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台灣沒出翻譯版的好書!這個年代,上網買電子書是很方便的,而且價格實惠!)
在當今追求短期回報的商業環境中,經理人與創業者都深陷於一場永無止境的「紅色戰爭」:追逐財報數字、蠶食市佔率、擊敗競爭對手。我們被訓練成精於計算的「棋手」,相信商業的本質就是一場零和賽局。然而,Svyatoslav Biryulin 的這本《紅與黃的策略思維》,試圖改變這樣的想法。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能讓你「立即獲利」的標準作業流程,而在於它挑戰了我們關於「企業是什麼」、「策略是什麼」的根本假設。它邀請我們進行一場深刻的思維模式轉換——從一個試圖控制一切的「紅色棋手」,轉變為一個培育生態、順勢而為的「黃色園丁」。
Biryulin來自實戰前線的洞察
在深入本書的思維框架前,我們必須先理解作者的獨特視角。Svyatoslav Biryulin 並非來自學術界的理論家,而是一位在商場前線打滾數十年的實踐者。他擁有超過二十年的高階管理資歷,其中包含十三年擔任橫跨物流、製造與零售產業的執行長,以及多年在各國企業擔任董事會成員與策略顧問的經驗。
他的思想體系,是在無數次的策略會議、財務報告與市場變革中所建立而成。因此,當他批判「策略規劃」的僵化、質疑「股東價值極大化」的迷思時,這並非學術上的空談,而是來自於一位「局內人」對於當代管理工具失靈的反思。他將自己定位為一位「逆向策略家(Contrarian Strategist)」,其著作的目的不是給予公式化的答案,而是要鍛練讀者的策略思維,使其能看透商業世界。這使得本書的觀點,帶有一種相當特別的務實性,很難精確描述閱讀感受,整體調性與《Playing to Win: How Strategy Really Works》這本台灣也沒有中文翻譯版的實務者策略觀點好書相近。
與策略典範的對話:黃色思維在思想光譜中的位置
我之前花了一點時間整理近十年比較熱賣的策略類書籍(非嚴肅學術著作),梳理了一系列框架。那麼,Biryulin 的「紅黃思維」又處於何種位置?
許多策略框架,例如,Martin Reeves 的策略調色盤(strategy palette),都旨在為特定環境提供對應的行動方案。Biryulin 的理論則退後一步,他認為在選擇「做什麼」之前,必須先確立一種正確的「世界觀」。
紅色策略,如同建築師或工程師,相信世界是可預測、可控制的。在這種思維下,即是對應策略調色盤的古典策略,意即古典的、基於分析與規劃的策略工具(如五力分析、套利模型)能發揮最大作用。
黃色策略,則像一位園丁,承認世界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在這種思維下,領導者的任務不是設計完美的藍圖,而是創造條件,讓組織能自然生長。這為適應性(Adaptive)或願景式(Visionary)等適用於動態環境的策略框架,提供了運行的土壤。
事實上,這樣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式思路,頗為常見。例如,W. Chan Kim 與 Renée Mauborgne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紅海」代表的是已知的、競爭激烈的市場空間。在此環境中,企業的策略思維是典型的「紅色策略」——如何在既定規則下擊敗競爭對手、爭奪市佔率,這是一場零和博弈。所有的分析工具,如五力分析,都是為了在這片紅海中找到有利位置。「藍海」則代表未知的、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創造藍海的過程,並非依賴傳統的分析與規劃,而是需要一種「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的探索性思維。企業必須跳脫現有產業的邊界,去質疑產業的核心假設,重新組合價值元素。
又例如,Mark W. Johnson 等人談白地策略(White Space Strategy),企業的核心業務通常運作在一個相對成熟、規則明確的市場,其管理模式與策略思維偏向「紅色」,注重效率、優化與可預測性。探索「白地」則完全是「黃色」的領域。它要求企業擁抱不確定性,建立小型的、自主的團隊去進行實驗與學習。這些新創事業(New Venture)不能用核心業務的 KPI 來衡量,因為它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獲利,而是驗證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這與黃色策略中「策略性假設」取代「僵化目標」的精神完全一致。
既然上述觀點並不稀奇,那麼 Biryulin 的貢獻為何?他的獨到之處不在於「發明」了這個二元觀點,而在於他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個更具根本性、更富人文色彩、也更具操作性的思想框架。多數框架,即便如藍海策略,其潛在的隱喻仍是「市場」或「產業」。Biryulin 則將視角拉到了一個更根本的層次——「價值生態系(Value Ecosystem)」。他認為企業的本質不是在市場中競爭,而是在一個由六大利害關係人(顧客、員工、股東、夥伴、監管者、社會)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促進價值的健康流動。這個觀點為那些長期以來難以被傳統利潤模型解釋的企業(例如,將員工福祉置於首位的社會企業,或是如 Costco 般致力於員工第一、顧客第二、股東第三的成功企業)提供了支持論點。
此外,雖然許多既有觀點都談及適應性與彈性,但它們的語言往往仍是技術性與機械性的。Biryulin 引入的「園丁(Gardener)」隱喻,則為領導者的角色帶來了深刻的轉變。園丁的角色不是設定目標、下達命令,而是「創造條件(Creating Conditions)」。他澆水、施肥、除草,但他無法強迫一棵樹長高。這個隱喻將管理者的焦點從「控制產出(Controlling Outputs)」轉向「培育系統(Nurturing the System)」。這不僅是一種策略方法,更是一種更具耐心、尊重生命規律的領導哲學。它將「文化」、「心理安全感」等軟性因素,從策略的附屬品,提升到了策略運行的「作業系統」層級。
如何閱讀這本書:三個層次
為了從本書中萃取最大價值,建議採用一種三層遞進的閱讀方式,層層深入,而非線性地從頭讀到尾。
▶ 第一層:吸收「核心隱喻」,完成世界觀的轉變。
初次閱讀時,請暫時放下尋找「具體做法」的焦慮。唯一目標是去理解並內化書中的幾個核心隱喻,它們是整個「黃色思維」的基石:
- 戰場 vs. 生態系 (Battlefield vs. Ecosystem): 你的公司是存在於一個需要征服的「戰場」,還是一個需要融入與共榮的「生態系」?
- 機器 vs. 生命體 (Machine vs. Living Organism): 你的組織是一部可以被精密調校與控制的「機器」,還是一個會自行成長、適應、演化的「生命體」?
- 工程師/棋手 vs. 園丁 (Engineer/Chess Player vs. Gardener): 作為領導者,你的角色是設計藍圖、發號施令的「工程師」,還是在一旁澆水、施肥、除草的「園丁」?
請在閱讀時,反覆用這幾組隱喻來檢視你當前的管理行為與策略思維。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因為它會動搖你過去深信不疑的許多觀念,但這一步是後續所有學習的基礎。
▶ 第二層:解構「六大利害關係人」,重繪你的價值流動地圖。
完成世界觀的轉變後,請進行第二次閱讀。這次的焦點是書中極其關鍵的「價值生態系」模型。請拿出一張大白紙,以你自己的企業為中心,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 誰是我的六大利害關係人(顧客、員工、股東、夥伴、監管者、社會)?
- 我過去是否只將「股東」與「顧客」視為重心,而將其他角色視為「成本」或「工具」?
- 我為每一個利害關係人創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記住,不只是金錢)他們最深層的「需求」又是什麼?
- 這些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價值,是如何互相流動、互相影響的?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將抽象的「生態系」概念,轉化為一張與你切身相關的、具體的「關係地圖」。你會發現,許多過去被忽略的環節,恰恰是組織成長的瓶頸所在。作者特別提醒別「內部流程圖」偽裝「價值流動(Value Waves)」。 流程圖是「公司視角」(例如:「財務審批 → 倉儲發貨」),價值流動是「利害關係人視角」(例如:「焦急等待 → 收到包裹的驚喜」)。只看前者,永遠無法真正優化後者。而且,別只關注「主價值流動」,忽略「輔助價值流動」, 企業很容易只專注於最明顯的「產品交付」這一條價值流動,而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價值流動,例如「建立信任的價值流動」、「解決問題的價值流動」。
▶ 第三層:聚焦「動態循環」,將思維落實為行動。
在對生態系有了深刻理解後,才能真正進入本書的「方法論」層面——即「策略性假設 → 創造條件 → 平衡計分卡」這個動態循環。在第三次閱讀時,請專注於思考:
- 如何將公司下個季度的「營收目標」,改寫成一個或數個可被驗證的「策略性假設」?(策略性假設指的是,『如果』我們做A,『那麼』用戶行為B將改變,『進而』帶來結果C。它承認不確定性,將策略變為一場學習之旅。)
- 為了驗證這些假設,我作為管理者,需要「停止做」哪些事(例如,微觀管理),以及「開始做」哪些事(例如,賦予團隊更多資源與試錯空間)?
- 我現有的績效衡量指標,是否只反映了股東的價值?我該如何加入衡量員工、顧客、夥伴滿意度的指標,來構成一個更全面的「健康儀表板」?
作者提醒這裡會有三大陷阱:
- 陷阱一:將「願望」包裝成「假設」。 「我們相信,如果我們更努力,營收就會增長」——這不是假設,是願望。一個好的假設必須包含清晰、可操作的「行動」(If...)與可觀察、可衡量的「結果」(then...)。
- 陷阱二:混淆「創造條件」與「設定KPI」。 要求團隊「每週發布一個新功能」,這是施加壓力的KPI。真正的「創造條件」是移除障礙、提供資源、賦予授權。
- 陷阱三:讓「平衡計分卡」變成「數據墳墓」。 如果數據沒有被用來定期地、深入地「對話」,討論假設是否被驗證、生態系哪裡失衡,那麼它就失去了所有意義。
閱讀時應特別關注重點
- 對「股東價值極大化」的批判: 作者對這一現代資本主義核心教條的挑戰,是本書最深刻的部分。他並非否定股東利益,而是認為「將其視為唯一目標」本身,就是對股東長期利益的最大傷害。
- 「目標」與「策略」的辨析: 全書花了大量篇幅來闡述「目標的陷阱」。在閱讀時,請不斷反思:你公司目前的「策略」,究竟是一個真正的策略(一套關於如何創造價值的指導原則),還只是一個被美化過的「目標清單」?
- 文化即策略的「作業系統」: 在「黃色策略」的框架下,文化(例如,心理安全感、鼓勵實驗、透明溝通)不是策略的潤滑劑,而是執行策略所必需的底層「作業系統」。沒有這個作業系統,再好的框架也無法運行。
總而言之,《紅與黃的策略思維》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提出問題的書。它最大的貢獻,是給予了當代管理者一套人文的、生態系統的語言與視角,去重新理解商業的本質,從而找到一條在複雜世界中,更為從容、也更為長久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