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科技巨頭都是年輕創業:蓋茲 19 歲創立微軟,賈伯斯 21 歲創立蘋果,黃仁勳 30 歲創立輝達。相較之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卻在 56 歲才創立公司。
1980 年代的台灣,人才、技術和資金都相對缺乏,張忠謀如何克服這些挑戰,建立世界級企業?本文將從《張忠謀自傳:下冊》,拆解張忠謀如何從德州儀器副總裁,歷經 3 度辭職低潮,打造出台積電的世界級管理哲學。
延伸閱讀:
張忠謀也曾落榜!從《張忠謀自傳上冊》看台積電創辦人面對失敗、夢碎的3堂人生課|怪獸科技公司
在現場聽張忠謀分享自傳
上篇文章提到,張忠謀 21、22 歲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學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加入德州儀器(德儀),是全球最早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公司之一。30 歲這年,德儀提供張忠謀「全薪、全費」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博士,畢業後回到德儀後一路晉升為集團副總裁,領導團隊開發出多款突破性半導體技術。外界看來光鮮亮麗,但內部風暴其實暗潮洶湧。
早在 1968 年,德儀在新加坡建立第一座積體電路廠,因為新加坡的政策開放、英語環境、產業支持,讓外資更願意進駐。相較之下,台灣當時過於保守錯失了早期機會,一直到 7 年後(1975 年)台灣才開始注意半導體,也讓張忠謀深刻體認到:政府政策對科技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沒有產業政策的支持,台灣很難在全球市場中競爭。
也因為 1970 年代,德儀非常成功,新任總裁希望爭取更大利潤,決定將公司從半導體擴展到消費性電子產品,但這並非德儀的強項,張忠謀強烈反對,認為公司應該專注半導體技術不要分散資源,才能維持市場優勢。然而高層不買單,堅持要進軍其他領域。儘管內部受限,張忠謀仍帶領團隊跳過 1K 記憶體,直接開發 4K,並成功推出 64K 記憶體,確保德儀在市場上的技術領先地位。
往後,他的升遷更是受阻,公司資源向消費性電子傾斜,半導體部門的經費遭到削減,研發受限。他申請調職,卻被安排至「消費者產品總經理」,不僅讓他難以發揮專長,也讓他意識到自己在公司內部的影響力逐漸降低,被轉任「品質與生產力總監」,實際上是被架空。
1982 年,他更是毫無預警地被降職 4 級(光是從 38 級爬到 42 級,就耗費了他將近 10 年的時間),讓他徹底失望。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1983 年,張忠謀決定離開德儀。
1984 年,張忠謀加入通用器材(General Instrument)擔任總裁兼營運長(COO),卻發現這是一家專做私募股權操作、靠併購小公司牟利的企業,與他強調「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的理念背道而馳,讓他感到格格不入。
但這段期間,無晶圓廠(Fabless)模式的雛形正在形成。「無晶圓廠公司之父」Gordon Campbell(康貝爾)找上張忠謀,向他提案投資 5000 萬美元,建立一家晶圓代工廠,專門為無晶圓廠公司生產晶片。
他的核心理念是:
1. 晶片設計與晶片製造可以分離,半導體公司不必自建晶圓廠,只需專注設計。
2. 晶圓製造可由專業代工廠承擔,提供標準化服務,降低設計公司的成本與風險。
然而,通用器材最終沒有採納這個提案,錯失了成為晶圓代工先驅的機會。張忠謀對公司的商業模式也越發不滿,在不到一年後選擇離職。這也讓張忠謀更確信:如果要做晶圓代工,必須自己來。
1985 年,張忠謀受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試圖導入企業管理制度與技術導向改革。但工研院作為準政府機構,根深柢固的文化讓他寸步難行,於是在 1988 年辭去工研院院長一職。
在自傳中,張忠謀提到,自己改革失敗的原因,其實答案早就出現了,「我錯認工研院是我手掌上的黏土,我可隨我意志塑造她。事實上,工研院絕對不是我手掌上的黏土,她有她獨立的性格,她有她『準政府機構』的組織文化。基本上,她認為她活得很好,她只要多點政府經費,她不願任何改革。」
張忠謀自傳全集發表會
5 年內 3 度辭職,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懷疑自己真的走上所謂「彼得定律」的路——一個經理人總是被擢升到他無能的位置?當工研院舊同事、甚至台積電新同事竊竊私議「張忠謀完了」之時,也是他反省之時。
但每一段經歷,都是他創辦一家世界級公司的養分。德儀給了世界級的訓練,通用和天使投資人的經驗也讓張忠謀看到科技業的金融面,工研院又教了不少台灣的「人情世故」,是後來經營台積電不可或缺的經驗。
比知識、經驗、判斷力更重要的,張忠謀認為,是這些經驗堅強了自身的鬥志。尤其 3 次辭職後,張忠謀認為已經退無可退,必須堅強自己的鬥志,即便日後 60 至 85 歲這時段的困難和阻力也不少,但他不再認輸,不再放棄。
德州儀器和通用儀器的經歷,讓他看到許多晶片設計師想創業,卻苦於沒有資金建立晶圓廠,促使他創辦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起初與工研院及飛利浦共同合資。
由於起初工研院良率占優勢,但節點技術落後國外先進公司,所以張忠謀深知台積電若想脫穎而出,必須打造不同於 IDMs 的新商業模式——專業晶圓代工,來配合公司的優勢及劣勢。
他先成立行銷部門,針對無晶圓廠(Fabless)設計公司展開業務開發,確保台積電不是「建好後再找客戶」,而是「為客戶量身打造製程」,為台積電贏得市場信任。
技術是一個半導體公司的靈魂,所以必須自主技術。1990 年代,台積電拒絕飛利浦的技術掌控,在向飛利浦募資時,拒絕了飛利浦以「它們技術為基礎」的誘惑,堅持了「技術自主」。
13 年後,台積電面臨飛利浦另一次技術的誘惑,並再一次堅持了「技術自主」,若當年接受飛利浦的控制,台積電可能永遠無法成為今天的半導體霸主。
張忠謀認為,團隊期盼的是一個能帶領他們「贏」的領袖,而不是一個好好先生。領導者不只要凝聚他的團隊,還要帶領他們「贏」,而這路程往往崎嶇。
台積電的「雙首長制」,是台積電在張忠謀退休後,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模式的兩位核心人物是劉德音和魏哲家,張忠謀善用他們兩個專業經理人的不同特質,讓他們一人管內、一人管外,平行溝通與協作。
但這種領導模式並非一開始就成型。1996 年,原總經理 Don Brooks 曾提議改採事業部制,劃分獨立利潤中心,遭張忠謀否決,將公司內部按照功能或專業領域(產、銷、人、發、財)分類;2005 年,蔡力行再次推動事業部制,導致資源分散、效率下降,張忠謀緊急回鍋,重建「功能型組織」。
然而此時碰到一個狀況:負責先進製程的是劉德音,手下有一萬多人;負責成熟製程的是魏哲家,手下有近 8 千人,合併之後誰來負責?與此同時,張忠謀成立行銷部(更像是事業開發部),負責開發新客戶,但只有 6、70 人,魏哲家接下了,展現出願意承擔責任的領導特質,日後也成為接班關鍵。
台積電的本領,就是在客戶能接受的價格中賺取合理利潤。
張忠謀認為,「過時」是工程師最可怕的敵人,技術要保持領先。雖然「技術領先」是今日台積電的重要支柱,但台積電的基礎是「服務導向」打下來的。
以台積電知名的 Virtual Fab(虛擬晶圓廠)為例,與無晶圓廠(Fabless)設計公司密切合作,讓所有客戶都能像擁有自己的晶圓廠一樣,提供客戶最優質的服務,確保晶圓製造與設計無縫接軌。
這個做法的好處在於,英特爾等 IDM 公司內部往往只專注於自己的產品技術,更容易因「公司政治」導致設計部門與晶圓製造部門互不信任。台積電作為「專業晶圓代工廠」,則能完全與客戶的設計部門合作無間,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為多個客戶同時製造不同的產品,提供更靈活的選擇。
談到台積電如何做大,不得不說到學習曲線理論、技術投資和客戶戰略。
學習曲線理論(Learning Curve Theory)是由 BCG 創辦人 Bruce Henderson 提出的競爭策略,認為生產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透過規模經濟來提升競爭力。1970 年代,BCG Bill Bain 與張忠謀在德儀共同研究這一理論,並探索其在半導體產業的應用。
小公司要趕上大公司,必須要在對的地方做大公司不願或不敢做的事。
在曝光設備選擇上,台積電成為第一家使用 ASML(艾司摩爾)機器的公司。張忠謀回憶,當時 ASML 機器唯一問題是:沒人用過,台積電會是第一家,的確有相當風險。
但最後,台積電還是決定用 ASML。此後三十幾年,ASML 一直是台積電最主要且最重要的曝光機供應商,公司市值也已超過兩千億美元。
台積電與 ASML 幾乎同時誕生,一起成長,ASML 是全球獨家生產 EUV 設備的公司。台積電依賴 ASML 的先進設備來推進其技術,而 ASML 依賴台積電的需求來推動其業務發展。
早期蘋果將 iPhone 晶片的代工交給三星,但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爆發,三星不再只是零組件供應商,而是選擇親自下場做手機,成為蘋果在終端市場上的直接競爭對手,因此開始尋找新的代工夥伴。
2010 年,蘋果營運長 Jeff Williams 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牽線下,親自拜訪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希望能將 iPhone 晶片的代工交由台積電負責。當時蘋果提出了 40% 的毛利條件,卻低於台積電慣常的 50% 毛利水準,加上蘋果要求導入尚未規劃的 20 奈米製程,使張忠謀一度猶豫。
然而,台積電最終仍決定突破現有框架,不僅承接訂單,還額外投入 100 億美元建置產線,並要求蘋果支付訂金,藉此分攤初期風險。隔年,英特爾也試圖爭取蘋果的晶片代工業務,但在評估穩定性與彈性之後,蘋果最終選擇了台積電,確立其在高階晶片市場的關鍵地位。
2014 年,台積電進一步取得蘋果 16 奈米製程的訂單,正式取代三星,成為蘋果最主要的晶片供應商。從此之後,台積電開始同步進行下一代與下下一代製程的研發,讓競爭對手難以追趕,鞏固領先優勢。如今,台積電以高達 40% 的營業利潤率(這是一個在代工產業中難以企及的數字),在全球代工市場中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地位,證明其不只是製程技術的領跑者,更是整個半導體生態系的主導者。
延伸閱讀:
專訪郝旭烈(中)應對科技快速變化:前台積電財務主管教你如何賺錢、省錢、做出好決策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