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溢流是這樣形成的。
2025年7月21日,馬太鞍溪上游因「颱風」而大規模山崩,引發了地震規模4.9的非構造地震,之後留下堰塞湖。
9月23日,「颱風」樺加沙的強大雨勢導致該堰塞湖於14時50分溢流潰壩。
從這裏觀察前因與後果都是因颱風而形成,也可說自然的力量使花蓮光復鄉的地貌與人文變動了。
而在帛書版《老子》以「无」字表萬物初始的狀態,原始的能量態,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能量態表萬物有變動不拘的性質,但「无」又有道的意象。又在帛書版《老子》中云:「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无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
這意思是說,自然之道,是可以體驗、了悟、親證的,就是可以體道、悟道、證道,而「道」不是永恆不變的。名稱可易名,沒有恆常之名。
所以「无」名表萬物始初的能量態,予「名」萬物,萬物之名稱雖然不同但都在呈現了「道」,「道」因此成了萬物的母親。
而從這次堰塞湖溢流之災禍,示現了自然之「道」的無限量能,在變動中顯現奧妙又深遠的影響,不僅發育萬物,長養群黎,生生不已,且又變動不拘,以能攝人,令山河異色。
連結到光復鄉阿美族人的祖靈信仰,則認為萬物皆有靈性,都有能動的可能,並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與自然的緊密連結,和諧共存。
這從帛書《老子》中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以ㄧ字「靜」來凸顯人順於自然無所争的和諧。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世間事總是福禍相倚,如
帛書《老子》中所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水患使許多生靈罹難回歸自然,光復鄉滿目瘡痍,但使人能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讓世界看見台灣人的團結互助與愛心無限。所以事物的禍福轉換沒有永遠不變的標準,其轉換的「極點」難以預測。
這也就是帛書《老子》中云:「道可道,非恆道」的道理,這個「恆」字有其深意,表明大道是可以闡述的或踐行的,但一定不要執着,因爲世間的萬物都在不停的變化,不要以爲「道」就是恆常不變要根據實際情況去適應和調整。
這也就是因為世事無常,眾生要「無所住而生其心」(出於《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