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鑑不遠:從底片相機的暗夜,看AI音樂的黎明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當年,許多傳統底片相機的巨擘,以輕蔑的姿態看待初生的數位相機。在他們眼中,那不過是個解析度差、畫質粗糙、反應遲鈍的玩具。然而,科技的演進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發展速度更是超乎想像。當那些堅持傳統、未能及時轉型的品牌,如柯達(Kodak)寶麗來(Polaroid)與愛克發(Agfa-Gevaert),還沉浸在過往的榮光時,數位化的浪潮已無情地將他們拍打在沙灘上,最終黯然退場。這些商業史上著名的案例,是一面清晰的鏡子 [1]。

這段歷史的殷鑑,映照出當前我們對AI音樂的普遍心態。許多人對AI生成音樂嗤之以鼻,認為其缺乏靈魂、情感與人性,僅是冰冷演算法的堆砌。但若我們輕忽其進化的潛力,未來音樂製作領域所面臨的變革,其震撼程度恐怕將遠遠超過數位相機對傳統攝影的衝擊。

巨人殞落:底片時代的傲慢與偏見

柯達的案例尤其發人深省。極具諷刺的是,世界第一台數位相機正是在1975年由柯達工程師史蒂芬·沙松(Steven Sasson)所發明 [2]。然而,當時的管理層卻因恐懼數位產品會蠶食其利潤豐厚的底片與沖洗業務,而選擇將這項革命性技術束之高閣。他們堅信,消費者對實體照片的觸感與期待感,是數位影像無法取代的。這種對既有商業模式的過度自信與對新興技術的戰略短視,最終導致了這家百年企業於2012年申請破產重組 [1, 3]。

同樣地,以即時成像相機聞名的寶麗來,也未能在數位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們固守著對實體照片的執著,未能洞見數位影像在即時分享與後製編輯上的巨大優勢,最終於2001年首次申請破產 [4]。而德國老牌愛克發,同樣在數位轉型的十字路口上猶豫不前,其消費性影像部門最終在2005年宣告破產 [5]。這些品牌的共同悲劇在於,他們將焦點過於集中在「如何延續過去的成功」,而非「如何擁抱未來的可能」。他們看到了新技術的「不足」,卻忽略了其背後指數級成長的「潛力」。

AI的跫音:音樂產業的新變局

今日,AI音樂生成技術正處於一個與早期數位相機相似的發展階段。誠然,目前的AI音樂在情感的細膩度與獨創性上仍有爭議,但以SunoUdio等為代表的AI音樂生成工具,其進步速度已令人咋舌。使用者僅需輸入簡單的文字描述,便能在短時間內生成包含人聲、多種樂器、完整編曲的歌曲,其品質甚至在某些層面上已能達到可用的商業水準 [6]。

這種技術的普及,將對音樂產業帶來結構性的改變:

1. 降低創作門檻,釋放全民創造力: 如同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讓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師,AI音樂工具也將賦予不會樂器、不懂樂理的普通大眾,將腦中旋律化為實際作品的能力。這將極大化地豐富音樂創作的來源與多樣性。

2. 顛覆製作流程,提升效率: 對於專業音樂人而言,AI將成為強大的輔助工具。從快速生成編曲雛形、提供和弦進行的建議,到自動完成混音與母帶處理等繁瑣工作,AI能將音樂家從重複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專注於核心的創意發想 [7]。

3. 衝擊傳統角色與商業模式: 配樂師、廣告音樂製作人,甚至是部分流行音樂的生產線,可能會是第一波受到衝擊的領域。唱片公司的角色、版權的歸屬(這已引發如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等機構的高度關注 [8]),以及音樂人的收入模式,都將被重新定義。

震撼將至:為何AI音樂的衝擊可能更大?

數位相機的革命,主要改變了影像的「載體」與「傳播方式」,但攝影的核心——構圖、用光、捕捉瞬間的藝術,其本質並未被完全顛覆。然而,AI對音樂的影響,卻可能深入到創作的「核心」。

音樂,特別是調性音樂,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門基於數學與模式的藝術。和聲、對位、曲式結構,這些在人類看來需要天賦與長期學習的技能,對擅長模式識別與數據分析的AI而言,正是其拿手好戲。AI能夠在浩瀚的音樂資料庫中學習所有風格的作曲技巧,並以人類難以企及的速度進行排列組合與創新。根據資誠(PwC)的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預測,生成式AI將對內容創作、工作流程和貨幣化產生深遠影響 [9]。

更重要的是,AI的進化是「非線性」的。它不會像人類一樣需要數十年的學習與實踐,其能力的提升是透過演算法的優化與算力的增強,在短時間內就能實現跨越式的突破。今日我們認為AI音樂缺乏的「情感」,或許在不遠的將來,AI就能學會如何透過分析數據,生成能精準觸動聽眾情緒的音樂。

結語:擁抱變革,而非抗拒未來

歷史的教訓清晰而深刻。面對顛覆性的新技術,選擇無視或抗拒,無異於將自己置於被時代淘汰的險境。數位相機的崛起並未消滅攝影,反而催生了更蓬勃的影像文化。同樣地,AI音樂的到來,也不會是人類音樂創作的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我們應當警惕那些認為AI永遠無法取代人類藝術創造力的傲慢。正如底片相機的擁護者無法想像數位影像能達到今日的細膩畫質,我們也難以完全預見AI音樂在五年、十年後的樣貌。與其嗤之以鼻,不如積極地去了解、去嘗試、去思考如何與這項新技術共存共榮。

對於音樂創作者而言,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是單純的樂器演奏技巧或編曲能力,而是獨一無二的審美、深刻的情感洞察,以及駕馭AI工具、將其化為延伸自己創意的能力。歷史的巨輪已然開始轉動,是成為下一個柯達,還是成為駕馭數位浪潮的先行者,選擇權就在我們手中。這一次,音樂產業的變革,將不僅僅是工具的更迭,而可能是一場關乎創作本質的深刻革命。


參考文獻

[1] Anthony, S. D. (2016, July 15). Kodak’s Downfall Wasn’t About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hbr.org/2016/07/kodaks-downfall-wasnt-about-technology

[2] Estrin, J. (2015, August 12). Kodak’s First Digital Moment.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lens.blogs.nytimes.com/2015/08/12/kodaks-first-digital-moment/

[3] Mui, C. (2012, January 18). How Kodak Failed. Forb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orbes.com/sites/chunkamui/2012/01/18/how-kodak-failed/

[4] Baccile, J. (2021). The Rise and Fall of Polaroid. PetaPixel. Retrieved from https://petapixel.com/2021/05/18/the-rise-and-fall-of-polaroid/

[5] Associated Press. (2005, May 27). AgfaPhoto files for insolvency. The Globe and Mai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report-on-business/agfaphoto-files-for-insolvency/article20436858/

[6] Pierce, D. (2024, April 24). The AI music generators have arrived — and they’re scarily good. The Ver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verge.com/2024/4/24/24138406/suno-udio-ai-music-generators

[7] King, A. (2023, August 10). How Generative AI Is Transforming Music Production. Berklee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s://online.berklee.edu/takenote/how-generative-ai-is-transforming-music-production/

[8] RIAA. (2024). AI and Music.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iaa.com/ai-and-music/

[9] PwC. (2024). Global Entertainment & Media Outlook 2024-202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wc.com/gx/en/industries/tmt/media/outlook.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仙度拉塔芭莉
2會員
17內容數
驚世駭俗的AI時代實戰人
仙度拉塔芭莉的其他內容
2022/07/23
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靠自己
Thumbnail
2022/07/23
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靠自己
Thumbnail
2022/07/17
Sandra Tavali 2022.7.17 演奏,在場館理   「表演與美術館」是近年來熱絡的主題。場館從平面靜態進入數位動態、跨領與展演等有諸多討論。《美術館裡的獨奏者》組曲,是為這個議題而啟發的成形。 音樂內容與演出形式 第一樂章:《少年超時空》 (5’00~6’00”) 小提琴獨奏
Thumbnail
2022/07/17
Sandra Tavali 2022.7.17 演奏,在場館理   「表演與美術館」是近年來熱絡的主題。場館從平面靜態進入數位動態、跨領與展演等有諸多討論。《美術館裡的獨奏者》組曲,是為這個議題而啟發的成形。 音樂內容與演出形式 第一樂章:《少年超時空》 (5’00~6’00”) 小提琴獨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科技的助攻下,我也算圓了音樂創作人的夢想。 共時性,讓我感受到創作的奇妙與樂趣。
Thumbnail
在科技的助攻下,我也算圓了音樂創作人的夢想。 共時性,讓我感受到創作的奇妙與樂趣。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Thumbnail
要解釋為何日本至今實體唱片仍然興盛絕對不只一種說法,那更像是一種一代接著一代深根複雜的產業模式和文化情懷,雖然在串流音樂和年齡層的交接下影響難免,但我想,至少這輩子是無緣見到日本實體唱片滅亡的一天,這樣的氛圍對一個愛樂人來說實在深刻難以忘懷。
Thumbnail
要解釋為何日本至今實體唱片仍然興盛絕對不只一種說法,那更像是一種一代接著一代深根複雜的產業模式和文化情懷,雖然在串流音樂和年齡層的交接下影響難免,但我想,至少這輩子是無緣見到日本實體唱片滅亡的一天,這樣的氛圍對一個愛樂人來說實在深刻難以忘懷。
Thumbnail
在塵囂紛擾的世界中,找個舒適的角落,靜靜的聽聽音樂,由不同的角度靜看世界,一切都變得寧靜美麗 。 懷念的音樂,每一首歌詞都勾起一段塵封往事,每一段旋律都串起一抹甜美回憶,世事紛擾也慢慢的剝離淡忘。 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一路顛簸,沿路上有美麗的風景也有泥濘的道路,回頭細細品味,都化成生命中的守護神
Thumbnail
在塵囂紛擾的世界中,找個舒適的角落,靜靜的聽聽音樂,由不同的角度靜看世界,一切都變得寧靜美麗 。 懷念的音樂,每一首歌詞都勾起一段塵封往事,每一段旋律都串起一抹甜美回憶,世事紛擾也慢慢的剝離淡忘。 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一路顛簸,沿路上有美麗的風景也有泥濘的道路,回頭細細品味,都化成生命中的守護神
Thumbnail
很多時候,音樂製作人都會追求音質一定要最好,混音混到完美、錄音一定要用最頂尖的錄音室,雖然這麼做當然沒錯,但是音質好,音樂真的一定好嗎?
Thumbnail
很多時候,音樂製作人都會追求音質一定要最好,混音混到完美、錄音一定要用最頂尖的錄音室,雖然這麼做當然沒錯,但是音質好,音樂真的一定好嗎?
Thumbnail
樂點APP 利用全球首創的AI技術,讓人人都能輕鬆做出自己的歌曲,並合成MV上架、最後利用區塊鏈存取歌曲版權進行變現。 是款利用AI技術作曲的APP,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來試試看。 這篇新聞,是關於AI創作延伸的著作權歸屬等相關問題。
Thumbnail
樂點APP 利用全球首創的AI技術,讓人人都能輕鬆做出自己的歌曲,並合成MV上架、最後利用區塊鏈存取歌曲版權進行變現。 是款利用AI技術作曲的APP,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來試試看。 這篇新聞,是關於AI創作延伸的著作權歸屬等相關問題。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隔一個領域就會有一座山擋在前面
Thumbnail
隔一個領域就會有一座山擋在前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