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我騰出了時間,走進電影院,讓自己沉浸在《鬼滅之刃》的世界裡。
在電影上映前,我已經在網路上刷過了各種片段與解析。
說實話,獪岳這個角色,最初差不多是我最「討厭」的角色之一。
他的狂妄、他的背叛、他對善逸的輕蔑,都讓人感到憤怒與不值。
然而,當那些關於他與善逸的回憶片段閃過,當他那張扭曲著、充滿怨恨的臉定格在我的腦海中時,我心裡卻緩緩浮出了一句話:
「這個人,看不見幸福。」
這份突如其來的理解與嘆息,驅使我寫下這篇文章。
我看著那個身影,心中總浮現一聲輕輕的嘆息⋯⋯
在《鬼滅之刃》中,獪岳無疑是個令人惋惜的角色。
他擁有卓越的資質,是「鳴柱」的關門弟子,理應繼承強大的雷之呼吸,前途光明。
然而,他身上卻始終籠罩著一股難以消散的怨懟⋯⋯
即便是站在光亮之下,他似乎也從未感受過溫暖,最終走向了最黑暗的道路。
這讓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手握著常人企盼的條件,卻永遠無法感受到幸福?」
他們的世界,難道是與我們所見的,截然不同嗎?
追溯獪岳的成長經歷,或許能找到一些線索。
他曾是個被收留的孤兒,經歷過飢餓與背叛,這段過去像一道深深的刻痕,烙印在他的靈魂裡。當他被師父拯救、被賦予力量、被給予一切時,他卻從未真正放下那份戒備。
他眼裡看到的,從來不是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是自己「比別人少了什麼」。
師父將雷之呼吸所有型態傾囊相授,他卻只記得師父對待資質較差的善逸也同樣溫柔,這在他看來,不是平等的愛,而是對他天賦的不公。
善逸對他無私的崇拜與敬重,在他看來,卻是軟弱的諷刺,甚至是對他地位的威脅。
他像一個緊緊抱著傷口的人,拒絕任何藥膏的撫慰。
當他認定這個世界充滿惡意時,他也不自覺地成為了惡意的來源。
他的不幸,其實是他主動選擇的悲劇。
或許,我們每個人腦中都戴著一副「濾鏡」。這副濾鏡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外界的一切訊息。
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的濾鏡像是被扭曲的玻璃,把一切美好都折射成令人不安的影像,把光亮看成刺眼的陰影。他們的世界觀是建立在「不安全感」和「受害者心態」之上。
你可以觀察日常中的一些例子,看看濾鏡是如何運作的:
當有人送他一份禮物時,他心裡的解讀可能是:
「這是不是想對我施壓?之後要我回報更大的人情?」而不是單純的「謝謝你的好意。」
當朋友關心他最近是否還好時,他感受到的不是溫暖,可能是:
「他們在監視我嗎?是不是想抓我的把柄?」而不是「他是真的在乎我。」
當他獲得讚美時,他聽到的不是肯定,心裡的鄙夷:
「這只是場面話吧?他們一定在心裡嘲笑我。」而不是「我的努力被看見了。」
對於這類人而言,「幸福」是令人恐懼的,因為幸福意味著信任,而信任在他們過去的經驗中,往往帶來背叛。
他們寧願活在預期的黑暗中,因為那至少是他們「可以掌握」的。
所以,幸福真的存在嗎?
或許是的。它就像陽光,無差別地灑落在每個人身上。
只是有些人,因為腦中那副根深蒂固的濾鏡,任憑陽光多麼炙熱、多麼溫柔,他們也選擇性地看不見。
他們的人生,始終處於「沒有人愛我」、「我被虧待」的受困狀態。
但這副濾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當我們身邊出現這樣的人時,我們又該如何與之相處,才能不被他們的陰影所吞噬?
這部分我們下一篇繼續聊聊。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或者你曾經如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