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備份」。
如果給你猜——
你猜在唐代的詩人當中,誰留下來的作品最多呢?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是田園詩人王維?
答案也許讓人意外:是白居易。
這位詩人留下了三千八百多首詩作,傳世之豐,是唐詩中的第一人。
作為對照,杜甫大約留下一千四百首,李白大約在一千首。
為什麼白居易遙遙領先呢?
可能是因為他非常有備份意識。
據說他總共親手抄錄了四套《白氏文集》,除了家中收藏一本外,還做了三個備份。
白居易自己在《與元微之書》中曾說明,他之所以將文集分別寄存於三地寺院,是「恐一旦焚燼,無由復見」。這三處分別是:
- 洛陽聖善寺(白居易晚年居住地)
➤ 唐末戰亂,洛陽多次被焚,但聖善寺地處相對穩定,加上白居易在當地的名聲,這份文集一度保留較完整,後來成為宋代《白氏長慶集》的底本之一。 - 廬山東林寺(淨土宗祖庭,白居易與僧人關係密切)
➤ 東林寺因為地處深山,相對避開了部分戰火;但宋初曾有損毀記錄,不過有一說認為該寺收藏的抄本後來轉入官方校訂體系中,未完全遺失。 - 蘇州南禪院(白居易曾任蘇州刺史,與當地僧人友好)
➤ 江南相對安穩,這份抄本可能保留最久,也有學者推測部分宋代文人入藏之《白氏文集》即源於此院。
這三份備份雖無一份完整保留下來,但因地點分散與「寺院抄寫文化」的傳統,共同構成後人編撰《白氏長慶集》的基礎來源。從歷史上看,這樣的備份行動確實發揮了實質性的保存功能。
如果我們從後世的眼光來看,
這些備份可能真的「救了」他的詩。
因為唐末動亂時期,他家中那套文集早已遺失;
反而是那三份寺院收藏本,在後來成為後人編撰《白氏長慶集》的重要依據。
若非當年的備份,今天我們可能讀不到這麼多白居易的詩。
那我們在這邊停下來想一下,這個故事可以提醒我們什麼事情?
—
第一層啟發:手機壞掉那一刻,你會失去什麼?
現在的你我,幾乎天天在創作。
不是寫詩,但可能是:拍照、寫筆記、錄音、畫圖、寫日記……
但我們把這些重要記憶,存在哪裡?
手機相簿?硬碟?雲端?
如果有一天,你的手機突然壞了,或者沒有備份就遺失了——
那些珍貴的旅行照片、孩子的錄音、日常的回憶,是不是就再也找不回來?
白居易的這個故事提醒我們:那些你認為重要的東西,不會永遠安在原處,如果你覺得重要,那就必須主動為它找第二個家。
—
第二層啟發:我們備份的,是什麼?又是為了誰?
我們如果都知道備份很重要,
但也許更該思考的是:
這份備份,是希望誰能看見?又是希望留給誰?
白居易曾在多封信中透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吾恐沒後,人不知我所思所感……」 可見,他的備份行動,某程度也是對抗時間、對抗被遺忘的方式。
他抄錄的詩集,是為了後人、文人、讀者、未來的有心人。
他不確定這些備份會不會被讀到,但他努力讓這件事有最大的機會可以發生。
而你呢?
你拍下的照片、寫的日記、錄下的音樂,
是想給未來的自己回顧?還是希望某天,孩子、朋友、伴侶會懂你的心情?
備份不只是防災,某個角度上來說,可能也是種向未來遞出的信物。
我們不是在保存檔案,而是在保存想被理解的渴望、想延續的信念、想分享的記憶。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被備份」的?
是一張不想忘記的臉?一句怕未來來不及說的話?
一份你希望有一天被世界讀懂的作品?
願你今天,為值得的東西多準備一份「未來的家」。
讓這些記憶,即使不在我們眼前,也能在時間深處等著重逢的那一刻。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