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錄Podcast之初,製作人 Podcast 節目製作人 Jocelyn × PodcastCone問我,最想達成的目的是甚麼?
縱然一開始難免功利的想法,隨著節目製播的過程漸上軌道,純粹的初心也日益清晰。
這個節目「今天,成為自己」,是我送給自己46歲的人生紀念。原始動念很傲嬌,而我已經長成到足以充分寵溺自己、不問理由的年紀。
我希望,在任何關係裡都依賴分享、渴望傾聽的我,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率先聆聽自己,不再對關係投注過度的期待和要求。
「我」,既是滔滔的講者、也是耐煩的聽者,應該是「成為自己」的最佳例證,但願節目能提醒一些朋友依樣畫葫蘆,陪伴部分和我有點相似的投射者,慢慢走一段路。
當然,目標導向慣了,我曾許過一個遠大的KPI,期許收聽人次破萬。
那時,製作人委婉而溫柔地回應我,「這個數字,對於現在的Podcast市場而言,有點困難。不過,我們一起努力,總有一天能衝破這個指標。」
我不知道這一天要等多久,像我這樣的素人,也許一年、也許三年。那麼,我索性不再關切這個仰之彌高的KPI,只是按照我的節奏,一周用聲音和大家見兩次面。
以至於,當製作人喜出望外地通知我,「今天,成為自己」,在上檔不到三個月,就已經衝破萬人收聽門檻,一直到現在,單集不重複下載的成長幅度,都還維持在驚人的二位數,我還以為這是甚麼新型的詐騙簡訊。
「這成長數很多耶!多數人在一年內,很難達到這樣的成績。妳不到三個月就做到了,簡直超棒的,我為妳感到驕傲!」,聽到製作人超直白的讚美,我有一種不可置信的空茫感。在妄自菲薄的仿冒者情節還來不及登場之前,心底有一個更大的聲音湧現,逼使我在忙亂了一周、眼皮都快撐不住的現在,決意要把這篇文章寫完。
對,「我」,就是這麼棒。
專注成為「我」、而不是仿效或追逐任何人,最後就會凝聚成這麼一股令人不可置信的力量。
以及,身為投射者,我們相信傾其全力、投注所愛,如此,便會燦爛結果。這個準則,大抵沒錯,只是,全力以赴,不僅一時衝刺,重點應該要放在「節制」與「貫徹」。
如同早上我看到救災的新聞,軍人指揮官疾呼,志工救濟,也要「節制」。意思是在工作性質上進行調整與分配,使人力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投射者的設定亦然,我們天生欠缺穩定的動能引擎,必得有意識地節制,學會調節我們對於所愛事物的投注。唯有將專心致意的能量,進行規律的分配,降低瘋魔式的一頭熱比例,才能確保穩定而持續的產出。
拿錄製Podcast來舉例,狀態好的時候,即使人在異地出差,我可以一小時連錄四集不成問題,中間毫無NG。
然而,過度掏擲能量的結果,往往讓我精神異常亢奮、睡眠品質極差,在產能巔峰之際,馬上便迎來靈感全無的低谷。
聽眾和讀者一樣敏銳,儘管大家認為收聽Podcast似乎只是打發時間的消遣,不過,我收過許多聽眾的真實反饋,他們總能從聲音辨識我的高低起伏。
這使我認知到「節制」的重要性。聲音和文字,都是創作的一種,我得對我的作品負責。因此,無論自覺精神、體力再好,一天至多只錄兩集,見好就收。
相反地,真遇上舌頭打結、腸思枯竭之際,我也會順順底稿、重設主題,即便沒有開錄,仍保持基本的產出節奏。
所以,越來越多聽眾向我反應,如今的我,對照初始集數,明顯放開、輕鬆許多,好像真的在跟朋友聊天,從中聊出一些轉頭便可應用在工作與生活的心得。
這都是拜「節制」所賜,而非忘情投入。越聽來稀鬆的產出,背後越仰賴規律的輸入,包括吃睡、運動、休閒,不只維持日常生活,還關係到靈感反芻。
最後,想藉此表達我對聽眾與讀者的由衷感謝。謝謝你們花時間來聆聽和閱讀一位中年婦女的平凡人生。
我從來沒有奢想要成為超級流量的網紅或名人,由你們的支持、疊加而來的收聽數據,只證實了一件事:「我」,已經夠好了。只要有心,沒有甚麼「我」做不到的事。
你們也要如此相信,你們心中的那個「我」,super perfect。只管用心投入想做的事,奔赴所愛,而知所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