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的開始,總帶著陌生與熟悉交織的感覺。對我而言,這一學期更像是一個「轉場」:從過去在學院的行政工作,逐漸轉入系所的教學與研究。這不只是職務上的調整,更是角色的轉換。教學、研究、行政、輔導,每一個環節都重新定義了我在教育現場的位置,也讓我在教師節的時刻,忍不住回頭思考自己的起點與下一步。
一、研究:把經驗轉化為文字
研究對教師而言,不只是履歷上的數字累積,更是將實踐轉換為可以共享的知識。我在靜宜大學執行 USR 計畫的幾年,與日本山梨大學、彰化美術館的合作經驗,曾經只是散落的活動紀錄與課程案例。到了新學校,我嘗試把這些片段整理成論文,投稿給雲林科技大學舉辦的研討會。幸運的是,這篇論文獲得錄取,預計在 11 月 1 日發表。
回顧過程,我深刻感受到「將經驗轉化為文字」的挑戰。過去帶領學生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藝術實驗,或是與社區一起完成環保服飾設計,當下都充滿熱情與即時感。但一旦要把這些實踐放進學術的架構中,就必須回到理論、回到比較、回到脈絡。例如,如何把學生在田野中訪談高齡者的心得,連結到「社會設計」的學術脈絡?如何把一件利用廢棄衣物改造的作品,放進「永續時尚」的研究討論?這些都是研究轉換的挑戰,也正是學術寫作的魅力所在。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承諾:在發表後要前往台南七娘媽廟宇參拜。這不是單純的宗教儀式,而是一種心理上的節點——告訴自己,研究不只是為了學術的舞台,更是為了將這些累積的經驗,化作可以祝福更多學生與社會的力量。
二、教學:從課堂到田野
在新系所,我主要開設了「流行趨勢分析」與「服飾史」兩門課。這兩門課看似傳統,但我嘗試把 USR 的元素融入其中。在流行趨勢分析課裡,我不僅要學生閱讀最新的 WGSN 趨勢報告,更要求他們到校園與社區進行觀察。例如,學生會發現校園內的穿搭風格其實隱含著階段性的變化:大一新生偏好品牌標誌鮮明的單品,大三大四則轉向更務實的穿搭,甚至開始考慮職場的需求。這些觀察不僅讓學生理解趨勢如何落實在生活,也讓他們學會從資料到結論的推理過程。
在服飾史課裡,我則帶學生從希臘羅馬時期的服飾談起,並引導他們思考「歷史如何在現代延續」。例如,女神像的披掛與當代時裝秀中的垂墜設計,其實有著跨越千年的呼應。我還安排了田野作業,要求學生到台中在地的傳統服飾店或廟會活動中觀察服飾細節,再把照片與文字整理成雜誌或短片。這不只是歷史知識的學習,更是將田野轉化為作品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中常常會提問:「老師,這樣的作業會不會太難?」我會回答:「難,才是真正的學習。」如果只是被動聽講,他們或許能記住幾個名詞,但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唯有透過探索,他們才能在未來遇見新的挑戰時,有能力說:「我可以找到答案。」
三、行政:隱形卻必要的支撐
行政工作看似瑣碎,但卻是大學運作不可或缺的基礎。最近我與主任討論教育部的計畫,預計在年底或明年初進行轉型。這些計畫不只是經費的來源,更是連結師生、社區、甚至國際合作的橋樑。
我也重新聯繫了過去在黃金博物館的合作夥伴,希望能把文化機構的資源與課程結合。例如,學生在學習服飾史的同時,若能與博物館的策展人交流,將會對「服裝」與「文化」之間的連結有更深的理解。
此外,國科會的計畫也開始聚焦在高職學生的實務訓練需求。這是我過去較少接觸的面向,但卻非常重要。因為高職學生往往是最早接觸產業的一群人,若能在他們身上建立起研究與實務的連結,未來就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四、輔導與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關係的建立者。我計劃下週開始與姊妹學校聯繫,安排互訪與交流。這些交流或許在表面上是「參訪行程」,但在我看來,真正的價值是讓學生看到「不同的自己」。
曾經有一位學生在日本交流後告訴我:「老師,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平常的學習方式很單一。」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跨文化的交流,其實就是一面鏡子,讓人照見自己的不足,也照見可能的成長。
最近因為台灣花蓮等地遭受天災,我特地前往廟裡祈福。這並不是形式化的舉動,而是提醒自己:教育不只是課堂內的事,而是與社會同呼吸、共命運。當學生看到老師也關心社會,他們或許會開始思考:「知識能如何回應現實?」這就是教育的延伸。
五、教師節的反思:教與學的雙向
教師節總會引起我一種矛盾的感受。一方面,學生的祝福與小卡片,會讓我感受到「被需要」的溫暖;另一方面,我也會反問自己:我到底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在過去一個月的教學裡,我觀察到學生的眼神從迷惘逐漸轉為專注,從被動逐漸轉為主動。這或許是教師最好的回饋。可是我也知道,教學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學習。我常常在學生的提問中被挑戰,被迫重新檢視自己的想法。
有人說,教育是一條孤獨的路。但我更願意相信,教育是一條與眾人同行的路。即便有時候,我必須先一個人往前走,等待他人追上。但只要堅持走下去,總會有人在途中並肩,甚至超越我。
這就是教師節最深刻的提醒:教與學,從來不是一方給予、一方接受,而是共同前行。當我在新環境裡摸索角色的同時,我也在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更好的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