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場景搬到地球,還加入了生化人、合成人、混合人等科技想像,《異形:地球》的故事設定讓原本的科幻題材,進一步延伸到存在與人類定義的層次;在驚悚刺激的劇情當中,也能夠帶給觀眾近似哲學的反思。儘管就娛樂性來說,這部異形系列作品表現並不差,但就一些關鍵時刻的劇情上,如果一些角色的行為能再符合邏輯一點,或許會讓觀眾更容易融入在劇情當中。

圖片來源:Disney Plus FB
雖然屬於異形系列,《異形:地球》中藉由各種新科技所衍生出的「新人類」們,在大部分的劇情中反而更像是主角,而他們不同的特性,也將讓觀眾開始思考:「人類到底是什麼?」包含結合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合成人」、因為各種因素在特定器官被強化的「生化人」,以及抽取出人類的意識再灌入機器中的「混合人」,它們不同的組成與內在,似乎也在挑戰我們對於「人類」的標準與定義到底在哪。
儘管這種接近哲學式的反思,可能會讓一些觀眾覺得偏離主軸,並且拖慢整體的劇情節奏,但《異形:地球》最讓人出戲的部分,大概還是其中一些人類的表現。相對於我們不熟悉的「新人類」,劇中有些人類的行為模式與思考,反而更讓人無法理解,像是有著「聖人」包袱卻在關鍵時刻搖擺不定的哥哥,或者是明明就已經看過外星生物並且責任重大,卻只因為有人死去就動彈不得的太空人,都很容易讓人出戲。
此外,劇中的「天才企業」以小說《彼得潘》來為混合人取名,藉此對應到他們雖然外型是大人,內在卻是小孩心靈的現實;但整體的包裝方式並不太高明,連帶也讓這樣的設定變得有點無謂。

圖片來源:Disney Plus FB
就一個喜歡在追劇過程中想事情的觀眾來說,《異形:地球》中有外星生物的奇觀(而且一次就給了四種),也有關於存在意義的反思,八集的內容並不會讓人覺得無聊;但就目前的設定來看,應該還是有一些元素並沒有被好好發揮。雖然目前故事已經算告一段落,但如果真的就停在這裡,多少還是會讓人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