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ICU 裡的燈反射在玻璃窗上,顯得比夜更冷。王小姐才三十二歲,原本健康,因流感引起的重症肺炎送進來。她插著氣管內管,呼吸機在旁滴答作響。護理師小林把呼吸曲線調到同步間歇強制通氣(SIMV),一條條壓力波像山谷裡回音。她的氧合比(PaO₂/FiO₂)不到七十,肺在影像裡是一整片霧白。
我站在床尾想起 1967 年,Ashbaugh 在丹佛描述了十二個成人「意外發生嬰兒型呼吸窘迫」的病人,從那時起,ARDS 這個名字便誕生。二十世紀末,呼吸治療的哲學開始轉彎:從「給足氣」轉為「給得少」。1998 年美國 NHLBI 的 ARDS Network 把 tidal volume 減到每公斤 6 mL,死亡率下降,低潮量通氣成了後來的準則。
小林問:「PEEP 要拉高嗎?」她手指停在旋鈕上。PEEP 10,血氧仍掙扎。再往上,血壓會掉;維持現狀,氧合像踩著剎車。藥師提醒去甲腎上腺素已經 0.15 μg/kg/min,我們一邊調整輸液,一邊在血壓和氧合之間拉鋸。這種時刻,不是單純依循數字,而是像在昏暗走廊摸索燈的開關。討論裡有人提到俯臥通氣。護理師團隊五人一起動作,把王小姐翻到俯臥,管路固定、胸墊墊高。翻過去後半小時,監視器上的 SpO₂ 慢慢升到九十二。這不是奇蹟,而是 2000 年代法國 Gattinoni 與 Guerin 等人持續倡導的策略,在 2013 年的 PROSEVA 試驗裡,證實能顯著降低重症低氧 ARDS 的死亡。
另一個選項在白板上閃著:ECMO。葉克膜像最後的防線,也像一扇沉重的門。自從 1970 年 Bartlett 在密西根大學成功用 ECMO 救活新生兒,這項技術在成人領域起伏多年。CESAR 與 EOLIA 試驗一再提醒我們,它不是萬能,而是資源稀缺下需要嚴格挑選的武器。王小姐才三十二歲,單純病毒性 ARDS,理論上是適合的候選者,但這意味著高昂成本、長期復健、甚至併發症的風險。
天快亮時,她的氧合在俯臥後勉強維持。家屬在走廊靜坐,問能不能挺過去,我只能說:「我們用盡方法,還有下一步,但要一步一步走。」
護理師在床邊調整胸墊,呼吸治療師檢查氣管內管的固定膠布。呼吸機的低潮量設定、翻身時的細節、是否開啟 ECMO,每一步都是團隊在白色雲霧中留下的腳印。
評論:
ARDS 的治療史,是重症醫學從「高支持」到「適度保護」的縮影。從 Ashbaugh 最初的描述,到 ARDSNet 低潮量通氣試驗,證據一步步將「肺保護策略」定為核心。而俯臥通氣的 PROSEVA 試驗則提醒我們,簡單的體位改變比昂貴的器械更能救命。ECMO 的爭議則持續存在,CESAR 與 EOLIA 的結論不同角度地反映了醫療資源分配與病人選擇的兩難。倫理上,ECMO 的啟動不僅是醫療技術決定,也是社會對「誰能得到最後一線機會」的價值抉擇。這些拉鋸,仍在每個夜班的走廊裡上演。(重勝)
參考文獻
- Ashbaugh DG, Bigelow DB, Petty TL, Levine B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s. Lancet. 1967;2(7511):319–323. doi:10.1016/S0140-6736(67)90168-7
-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etwork. Ventilation with lower tidal volumes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dal volumes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0;342(18):1301–1308. doi:10.1056/NEJM200005043421801
- Gué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C, et al. 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3;368(23):2159–2168. doi:10.1056/NEJMoa1214103
- Peek GJ, Mugford M, Tiruvoipati R, et al. Efficacy an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ventilatory support vers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severe adult respiratory failure (CESA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9;374(9698):1351–1363. doi:10.1016/S0140-6736(09)61069-2
- Combes A, Hajage D, Capellier G, et 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8;378(21):1965–1975. doi:10.1056/NEJMoa1800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