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開設粉專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引來一名陌生的讀者留言,針對文章的內容,發表了當時在我看來、十分「激進」的言論,甚至到了人身攻擊的程度。
那時,心裡浮上的第一個念頭,是「感覺受傷」。因為那篇文章,寫的是有點私密的家務事,我雖明白一樣米養百種人的道理,但不明白怎麼真的有人毫無惻隱之心。
第二個念頭,是「試圖辯解」。猜想對方誤解了我的意思,也許多加解釋,對方會明白自己的留言,有多麼傷人,最後試著收回那些惡意。結果,雙方你來我往,形成了我最嗤之以鼻的網戰八點檔。那時,比我更早經營人類圖粉專的同學,紛紛私下提醒我,別再回應了,要嘛封鎖、要嘛隱藏,let it go吧。
後來,雖然我收獲許多正向、友善、溫情的回饋,不過,那一則被我選擇隱藏的留言,始終被牢牢記在腦海。每當我想分享類似的文章,下意識總忍不住思量再三。
工作上,我也曾碰過無數次類似的攻防,一百句肯定,不敵一句批評。心裡知道,想一面叫好,無非是鄉愿與討好,可是實際行為就是做不到完全坦蕩、如同自己每一次公開表態的:請多多指教。
這集Podcast裡面分享的故事,才發生不久。我一直以為,自己有容人雅量,況且對方是相交超過十年以上的朋友,我一定可以用更從容的態度,來面對他的「指教」。
事實證明,我沒辦法。還是像多年前看到那則不理性的網路留言那樣,「感覺受傷」、「試圖辯解」,而且,就因為把對方看得很深、很重,情緒更加反彈。
朋友不喜歡打字,總是用很多表情符號,搭配言簡易賅的寥寥數字,「你的成品,就這樣???!!!」,後面跟著一連串表達不忍卒睹的emoji連環圖。
我心想,對啊,就這樣。但你知道光這樣,就已經多麼艱難嗎?
還有,你如果真的那麼懂,不妨多打點字表達高見,再不然,歡迎你打來、親口告訴我啊。
以我們的熟稔程度,我並不擔心把心裡的OS全盤托出,會影響雙方的交情。只是,話到嘴邊,身體深處,突然很輕地顫動了一下。
那個顫動,彷彿是想要提醒我,it’s fine,我很安全,接受不一樣的意見,並不代表我的生存、我的表現,會受到威脅。
於是,我耐著性子,重新看了一遍對方的留言。Well,那就是很他的語氣,我們認識這麼多年,從來沒有改變過。我一下子清醒了,應該是我們堅穩的友情,讓他產生足夠的心理安全感,願意對我說出真相,哪怕不中聽。
那,我為什麼要「感覺受傷」、「試圖辯解」?會不會是因為,我今天諸事不順、過了晚上八點才吃第一餐,生理與心理血條幾近乾涸,才把對方如常的實話,看成蔑視我、挑釁我的批評?
果然,看我一陣子沒回應,朋友傳了一個滿頭問號的貼圖,「幹嘛,妳生氣囉?」
原本我想使出慣常的伎倆,試圖掩飾自己一時的情緒,想了想,何必對誠實的朋友隱藏?於是,打出來文字是,「我今天過得很糟,看到你的評價,感覺更糟,想說成品真的有那麼不OK嗎?我真心想聽聽你的意見。」
不一會兒,朋友打來,很仔細、很中立、很平實地表述了他身為觀影者的想法。有些角度,是我認真思考過、最後決定捨棄的。沒想到卻對觀影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也向朋友說明自己的權衡立場,這是第一次,我聽見自己不是用一種氣急敗壞、心內質疑對方到底懂個屁的語氣,來闡述整個幕後產出的過程。而更接近心平氣和的回溯,不時停下來詢問朋友,如果他是我,會怎麼取捨?
沒人料想得到,這通原本朋友準備來向我負荊請罪、而我預備據理力爭的電話,最後延伸成我們對於彼此專業和審美的深層理解。
是,我向朋友承認成品的確不完美,在品質把關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朋友沉寂片刻,接著說出的話,大大震懾了我,「Landy,我們認識這麼久,看到這支作品,我其實知道,那是你在各種沒有明講的條件或限制下,所能呈現的最好成果。那,你認為,我為什麼還要『批評妳』、『潑妳冷水』呢?」
「可能你天生比較白目和欠揍?」我突然感覺心頭一鬆,血液又開始恢復流動。
「媽的咧,當然不是。是因為我覺得妳、還有我們的友情,可以經得起tough的交流。這是我對妳展現支持的方式,妳要強,我知道,那我們就來互相看看怎樣可以變得更強。」
聽見朋友的用意,我久久無法言語。長久以來,對於批評,我一直懷抱著既防禦、又脆弱的玻璃心,還來不及消化批評背後的涵義,就先心碎了一地;再用尖銳的玻璃,劃清界線、也劃傷自己。
然而,在任何關係裡,捨得、懂得批評,又豈是輕易。如果沒有事先冷靜,表達願意傾聽,可能我永遠也不會發現朋友看重、珍惜我的才華,又願意一起切磋砥礪的心。
朋友,謝謝你,未來,也請多多指教、放膽來批評。
這一次,我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