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人文酒吧!
這裡專門調製那──風格各異的人生調酒。
每一杯都蘊含著一個人的獨特人生經歷與內心世界。
• • •
今天的限定客座活動邀請到:
精釀啤酒餐酒館 Owner── Clive,
來自「Learn Bar 學吧精釀」。
無論您目前生活狀態是穩步向前,
抑或是迷茫漂泊著,
相信今天的這杯都能帶給您些許力量。
準備好了嗎?
「為您送上今日特調,盡情享用吧!」
都忘了還沒自我介紹。
我是今天的吧檯助手── Nobody,
很高興為您服務。
• • •
我開始會去酒吧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最早可追溯至 2019~2020年 之間。
那時面臨的工作壓力令人感到窒息且無助。
因此下班後,
偶爾會在返家途中來到精釀啤酒吧轉換心境,
同時學習如何獨處。
但其實這個起點並非「Learn Bar 學吧精釀」,
而是附近的掌門精釀。
• • •
每每在大口喝著精釀啤酒後,
五臟廟也正悄悄開啟(有時空腹前來會更餓)。
掌門精釀的餐點多為手指小食,選項也有限。
「難道附近沒有更適合的選擇嗎?」我思索著。
當時在Google Map隨手一查,
就注意到剛開沒多久的「Learn Bar 學吧精釀」。
「這間居然有賣鹹酥雞耶!而且精釀品項也不少。
去試試吧!」

晚上9點的 Learn Bar 學吧精釀
• • •
「Learn Bar 學吧精釀」位在臺北市永康街商圈外圍信義路二段上,
距離捷運東門站7號出口僅需步行三分鐘即可抵達。
左右兩旁分別是一間知名電器商場及旅店。
該區域人潮相對少了許多,
有一種鬧中取靜的和緩氛圍。
單看店門外觀,「Learn Bar 學吧精釀」像是文青旅店的大廳(也確實是。許多人將這裡當作生活的停泊處)。
但近看便會發現:他們與共享辦公空間共用一樓,
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亮點。
隔著透亮大門,
店內是 Clive 與女友 Wendy 正在吧台前招呼客人。

Clive(右)、Wendy(左)
• • •
Clive 給人一種溫暖明亮的氣質,
也似乎很能抓到人與人之間那種剛剛好的距離感。
適時與客人們寒暄幾句,不會過度熱情。
而 Wendy 則有股沉穩且神秘的氣息。
在 Clive 面前,你會自然分享生活近況,
而他也願意聆聽。
看著店內轉播的運動賽事,
大口喝著精釀啤酒,再配上鹹酥雞、烤香腸,
這裡開始有了「家」的輪廓。
一種臺灣才有的溫暖香味。
我漸漸越來越常光顧。

Learn Bar 學吧精釀有多樣餐食選擇,連烤茭白筍也有
• • •
2021年 台灣新冠疫情爆發,
全國於 5月19日 進入三級警戒,
當時被迫提早結束澎湖打工換宿。
原本不足為奇的日常成了奢侈。
一切好像靜止了。
在非常時期,餐飲店家全面改為外帶,
「Learn Bar 學吧精釀」也是。
透過外帶一瓶瓶精釀啤酒,
我在家中還是能拼湊出生活原貌,也注入了鮮度。

Learn Bar 學吧精釀的瓶裝精釀啤酒冰箱
• • •
選擇專訪 Clive 是種對自己的負責。
就像我們會想更深入認識身邊好友一樣。
在社群平台上,你能感受到 Clive 的風趣,
或是他遊覽多國的豐富生活經驗,
但這都僅僅是遠觀罷了。
我想完整心中「Learn Bar 學吧精釀」
及 Clive 的形象。
• • •
撰文的現在,已距離訪談日一個月後。
那天我騎著腳踏車抵達尚未開門營業的
「Learn Bar 學吧精釀」。
Clive 手拿咖啡與我打聲招呼後,
便領我上樓到共享辦公室的其中一間會議室。
隨著階梯爬升,內心的期待與緊張也鼓譟著,
有一種求職面試的慎重感。
• • •
錄音鍵按下的剎那,我進入 Clive 的內心世界。
職業態度
自建醉好光景
找店找了六個月。
走完大甲媽祖一兩個禮拜後才找到。
那次 2019 走了全程。現在每年都有回去。
結束訪談不久後,某天無意間看到了博恩 Pocast《博音》第157集影片,
來賓是曾參與選秀綜藝節目──《大嘻哈時代2》的比杰。
即便遇上博恩的邏輯攻勢,讓他的話語自相矛盾,
比杰依舊展現從容與自信。
但真正讓人感到醍醐灌頂的是,比杰針對
「機會是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議題的答覆──
他說:「機會是留給敢接受的人。」
比杰認為平時的確需要各種經驗積累,
但因為都是在做有興趣的事;
當機會出現並接受後,
他便更有信心應對由此衍生的各種未知挑戰。
因此關鍵就在於:先願意接受挑戰。
• • •
大學就讀財金系的 Clive,開設「學吧精釀」前,
曾是名財務研究員,成天與數字為伍。
任職三、四年後,他發覺這份工作並不符合自身期待,接著便轉戰電商產業。
工作之餘,他常和三五好友一起野餐或在運動酒吧觀看球賽。
當時,運動酒吧普遍難以穩定經營,
「看一間,倒一間」幾乎成為常態,
每次聚會都得尋覓新地點。
身旁好友總會打趣說:「如果有自己的看球空間,就不用每次都還要重新找。」
這句玩笑話,便是日後夢想的起點。
• • •
為了打造心目中的「樂土」,Clive 決定著手創業。
這份重擔不僅沒有使生活走味,
反倒像是將自身興趣商業化的過程。
「工作跟興趣剛好是一起的。
我還是可以看看電視、運動啊~這樣子。」
延續與好友們的習慣,
自然自在的飲酒氛圍成為店裡的要素之一。
「我們不會催酒,不會說 Shot! Shot! Shot!
因為這不是我們喜歡的方式。你想喝就喝。
比如說進球啊~很開心!」
這也讓「學吧精釀」有別於常見的酒吧或餐酒館。

白天的學吧精釀散發一股活力朝氣
• • •
回想起 2021年 離職後,
那短而美的澎湖打工換宿時光。
某天趁著休假,
我前往附近沙灘享受與大自然的對話。
沐浴陽光下,伴隨陣陣潮音,
我擁著金黃麥浪入喉。
那是第一次在大白天喝酒。
由於內心聚焦在感受周遭環境,
進而讓每一口都更有意識,
不再囫圇吞棗,追求微醺。
喝酒場景自此寬廣起來。
• • •
勾勒「學吧精釀」雛形初期,Clive 正在歐洲旅行,
眼前的一幕始終深植於心。
「11, 12點就看到一對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
戴著太陽眼鏡,坐在教堂前面的……
可能是brunch或咖啡廳,
然後就喝啤酒,很悠哉地看著人來人往。
而且陽光剛好有灑下來。」
Clive 當年的澎湃之情溢於言表。
你會發現這與臺灣典型的喝酒景象截然不同。
當年歐洲教堂前的啟發,
讓 Clive 心中「那間店」的樣貌越發清晰。
• • •
「學吧精釀」很早便開始營業──
平日下午三點、週五與週末則是下午一點。
而到了晚上,室內光線明亮依舊,
彷彿試著延續白天的活力生氣。

學吧精釀平日傍晚的內用景象
Clive 接著說道:「早關的原因是,開晚的店家很多啦。然後我們也不想開這麼晚。」
這些特點讓飲酒場景增添了「日常感」,
不如既定印象中那樣深黑濃重。
• • •
時間軸拉回 2019年,
Clive 正為遍尋不到適合的開店位置苦惱。
除了在租屋網積極搜尋外,
他也將這份期盼寄託於信仰。
Clive 參與了當年「大甲媽祖繞境」,
這趟進香之旅從國曆 2019年4月7日 開始,
歷時約 9天。
他徒步走完全程。
與「神」同行的一兩個禮拜後,
Clive 如常在租屋網上找著。
映入眼簾的是,
現址的共享辦公空間正在招租一樓。
他認為,共享辦公空間主要於上午時段營業,
跟後續開店營業時間互不影響,
同時地理位置絕佳,不必擔心影響住家安寧。
那些一起看球的朋友竟也出資成為創始會員。
「我們那時有寫說:如果學吧有賺錢,
每年可以回饋他多少扣打的啤酒。
所以我們有一個 co-sharing 的概念,
然後這一棟剛好是 co-working space。」

學吧精釀樓上便是 共享辦公空間 Block²
• • •
前面提到,「學吧精釀」位在臺北永康商圈外圍,
此區域恰巧也是 Clive 求學時期的主要生活圈。
「因為我念金華國中,然後後來念延平,所以這邊是很熟悉的,非常熟悉!」
一連串的奇妙緣份,
讓他更加確信:「這裡」就是絕佳選擇。
大約五個月後,
「學吧精釀」開始試營運(2019年9月4日)。
• •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小說中,有句經典名言: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無論是前一篇《Bar 千華|創辦人 Shawn》,
抑或是 Clive 的創業歷程,似乎都體現了這點。
你內心是否也有埋藏許久的夢想或目標?
準時釀出在地鮮味
我記得五年,除了一天氣瓶出了問題不能打氣,
遲到三十分鐘。其他應該是每天準時開。
結合個人自身經驗及AI分析,
臺灣精釀啤酒吧或餐酒館多以本地與進口酒款混合販售。
通常只有臺灣釀酒廠的街邊店才會專賣「臺灣精釀啤酒」。
• • •
然而,當你踏進「學吧精釀」,
右牆上偌大的手繪臺灣島便透露出端倪──
這裡是臺灣精釀啤酒的天下。
不禁讓人好奇 Clive 這份堅持的初衷。

學吧精釀右牆上的台灣島圖標示著各地特色物產
• • •
在規劃開店時,Clive 就已設定好酒精飲品只販售
精釀啤酒,不會有其他酒類,如紅白酒、烈酒。
對他而言,精釀啤酒才是他專精的領域,
也讓販售品項單純化。
另一項主要特色在於:不論現拉、裝瓶精釀啤酒,
全都出自臺灣酒廠,或是與臺灣酒廠合釀。
除了是對在地酒廠的支持,也考量目前市場現況。
Clive 說:「臺灣市場還是偏小。進口酒都是一批一批來,所以同一時間,不同店家可能拿到同樣東西。」
他希望能做出市場區隔,
「當市場還沒有這麼大的時候,
買酒的人就是選近的、選便宜的、選你熟悉的店。
對我來說沒有做出差異。」
這也是達成創業目標的重要基石之一(請見:人生雜談 第2章節)。
• • •
初次來訪的你,
一定也會注意到那排壯觀啤酒龍頭上方的「四象限圖」(X 軸為 ABV 酒精濃度,Y 軸為 IBU 國際苦度值)。
那是店內二十柱現拉精釀啤酒的基本自我介紹。

學吧精釀店內最具記憶點的四象限圖全貌
Clive 深知每個人喜愛的風味不盡相同,
因此在採購上會盡可能讓各象限「平均分布」,
好比生活中有苦、有甜、有酸。
在這裡,你能依據當下心境或是風味偏好,
找尋適合酒款。
訪談前做功課時,便聽聞店內較少採購小麥啤酒。
Clive 靦腆地說:「因為大部分小麥啤酒都會有點香蕉味,我比較不喜歡。但我們家(店)其他人都還可以。」
不過他接著認真說道:「還是以市場為主。你不喜歡,但是別人喜歡。可能叫酒的時候會想說,
『這賣得動嗎?』」
不論任何風味、精釀啤酒種類,抑或是新品,
終究得回到消費市場驗證。
• • •
「學吧精釀」這五年多以來,
下午便開啟微醺日常,同時每天準時開門營業。
「我記得五年,
除了一天氣瓶出了問題不能打氣,遲到三十分鐘,
但還是有先PO文說晚開。
其他應該是每天準時開。」
Clive 有些自豪地說。
準時營業看似簡單,實則得靠團隊認同理念;
它展現出像「家」一樣的可預期與信任感。

Clive 身為老闆依舊凡事親力親為
• • •
讓我想起一間位於臺北捷運圓山站與中山國小站之間的咖啡廳,
店內有兩隻一胖一瘦的可愛店貓。
不論晴雨或平日假日,老闆都會準時營業。
你知道他一直都在。
花不為蜂蝶綻放
如果這個是你想像的,覺得不太會出錯,
就是要持續做、堅持做。
就是要花一點時間讓大家認識你嘛。
床上睜開眼的那刻起,
我們就得面臨一連串抉擇──
從今早要喝大冰奶還是大冰紅?
今天要騎車還是搭捷運上班?
乃至生命中相對巨大的抉擇:轉職、移居、結婚與否……等。
抉擇難易見仁見智,
但我們都必須承擔選擇後的「結果」。
我深信:選擇沒有絕對好壞,而是一體兩面。
舉例來說,面臨轉職難題時,
不論選擇續留現職,或是離職追尋內心的嚮往,
結果總像把雙面刃,因此更加令人躊躇。
Clive 跳脫典型上班族身分,
與女友 Wendy 一同創業經營「學吧精釀」。
踏上開店之路後會如何改變他的生活?
• • •
Clive 回想後表示,週末通常較忙,
因此休假都會安排於平日,
反而讓他能避開週末人潮。
不過並非總是如此。
開店第一年因為只有他跟 Wendy 撐著,
是最難熬的;在陸續加入新夥伴後才得以喘息。
令人意外的是,生活作息上也沒有造成太多衝擊。
Clive 說:「因為我們11點就收啦~其實回到家
也大概12點、1點睡覺。所以作息沒有差太多。
以前上班也是摸到1點多睡覺。」
除此之外,因為兩人一起工作打拚,
相處時間不減反增。
「學吧精釀」成了生活的一環,也讓人生更為圓滿。
• • •
撰文當下,Clive 開業即將邁入第六年。
或許在旁人眼裡,儼然已是個階段性成就,
但對他而言,不過是日常的堆砌。
他們挺過艱困的新冠疫情,
營運至今也不曾為了口碑或流量,
做廣告行銷、媒體曝光,或是購買搜尋結果排名;
除了在自家社群上,與粉絲們的逗趣互動外,
更多是靠顧客的真實體驗累積與口耳相傳。
Clive 肯定地說
「如果這個是你想像的,覺得不太會出錯,
就是要持續做、堅持做。
就是要花一點時間讓大家認識你嘛。」
他認為,創業前如果做足功課,
也確認營業樣貌符合內心想像;
其餘除了堅持理念外,還是得等待市場發酵。
這些經營心法,也幫助他吸引不少死忠顧客。
「然後就會吸引你想像的客群。
頻率對的客群就會來,
頻率不對的可能也不是你想要的客群,
我覺得也沒關係。」
當店內逐漸聚集頻率合拍的顧客時,
一種正向循環開始啟動,
真正喜愛這間店的人便會留下。
• • •
仔細想想,人際關係的建立不也是如此?
我們必須先持續探索自我,
弄清楚「我是誰」。
當我們對自己有足夠認識後,
將會釋放鮮明的人格特質訊號,
讓彼此能辨別與誰更適合相處。
倘若我們離自己很遠,
也不重視自身需求,
就可能陷落盲目追尋他人喜好的窠臼。
這是 2023年 以前的我。
• • •
當我問及開店至今的重要關鍵時,
Clive 回答:「有心吧!光要每天開這件事情,我覺得就很難做到。」
他以小吃老店為例,
直指「決心與毅力」為長期經營的核心。
• • •
「學吧精釀」不僅是他與朋友間夢想的起點,
也逐漸在熟客與新客間交織出更緊密且繽紛的網。
這間店隨著他的生活自在呼吸著。

在學吧精釀,你會自然而然地分享生活大小事
人生雜談
親情化作雙翼
我爸媽也是偏傳統一點,
不像歐美會『爸爸媽媽,愛你阿!』會擁抱什麼。
就是 pì-sù 在心裡,但行動上會支持。
「學吧精釀」的誕生,
源自 Clive 與好友們對於能有個固定空間觀看球賽的憧憬。
他也曾在Podcast節目中表示,自己並非運動員,
但從小就熱愛運動,
對於觀看的賽事也幾乎不設限;
還記得有次「學吧精釀」播放著國外公路自行車賽事,這讓我驚奇不已。
你會發現,Clive 與「運動」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學吧精釀可觀看各種運動賽事,最常轉播的是臺灣職棒
• • •
「以前小學,爸媽不準你看電視,
就偷聽漢聲廣播電臺。」
話語間聽得出 Clive 有著一絲叛逆。
棒球、壘球、游泳,都是他長年接觸的項目;
即便成了上班族,
也會利用假日時間參與棒球社會隊。
對於運動的喜愛,
他打趣說道:「可能是有點過動的關係。」
但實際上是對「熱鬧」的想望。

學吧精釀平日晚上的內用景象
• • •
通常工作勞動後,不少人會於休假期間,
選擇宅在家,或從事較靜態的活動,
但 Clive 則是往戶外跑。
他表示,自己並非一定要跟人互動,
而是喜歡待在戶外,感受陽光與熱鬧氛圍。
不過話鋒一轉,他也提到,
其實不太喜歡臺北時常陰雨綿綿的天氣,
但近幾年已好很多。
習慣處在熱鬧環境的傾向,
則可能源自童年的家庭記憶。
Clive 分享了第一次看棒球的經驗,
「是我表姐帶我去的。那時還有 臺北市立棒球場。
記憶蠻清晰的就是,它的樓梯是從下面上去的,
不像大巨蛋是一開始從上面走下去。
然後從下面上去的時候,就看到,哇!很開闊、
很廣的感覺。覺得哇!很棒。」
他的爸媽也時常在週末帶著全家大小出門活動──騎腳踏車、放風箏……等。
• • •
Clive 曾在東南亞多國流浪數月、完成過機車環臺,
很多看似瘋狂的舉動,他都十分願意嘗試。
這是從小,家人給予充分自由所築起的勇氣。
「雖然嘴巴會唸會罵,他們也不會阻止你,」
他笑著說,「你自己想好就好。」
但他也坦言自己有著叛逆特質,爸媽深知管不動。
創業初期,Clive 爸媽難掩內心擔憂:
「賣酒的好嗎」、「做酒的問題很多啊」,
卻依舊在行動上給予支持。

拍攝當天 Clive 正在上架瓶裝精釀啤酒
「剛開始一定沒什麼客人啊,也是找朋友、找親戚來幫你 tsàn-siann(贊聲)一下。」
營運前期,Clive 與 Wendy 爸媽也在財務會計、
室內影音工程上提供實務幫助。
他接著感性地說:
「我爸媽也是偏傳統一點,
不像歐美會『爸爸媽媽,愛你阿!』
然後會擁抱什麼。
就是 pì-sù(閉思)在心裡,但行動上會支持。」
• • •
讓我再次想起那段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而這次是家人們的愛。
寶島的小酌普及運動
目前會想透過這一間店,去改變臺灣的飲酒文化。
就是白天可以喝酒,可以帶爸媽、小朋友來。
讓他們知道這不是一個複雜的環境。
我的家鄉──臺灣,位於東亞及太平洋西北側,
下方有著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多山島國。
我們距離山海是如此的近。

學吧精釀牆上的臺灣島圖全貌
臺灣的地貌、物種生態,或是歷史人文都極其特殊。
國內目前紀錄的動植物種類共有 64,867 種,
其中近三成為「臺灣特有種」,
這是許多他國無法享有的獨特性。
• • •
縱使生長於此美麗國度,依照個人生涯規劃,
最終可能選擇落腳他國。
在我執筆當下,Clive 剛出國返臺不久。
他經常走訪多國,但臺灣依舊有讓他佇足的理由。
是他選擇了臺灣,還是臺灣選擇了他?
• • •
「我覺得每個人的選擇跟價值觀都不一樣。
有些人也去過蠻多地方的,但每次回來還是覺得臺灣很方便、治安又好、醫療又很進步。
綜合之下,大家雖然嘴巴上念念臺灣,
應該都還是蠻喜歡這一塊地方。」
他接著分享今年年初(2025)出國時的體悟。
「像最近二月才去紐西蘭,大家都說紐西蘭很漂亮。
是真的美。但看了一下會覺得,
其實這個地方跟臺灣的日月潭也很像,
或是這個地方很像臺灣的哪裡。
其實不用太去羨慕別人家,自己就已經不錯啦!」
我曾問過身邊的好友A,印象中好友A從未出國過。
我十分好奇地問:「你都不會想出國看看嗎?」
好友A回答:「不會啊~臺灣很多地方我都還沒去過。」
這樣的答覆使我啞口無言。
或許我們對這片土地還不夠了解。
Clive 認為有些人可能因為工作關係,留在國外。
但對他而言,臺灣的便利、治安,還有多樣化食物,是無可取代的;
而 Clive 選擇留在臺灣,其實有兩個重要使命。
• • •
在過去記憶中,不論大小聚會,
例如:同學會、朋友小聚、結婚喜宴、公司尾牙,
總能看見拚酒或豪飲場景。
那畫面雖說熱鬧歡騰,甚至有些混亂,
但「酒」始終是個助興的工具罷了。
相對地,卻少見有人在「拚咖啡」、「拚手搖飲」。
Clive 想為臺灣飲酒文化注入更多日常感。

在學吧精釀,你可以一邊喝酒一邊自在地做自己的事
「為什麼會留在這邊?是我們的理念啦。
目前會想透過這一間店,去改變臺灣的飲酒文化。」
他繼續說:
「就是白天可以喝酒,可以帶爸媽、小朋友來。
讓他們知道這個環境是很安全、很舒服的,
不是一個複雜的環境。
然後希望大家可以像國外一樣,
比如像日本人下班會喝一兩杯再回家。」
歐洲人甚至會在上班休息時間小酌,
再返回工作崗位。
在「學吧精釀」,還真多次看過長者與親子客光臨。
這是臺灣多數酒吧與餐酒館少有的光景。
• • •
Clive 由衷期盼這樣的飲酒店家能在臺灣遍地開花。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
如果每個區域都可以找到一個你覺得很放鬆、
很自在、頻率很對的精釀啤酒店家。
或者不管是啤酒,調酒、紅白酒或是威士忌,
什麼酒都好。讓它可以普及一點點。
然後可能一個禮拜去個兩三天,就像咖啡廳一樣。
不一定是學吧,可以是別的店家。」
在他心中,這就是創業上的成功!
另一個期盼則道出了許多臺灣人的心聲:
「希望工時不要這麼長。大家放鬆一點嘛,偶爾偷懶一下也OK。」
• • •
在尚未得知 Clive 的英文名時,
我都習慣稱呼他「老闆」。
不過仔細觀察他與工作夥伴的互動後,
我卻感受不到常見管理者身上散發出:
過於武斷或推託責任的習性。
「臺灣對服務業要求太高,」
Clive 接著說,「但薪水又真的偏低。我也是一直在學習,要怎麼樣去提升這塊。」
他似乎很能共感餐飲業勞工的辛勞,
也深知每個人都需要適時休息,
同時思考如何提升員工的薪資福利。
Clive 希望能讓工作夥伴不論在內心或是經濟上都能獲得滿足。

在學吧精釀時常能看見工作夥伴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景象
• • •
「學吧精釀」最初因好友們的期盼而萌發,
一路上擁著信仰與家人好友們的支持。
如今這些祝福轉化為杯中的「臺灣日常」,
持續滋養著腳下的沃土。
心裡話
常去的精釀酒吧與餐酒館
Clive 首先表示,臺灣店家都各具特色,
而臺灣精釀啤酒市場偏小,
各精釀啤酒吧或餐酒館私底下也都會互相交流。
他常造訪的店家有幾個共同點:
第一是鄰近生活圈,再來是有一定熟識程度。
「如果我自己想喝進口酒,
會去土狗啊~Beer to Go,
然後去 Beer Rush 這兩間。
如果搭車去林口的時候,
因為圓山有接駁車嘛,
那邊就有一個 Crafted 也會去。
過年回宜蘭的時候,
就會去 烏鶖 跟 吉姆老爹。」
他接著分享一間南漂的店家,
「臺南的話就是去 漂浪.啤啤 啊。
漂浪.啤啤 是臺北第一間啤酒圖書館喔(以前叫啤啤),
它以前是七八座的冰箱。
很難得看到這麼有心的單點店,
進這麼多進口酒,讓你認識不同類型的啤酒。」
大稻埕區域由於距離 Clive 的活動範圍相對較遠,
還有一間他常去吃東西的精釀啤酒吧──逅巷。
Clive喜愛的音樂
「Coldplay “Fix You” 就這首了!
Coldplay 演唱會每次一看到就會爆哭。」
這首歌總會勾起 Clive 創業至今的心路歷程。
「裡面有一句:If you never try, you'll never know,試了才知道嘛。」
他曾以為第一次現場聽完爆哭後能就此「免疫」,
殊不知每次依舊觸動淚腺開關。
Clive想對你說
「講幹話就好了。」Clive 流露出待客如友的心態,
他邊笑邊接著說,「沒有啦~感謝大家的支持愛護。
然後我知道很久沒拍這些 ū--ê-bô--ê(有的無的)的照片。覺得要收一點,不是沒梗。」
他常用搞怪的社群圖文來宣傳「學吧精釀」大小事,
甚至親自變裝入鏡;
而下方的留言互動更是趣味橫生。
為了讓自身形象能有個恢復期,
Clive 逐漸淡出螢光幕前。
這樣的考量不禁使我嘴角上揚。
不過實則因為後續新品上架速度變快,
常來不及準備宣傳素材。
另一方面,
他也想傳達「學吧精釀」的品牌精神,
「Learn Bar 的意思是:Love and Enjoy About shaRing and iNheriting。
有一部分很重要是“sharing”,
你講什麼我應該都可以聊,
不要聊微積分,太艱澀了。
反而是看客人想share什麼。
就是閒話家常,什麼都可以聊。」
Clive 表示,
每個人在任何一個當下都有個偏好的互動方式。
即使只想安靜不說話也沒關係。

常有人單獨造訪學吧精釀,短暫停留後離去
正如每次精釀啤酒的風味選擇會隨當下心境而定,
有時濃烈、有時清爽、有時想一嚐酸甜滋味。
此席話語間流淌著溫柔。
• • •
「學吧精釀」從工作之餘的小酌選項,
逐漸成為部分日常。
白天想找個地方閱讀、出差時的遠端辦公,
或是單純想找個熟悉空間待著,
「學吧精釀」總會浮現腦中。
嗅著相同的空間氣味;
觀著熟悉的人事物;
持著令人安心的杯,
我感覺到肩膀的自然垂放。

學吧精釀可愛的試喝杯
• • •
最後,再次感謝您蒞臨「人文酒吧」,
如果有任何收穫與建議都歡迎與我分享喔!
我是 Nobody,期待再次與您相見。
還有下集喔!
不急著回家的話,就再來一杯吧🍸
《Learn Bar 學吧精釀|創辦人 Clive:專賣自釀的臺灣日常–下》
• • •
企劃/訪問/撰文/設計/拍攝:
林晉葳(Nobody)
❇︎ 合作聯絡 ❇︎
不限產業或產品類別皆可討論
人物專訪|文案發想|內容企劃|
SEO優化|網站UX優化
➤ nobodymatters.lcw@gmail.com
❇︎ Learn Bar 學吧精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