:「將來可以抵碳費、抵碳稅,或至少在 ESG 報告裡拭換成碳中和」。然而,幻影碳信用的結構問題,註定它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1. 無法進入台灣未來的合規制度

台灣正在推動碳費與碳交易制度,未來若要承認國際碳信用,必須透過雙邊協議(MRA)或 Article 6 ITMO,且要有東道國政府的授權文件(LoA)並登錄在國家帳本(NR)。

問題是,台灣買到的 VCU、GS credit,全部都只存在於幻影帳本,沒有 LoA,更沒有進入 NR。這種信用,註定無法拿來抵繳碳費或碳稅。

2. 國際規範不再承認

國際規範對「抵換」的要求越來越嚴格:

  • SBTi(科學基礎減量倡議)明確規定,企業的淨零承諾必須以真實減排與碳移除為主,購買 VCC 不再被接受。
  • PAS 2060 等「碳中和」標準雖然仍能掛用,但已被視為過時,越來越失去公信力。

3. 高風險的名譽負擔

全球已有多個案例警告世人:

  • 津巴布韋的 Kariba REDD+ 專案,後來被揭穿大幅誇大減排,數百萬噸碳信用被取消。
  • 印尼某 REDD+ 專案(ID 4381),雖然在一級市場上大力推銷,卻因未能進入 SRN-PPI,至今仍是「幻影碳信用」。
  • 新加坡 CIX 採購的三個巴基斯坦藍碳專案,同樣沒有登錄在巴基斯坦國家帳本,最終只淪為平台上的數字遊戲。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企業若仍高調宣稱「購買國際碳信用=碳中和」,一旦被媒體或 NGO 揭穿,將立刻面臨漂綠(greenwashing)的指控,甚至引發股東與社會的信任危機。

三、買了該怎辦!?

台灣不少企業已經在顧問與代理商的遊說下,花下大筆經費購買碳信用。當幻影碳信用的真相逐漸浮出台面時,許多人心中最迫切的問題就是:「那我買了怎麼辦?」

1. 停止追加投入,避免越陷越深

第一步就是立刻踩煞車。不要再因為「沉沒成本」心態,聽信代理商繼續加碼。所有沒有進入國家帳本(NR)的信用,註定都是幻影,再多買也無法轉正。

2. 誠實揭露,而非過度包裝

這些已經購買的信用,頂多能在 ESG 報告中以「自願性支持」或「過渡性安排」的方式呈現,千萬不要再冠上「抵換」或「碳中和」的字眼。否則,一旦被外界審視,馬上會被質疑漂綠。誠實揭露,勝過粉飾門面。

3. 尋找真正的出口

企業仍有三條真正的路可走:

  • 投入合規信用:未來台灣若與他國簽訂 MRA 或透過 Article 6 交易獲得 ITMO,這些才是能被抵繳的「真金白銀」。
  • 支持真實碳移除:例如生質炭(Biochar)、DACCS 等碳移除技術,雖成本較高,但能被國際長期承認,且具備實質減排價值。
  • 強化自家減排:將資源投入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製程改善,比購買幻影信用更能提升企業競爭力。

4. 把沉沒成本當作學費

對於已經買到的幻影碳信用,不必再妄想它能轉正。最好的態度是:把它當作一場昂貴的學費,提醒自己與業界不要再重蹈覆轍。

四、VCC 及 VCM 的未來

許多人會問:既然這些國際碳信用(VCC, Voluntary Carbon Credit)問題這麼多,自願市場(VCM, Voluntary Carbon Market)是不是還有未來?答案是:VCM 正在快速萎縮,最終只會淪為過渡性的邊角市場。

1. 價格崩跌,市場信心瓦解

過去 VCU、GS credit 在 2020 年前後一度被熱炒,但 2023 年後,普遍價格跌到 1 美元以下。原因很簡單:沒有人再相信這些信用能抵繳,剩下的只是象徵性的 CSR 或短期公關用途。

2. 國際制度不再給舞台

巴黎協定已經定調,未來跨國交易的唯一途徑是 Article 6(A6.2 與 A6.4)

  • 這意味著:任何沒有進入國家帳本(NR)、沒有東道國 LoA 的信用,都無法獲得合規承認。
  • 即便 ICVCM 企圖透過「完整性標準」(CCP)替 VCM 打造公信力,也仍然無法解決最核心的問題——它們與 NDC 沒有連結

3. VCM 的殘餘用途

可以想見,未來的 VCM 可能還會存在,但功能只會剩下:

  • 教育與CSR:作為企業對外宣傳的「象徵支持」。
  • 短期補位:在某些國家制度未成熟前,暫時填補報告需求。
  • 小眾市場:針對特定買家或地區性交易,但規模有限,影響力逐步下降。

4. 大趨勢:走向合規化與碳移除

世界的資金正在快速轉向 合規碳信用(CCC)碳移除(CDR)

  • 合規市場(ETS、A6.2、A6.4 ITMO),才是未來真正能被抵繳與交易的唯一舞台。
  • 碳移除(Biochar、DACCS、BECCS 等),因具備永久性與透明度,正逐漸取代傳統避免型專案(Avoidance)。

VCC 與 VCM 的光環已經退去,留下的只是幻影帳本裡的數字。真正能走向未來的,是與國家帳本對齊的合規信用,以及能被長期承認的真實碳移除。

五、結論:順應世界,別再自欺

台灣過去幾年掀起了一波「買國際碳信用」的風潮,許多企業誤以為只要掛上 Verra、Gold Standard 等名字,就等於獲得國際背書。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這些碳信用若未登錄到國家帳本(NR),就只是一張登在幻影帳本下的「無主契約」。

它們不能用來抵繳台灣未來的碳費或碳稅,不能進入合規市場抵換,也不能真正代表碳中和。最多只能暫時裝飾 ESG 報告,卻隱藏著巨大的法律與名譽風險。

國際上已有許多前車之鑑:

  • 二級市場案例:CIX 採購的巴基斯坦藍碳專案,看似亮眼,實際卻無法進入國家帳本。
  • 一級市場案例:印尼 ID 4381 專案,雖然被包裝成 REDD+ 典範,但因未進入 SRN-PPI,依舊是幻影。
    這些案例清楚證明:不論一級、二級,只要沒有對齊 NR,最終都將化為幻影。

警世之語:

  • 別再被代理與賣方的話術迷惑,幻影碳信用不能拯救企業,反而會拖垮聲譽。
  • 真正的淨零之路只有三條:減排、合規信用、真實碳移除。
  • 世界正快速走向合規化,只有順應這個趨勢,才能避免被時代淘汰。

未來,唯有踏上與國際對齊的正途,才能保護企業與台灣社會的永續名譽。否則,再多的幻影帳本與信用,也只是空中樓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說書的
2會員
36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全球致力於低碳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下,台灣商業服務業迎來了智慧減碳的全新機會。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於最新一期113年「商業服務業智慧減碳補助計畫」為企業提供了重要支持,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來降低碳排放。本文將深入探討該計畫的創新趨勢,並提供撰寫計畫書的專業建議。
Thumbnail
在全球致力於低碳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下,台灣商業服務業迎來了智慧減碳的全新機會。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於最新一期113年「商業服務業智慧減碳補助計畫」為企業提供了重要支持,透過智慧科技的應用來降低碳排放。本文將深入探討該計畫的創新趨勢,並提供撰寫計畫書的專業建議。
Thumbnail
【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展,企業面臨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目標前行。(圖/ 巨茂應材提供)】 (記者李婉如報導 )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也愈發受到重視,除了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Thumbnail
【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政策的推展,企業面臨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目標前行。(圖/ 巨茂應材提供)】 (記者李婉如報導 )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也愈發受到重視,除了聯合國通過《全球海洋公約》
Thumbnail
鴻海集團積極邁向淨零碳排,宣布集團淨零(Net Zero)目標, 正式獲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批准,成為台灣高科技硬體設備產業第3家、台灣第7家淨零目標獲得SBTi批准的企業¹[1] ²[2] ³[3].
Thumbnail
鴻海集團積極邁向淨零碳排,宣布集團淨零(Net Zero)目標, 正式獲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批准,成為台灣高科技硬體設備產業第3家、台灣第7家淨零目標獲得SBTi批准的企業¹[1] ²[2] ³[3].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由於歐美國家實施的一些碳權 ESG等等議題 (綠色版的空手套白狼 環保稅 綠色通膨) PS. 如果美國大選川普上了 綠能ESG這塊 就會震盪 因為川普比較傾向傳統產業 但在台灣"由於最有價值" 我想金主還沒賺夠 應該不會有問題 還有接下來的碳權 也有很多公司會起來 有機會
Thumbnail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尋找到商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淨零排放轉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台灣的淨零排放政策和中小企業的商機,並分析淨零排放轉型的挑戰和策略,希望能夠
Thumbnail
淨零排放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淨零排放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轉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淨零排放的浪潮中尋找到商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從淨零排放轉型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台灣的淨零排放政策和中小企業的商機,並分析淨零排放轉型的挑戰和策略,希望能夠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Thumbnail
企業有取得溫室氣起排放認證的需求,就需要雇用相關的人才。因此,現在坊間也有許多機構推出以上6項ISO認證的課程,其中又以ISO  14064-1 與 ISO  14067 兩項認證的需求最高
Thumbnail
企業有取得溫室氣起排放認證的需求,就需要雇用相關的人才。因此,現在坊間也有許多機構推出以上6項ISO認證的課程,其中又以ISO  14064-1 與 ISO  14067 兩項認證的需求最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