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十大華語同志電影(上):你是路人甲,我是路人乙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前言

經歷了同志團體以及友善人士的長期努力與推動,2019年5月17日,台灣成為了全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性別平等」、「多元性別」、以及「多元成家」的主張認同已經是台灣年輕世代的主流民意。

反映在當今的影視相關產業,除了大量的BL(Boy's Love)劇以及GL(Girl's Love)劇應運而生,且Youtuber自媒體有關於同性情慾的露骨言論與赤裸裸展現更是司空見慣,甚至在主流的電影電視劇集,「同志」角色彷彿成為了基本配備,有時作為吸睛的賣點。

在沒有框架、不受限制的環境下,諸多影視作品裡的同志角色成為「娛樂」的一環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那種壓抑、苦悶、探索、衝撞、與自省的力度減弱了許多,現實生活裡的同志族群看完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集後,能夠得到「心有戚戚焉」的感同身受也少了許多。

我想到了1986年的台灣電影《孽子》,將近四十年前,當年還不到二十歲的我,坐在學校的大禮堂,看了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同志電影,暗自激動不已。電影給予了一個想像的時空,然後讓觀眾思考自己身處的世界。《孽子》的電影主題曲〈哦,你也在這裡〉是男主角孫越與女歌手徐仲薇的合唱,陳克華創作的歌詞:「你是路人甲 我是路人乙……」很自然地將聽者都拉進了歌裡相遇的劇本。

綜觀兩岸三地(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的華語同志電影,在1986年的電影《孽子》之後,90年代可說是最為蓬勃發展的十年,許多享譽國際的知名導演都紛紛交出了生涯的代表作。來到千禧年(西元2000年),隨著時代氛圍的改變,性向的問題不再晦澀難懂,華語同志電影進而延伸到了不同的類型片,包括驚悚與鬼怪片都不乏其例。

基於我個人所看過的電影為主,暫且排除最近15年上映的作品(留待時間的淬鍊),選出兩岸三地的十大華語同志電影,包括:虞戡平導演的《孽子》(1986)、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1993)、李安導演的《囍宴》(1993)、舒琪導演的《基佬四十》(1997)、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洩》(1997)、蔡明亮導演的《河流》(1997)、楊凡導演的《美少年の恋》(1998)、關錦鵬導演的《藍宇》(2001)、陳映蓉導演的《十七歲的天空》(2004)、以及婁燁導演的《春風沉醉的夜晚》(2009)。

(以下介紹的順序,依照電影上映日期的先後,而不代表電影評價排名的高低。)

No. 1|台灣電影《孽子》(1986)

raw-image

1986年首映的電影《孽子》(英語:The Outsiders)是台灣影壇首部以同性戀者為主角的劇情長片,根據名作家白先勇於1977年開始連載且於1983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所改編。

本片由曾經拍過賣座電影《搭錯車》(1983年)的導演虞戡平執導,且由參與過同樣是由白先勇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1984年)的孫正國擔任編劇。

相較於原著,電影的時間篇幅有限,因而在主要人物與劇情上做出了刪減及修改。本片的故事以台北新公園(即:現在的228和平紀念公園)為主要場景,在公園旁邊經營「明星照相館」的老同性戀者楊教頭(由孫越飾演)先後收留了流落在公園的同性戀男孩李青(由邵昕飾演)、吳敏、小玉、與老鼠,後來在房東曼姨(由李黛玲飾演)的提議下合力開了一家「藍天使」俱樂部,讓這些遭到社會家人遺棄的孩子們有個棲身之所。

另一條故事線是關於外號「龍子」的王夔龍(由姜厚任飾演),再次出現在新公園蓮花池畔的他於十年前因為殺了同性愛人阿鳳而被父親放逐至美國紐約,直到他父親過世才重回到台北,偶然遇見了神韻貌似阿鳳的李青。龍子與李青是否會重蹈覆輒?

在台灣還是戒嚴時期所拍攝的《孽子》,根據導演虞戡平的日後訪談,在當年上映後被剪了21刀之多,刪去的許多畫面都是存在有損軍人形象的疑慮。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片的呈現無論在各方面都相當保守,甚至連一個同性親吻的鏡頭也沒有,但是願意觸碰這個當年仍然相當禁忌的題材已經是勇氣可嘉。

本片的開頭與結尾,在畫面上以一隻鳥兒往前飛翔的意象,前後呼應了作者將這群躲藏在社會邊緣求生的孽子們比喻為「青春鳥」的故事主題:「這鳥兒 拼命地飛 拼命地往前飛 飛到哪兒 連自己都不知道」。

No. 2|香港與中國大陸合拍電影《霸王別姬》(1993)

raw-image

1993年上映的電影《霸王別姬》(英語:Farewell My Concubine)是改編自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大陸導演陳凱歌所執導,李碧華與盧葦共同編劇,出品人是湯君年與來自台灣的「俠女」徐楓。從資金到幕前幕後,這部電影可說是兩岸三地合作拍片的最成功例子。

本片獲得第46屆法國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成為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獲得此獎項的華語電影。而遺憾的是,本片不符合當時的金馬獎制訂規則而無法報名參加,也讓在此片中有神級演出的張國榮錯失了最佳男主角獎的殊榮。

電影的開場,1977年的中國北京,闊別了11年的京劇名伶程蝶衣(由張國榮飾演)與段小樓(由張豐毅飾演)再度粉墨登場。時光倒轉,回到1924年的北洋政府時代,小豆子(童年的程蝶衣)與母親在街頭看到戲班子的表演,一陣混亂衝突場面中,小石頭(童年的段小樓)拿起磚塊往額頭砸,這是日後的「虞姬」與「霸王」的最初相遇。

片長近三個小時的這部史詩格局的大製作電影,敘事跨越了半個世紀,完整呈現了京劇的戲班子養成過程,辯證了戲劇表演與現實人生的模糊界線,也映照了小人物們在時代變遷下的卑微與無奈命運。除了段小樓與「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這對梨園兄弟,尊貴多金的袁四爺(由葛優飾演)與花滿樓的菊仙姑娘(由鞏俐飾演)也牽動著劇情的重要轉折。

儘管《霸王別姬》向來被視為華人同志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並未著墨於同性情慾,而是描繪在特定環境(例如:戲班子)培養出來的同性情誼。入戲太深的程蝶衣對於師兄段小樓要求的是「從一而終」的感情,如同在舞台上的霸王與虞姬,而段小樓對於程蝶衣是否曾經委身於袁四爺也始終耿耿於懷。

此外,小豆子(少年的程蝶衣)被教戲的老師傅們與師兄小石頭(少年的段小樓)逼唱著崑曲《思凡》的一句詞:「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自此打從心底否定了自己的男兒身,這是他後來能夠成為一代名伶的緣由,但也是他性別認同錯亂的開始。

附帶一提,本片的主題曲是林憶蓮李宗盛的經典男女對唱〈當愛已成往事〉。

No. 3|台灣電影《囍宴》(1993)

raw-image

1993年上映的《囍宴》(英語:The Wedding Banquet)是日後成為了國際導演的李安所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由李安、馮光遠James Schamus共同編劇。

本片很巧妙地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家庭倫理劇,融合西方喜劇節奏的敘事風格,最後端出一盤皆大歡喜的美味佳餚。本片不僅獲得了第3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女配角共五項大獎,並且榮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電影金熊獎

本片故事的男主角高偉同(由初登大螢幕的趙文瑄飾演)是來自台灣的地產公司負責人,他的同性伴侶是擔任物理治療師的美國人Simon(由Mitchell Lichtenstein飾演)。為了滿足高爸爸(由郎雄飾演)與高媽媽(由歸亞蕾飾演)期待偉同結婚的心願,在Simon用結婚可以節稅的誘因來提議之下,偉同與來自大陸上海而尚未有居留身分的女畫家顧威威(由金素梅飾演)假結婚。

本片的劇情推進緊湊,環環相扣,絲毫不拖泥帶水,在婚宴上的吃喜酒與鬧洞房的各種名場面不僅是讓外國人大開眼界,其實也是完全切合電影的命題。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上映的《囍宴》這部電影是李安導演最初進入華人影壇所創作的「父親三部曲」之一,另外二部分別是1991年的《推手》與1994年的《飲食男女》,均是由資深的性格男演員郎雄來演出父親的角色。

No. 4|香港電影《基佬四十》(1997)

raw-image

1997年上映的《基佬四十》〈英語:A Queer Story〉是影評人出身的香港導演舒琪(本名:葉健行)所執導且與鄺文偉共同編劇的一部同志喜劇電影。

這部平易近人的男同志電影,在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圈,從當年迄今都未引起太多的討論,可說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同志電影。

源自於8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同性戀(gay)的粵語諧音,「」則是粵語對於成年男子(man)的粗鄙稱呼,因此「基佬」的意思就是男同性戀者(gay man)。

本片故事的主人翁是四十多歲的男同性戀者羅家聲(由林子祥飾演),擔任婚姻指導員的他與在髮廊工作的年輕男友Sonny(由陳小春飾演)已經同居多時,而與他從小青梅竹馬的女性好朋友談麗泉(由伍詠薇飾演)從加拿大回來要他對於倆人的感情給個明確答案。

在此同時,羅家聲的好友甘永烈(由毛俊輝飾演)罹患了愛滋病而逝世,甘家人不歡迎他的同性愛人江國強(由吳鎮宇飾演)出現在葬禮而請託羅家聲代為傳達,Sonny對此表達強烈不滿而到場鬧事,最終導致了一連串的失控與混亂的後續發展。

在片長不到二個小時的篇幅,本片的編導幾乎談論到了同志族群真實面臨到的所有問題,包括:年輕的Sonny,有了穩定的伴侶,依然享受著被追求的虛榮感;而即便是成熟穩重的羅家聲,也抗拒不了與深圳小林的肉體出軌;大學教授甘永烈,因愛滋病而過世後,他的家人們最擔心的是傳媒的渲染報導;旅遊專家江國強,並無法以未亡人的身分,來出席他摯愛的甘永烈的葬禮;羅家聲的十姑姑,因為女同志的性向而未獲邀參加她兒子的畢業典禮。

最後,關於本片的選角,有別於現在「熊族」當道的單一樣態,小鬍子的林子祥與古惑仔的陳小春確實都是當年同志夢中情人的熱門人選,呈現不同審美標準的多樣化。

No. 5|香港電影《春光乍洩》(1997)

raw-image

1997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春光乍洩》(英語:Happy Together)是王家衛所編劇執導的一部愛情文藝片。故事的主場景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且在電影結尾也到了伊瓜蘇(Iguazú)瀑布、號稱「世界的盡頭」的烏蘇懷亞(Ushuaia)燈塔、以及台北的遼寧夜市與新店捷運來取景。

關於本片的論述相當多,特別的是,王家衛導演曾經在受訪時表示:「事實上,我拍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同性戀電影,而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儘管如此,《春光乍洩》這部電影還是經常被選為史上最佳的同志電影之一。王家衛以本片獲得了第50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而本片男主角之一的張國榮雖然入圍了第3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可惜的是再次錯失了影帝的寶座。

黎耀輝,讓我們從頭開始。」這是本片的第一句對白,何寶榮(由張國榮飾演)對他的男友黎耀輝(由梁朝偉飾演)所說的話。為了重新開始,倆人從香港來到了阿根廷。一如王家衛導演的其他電影作品,本片少不了主要角色的OS(off-screen sound),藉著類似畫外音的「內心獨白」來作為補充或推動劇情進行。

怎麼了?黎耀輝。」何寶榮若無其事地說。始終爭吵不斷又分分合合的倆人,當何寶榮又回到了黎耀輝的身邊,電影也從黑灰白的色調,轉變成了濃厚的鮮豔色彩。諷刺的是,照顧著傷痕累累的何寶榮的那段日子,竟然是黎耀輝感到最幸福的美好時光。倆人在廚房共舞擁吻的片段,可說是華人影史的經典畫面之一。

相較於任性妄為的何寶榮,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後的黎耀輝,一開始在探戈(Tango)酒吧擔任送往迎來的接待員,接著在中國餐廳是負責洗碗切菜的廚房助理(也在此結識了來自台灣的年輕同事小張(由張震飾演)),最後在收入較高的屠宰場打工存錢。對於這些不同工作環境的描述,讓本片的故事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

明顯的是,這部片主要是以黎耀輝(由梁朝偉飾演)作為第一人稱的視角,電影的中後段也加入了小張(由張震飾演)的視角,反倒是何寶榮(由張國榮飾演)完全沒有內心獨白的OS,不知道是否為編導的刻意安排,讓看電影的觀眾如同黎耀輝一樣猜不透何寶榮的的心思。

除了王家衛的劇本與演員們的演出之外,本片技術層面也相當可觀,包括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指導、以及杜篤之的音響剪接,而將故事設定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是一絕,不僅是異國風情,蘊含在探戈舞蹈音樂文化裡的激情與哀愁,完美貼合了《春光乍洩》這部同志愛情電影的精神。

此外,本片也呈現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公廁、與成人電影院的同志族群文化,黎耀輝的一句OS:「原來寂寞的時候……,所有人都一樣。」更是一語道破了慾望與寂寞的本質。

最後,本片的一首插曲是由卡耶塔諾·費洛索(Caetano Veloso)翻唱的西班牙語歌曲〈Cucurrucucú Paloma〉(中譯:鴿子之歌),搭配著壯觀又魔幻的伊瓜蘇瀑布的想像畫面。而這首動人的經典老歌後來也出現在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於2002年發行的電影《Hable Con Ella》(中譯:悄悄告訴她)。


(未完待續……)

經典回顧|十大華語同志電影(下):你真愛過,這就是答案

No. 6|台灣電影《河流》(1997)

No. 7|香港電影《美少年の恋》(1998)

No. 8|香港與中國大陸合拍電影《藍宇》(2001)

No. 9|台灣電影《十七歲的天空》(2004)

No. 10|中國大陸與法國合拍電影《春風沉醉的夜晚》(200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范夫俗子的人生
0會員
74內容數
看一部電影,聽一首歌。 談一場戀愛,想一個人。 住一座城市,走一段路。 來一趟旅行,讀一本書。 拍一張照片,寫幾個字。
范夫俗子的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9/06
2002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異度空間》(Inner Senses)是羅志良執導、楊倩玲編劇、並且由爾冬陞監製的一部驚悚片。不得不提的是,本片是張國榮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意識(senses)是這部電影要探討的主題。透過恐怖驚悚電影的包裝,編導可能想要傳達的是:每個人都要好好覺察自己的內在意識。
Thumbnail
2025/09/06
2002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異度空間》(Inner Senses)是羅志良執導、楊倩玲編劇、並且由爾冬陞監製的一部驚悚片。不得不提的是,本片是張國榮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意識(senses)是這部電影要探討的主題。透過恐怖驚悚電影的包裝,編導可能想要傳達的是:每個人都要好好覺察自己的內在意識。
Thumbnail
2025/08/29
千禧年至今,兩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華語電影圈,推出過許多不同題材的恐怖電影,以下推薦我個人心目中的十大華語恐怖電影,包括:疑似搬進鬼屋的《疑神疑鬼》、眼角膜移植後遺症的《見鬼》、生死相依的《三更之回家》與恐懼衰老的《三更2之餃子》、致敬港產殭屍片的《殭屍》、陰陽路上我和你的《常在你左右》。
Thumbnail
2025/08/29
千禧年至今,兩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華語電影圈,推出過許多不同題材的恐怖電影,以下推薦我個人心目中的十大華語恐怖電影,包括:疑似搬進鬼屋的《疑神疑鬼》、眼角膜移植後遺症的《見鬼》、生死相依的《三更之回家》與恐懼衰老的《三更2之餃子》、致敬港產殭屍片的《殭屍》、陰陽路上我和你的《常在你左右》。
Thumbnail
2025/08/29
千禧年(2000年)至今,在兩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的華語電影圈,推出過許多不同題材的恐怖電影,以下推薦我個人心目中的十大華語恐怖電影,包括:偽紀錄片形式的《咒》、都市傳說所改編的《紅衣小女孩》三部曲、民間習俗所延伸的《粽邪》三部曲、五道地獄修煉成仙的《雙瞳》、關於反重力與能量場的《詭絲》。
Thumbnail
2025/08/29
千禧年(2000年)至今,在兩岸三地(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的華語電影圈,推出過許多不同題材的恐怖電影,以下推薦我個人心目中的十大華語恐怖電影,包括:偽紀錄片形式的《咒》、都市傳說所改編的《紅衣小女孩》三部曲、民間習俗所延伸的《粽邪》三部曲、五道地獄修煉成仙的《雙瞳》、關於反重力與能量場的《詭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霸王別姬》是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和張豐毅主演的電影。本片獲得第46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是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獲得此殊榮的華語電影。本片還獲得金球獎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成龍最初被邀請飾演段小樓一角,因為他有童年時期在京劇班訓練的經歷。但他拒絕了這個
Thumbnail
《霸王別姬》是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和張豐毅主演的電影。本片獲得第46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是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獲得此殊榮的華語電影。本片還獲得金球獎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成龍最初被邀請飾演段小樓一角,因為他有童年時期在京劇班訓練的經歷。但他拒絕了這個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介紹,每一部作品的介紹都提供中文片名、導演,以及香港、臺灣、澳門上映或上架串流平臺等資訊。
Thumbnail
第96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代表介紹,每一部作品的介紹都提供中文片名、導演,以及香港、臺灣、澳門上映或上架串流平臺等資訊。
Thumbnail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Thumbnail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Thumbnail
💉極度主觀!極度主觀!極度主觀! 選出的十部為電影台重播就會看的片,屬於耐看型。
Thumbnail
💉極度主觀!極度主觀!極度主觀! 選出的十部為電影台重播就會看的片,屬於耐看型。
Thumbnail
評論最近上映的香港女同志電影《從今以後》,同志權益的主題明確,但在女同敘事上存在明顯缺陷,包括單薄刻板的女同志形象,單一美好的女同志關係,故事以女同退讓不反抗作結。另外,電影語言缺乏深度,所用意象較為直接,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Thumbnail
評論最近上映的香港女同志電影《從今以後》,同志權益的主題明確,但在女同敘事上存在明顯缺陷,包括單薄刻板的女同志形象,單一美好的女同志關係,故事以女同退讓不反抗作結。另外,電影語言缺乏深度,所用意象較為直接,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Thumbnail
不難看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少了什麼!而這少了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台灣電影的現狀,說不上不行或很難看,有把故事講完,但哪裡就是覺得少了什麼~~而且這個現狀其實也很久了XDDD
Thumbnail
不難看的一部電影,但就是少了什麼!而這少了什麼,大概就是許多台灣電影的現狀,說不上不行或很難看,有把故事講完,但哪裡就是覺得少了什麼~~而且這個現狀其實也很久了XDDD
Thumbnail
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Thumbnail
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