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通勤、做家事,或偏好用『聽』的來吸收知識,
羊羹準備了這篇文章的完整 Podcast 講解版,也歡迎訂閱學堂YouTube頻道呦。
現金握在手裡感覺很安全,但看著不斷上漲的市場又害怕錯過行情。於是一個經典的兩難問題浮現:我該鼓起勇氣一次投入,還是該小心翼翼地分批進場?
這個決策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場數學期望值與人類心理恐懼的激烈交戰。
經典對決——數學上的最優解 vs. 心理上的安穩覺
冰冷的數學現實是,從過去數十年橫跨全球主要股市的大量學術研究與數據回測,幾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單筆投入(Lump Sum Investing)的長期期望值,顯著優於定期定額(Dollar-Cost Averaging)。
在不同國家的股市中單筆投入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最終累積的財富會勝過定期定額。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極其簡單,那就是Time in the Market——在市場中的時間。
因為從長遠來看,股票市場的整體趨勢是向上發展的,所以資金在市場內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完整地參與到這份屬於經濟成長的果實。任何讓資金停留在場外的策略,本質上都是在支付一筆機會成本。
但另一方面,人類溫暖的情緒與心理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定期定額之所以如此受歡迎,甚至被許多金融機構奉為紀律投資的圭臬,正是因為它完美地處理了人類天性中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誤:「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
我們對於做錯了某件事所產生的懊悔,其痛苦程度遠大於錯過了某件事的遺憾。單筆投入最大的風險,就是投入後的下一秒市場便迎來一場史詩級的崩盤。這種一出手就買在最高點的劇本,對投資者心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而定期定額透過將單一的、重大的決策點,巧妙地分散成數個、數十個較小的決策點,有效地將這種可能造成極端後悔的風險給稀釋掉了,讓我們感覺更安全、更能睡得著覺。
在深入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常見的混淆。絕大多數的上班族每月從薪資中提撥一部分資金投入市場,這種行為雖然在形式上是定期,但它並非我們這次討論的核心。
因為前提是沒有選擇,資金是隨著時間分批進來的,所以只能分批投入,這被稱為必要之下的定期定額。我們真正要探討的是你手上已經握有一筆一次性的、閒置的大額現金時,所面臨的決策困境。不過換個角度想每個月將當月可投資的薪水立即全數投入,其實也完全符合單筆投入那盡快讓資金進入市場的核心精神。
安心的代價——定期定額的「機會成本」到底有多高?
為了那份心理上的安穩,我們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一份針對全球六個主要股市的長期回測分析,就試圖將這個可謂是情緒管理費的成本給量化出來。數據發現一個長達十年的定期定額策略,相較於一開始就單筆投入,平均下來的年化機會成本大約是0.38%。這個數字聽起來或許不大,但它已經比市面上絕大多數低成本指數型基金(ETF)的管理費還要高了。這等於是說我們為了規避後悔的風險,願意支付一個比管理費更昂貴的代價。
我們可以直接用大家最熟悉的元大台灣50(0050)ETF來做實證,感受會更加深刻。首先,我們回測一段橫跨多空循環的長週期,從2005年11月1日到2025年10月3日,總共二十年的時間。

- 定期定額策略:假設我們從2005年11月開始,每個月投入10,000元,持續二十年,總投入本金為240萬元。根據試算結果,到2025年9月初,我們的資產總值會成長到12,088,737元,計算下來的內部報酬率(年化報酬率)約為8.45%。

- 單筆投入策略:假設我們在2005年10月14日(註:寫完才發現手抖抓錯日期…前後一個月價格差不多,最後結算結果差異不大,僅供參考),以當時的股價11.60元,一次性地將240萬元全部投入。到了2025年10月初,以60.05元的股價計算,我們的資產總值會成長到約12,424,104元,年化報酬率(CAGR)則為8.58%。
在這個橫跨二十年的例子中,單筆投入雖然勝出但差距非常微小。這主要是因為這段期間包含了2008年那次毀滅性的全球金融海嘯,定期定額策略因為在市場最低迷的時期,買入了大量被嚴重低估的股份,從而大幅拉近了與單筆投入的績效差距。
接著,我們將區間縮短,看看從2020年11月2日到2025年10月3日這段將近五年的強勁多頭市場。

- 定期定額策略:同樣是每月投入10,000元,五年下來總投入本金為60萬元。最終資產總值會成長到1,106,360元,年化報酬率為13.23%。

- 單筆投入策略:我們在2020年11月6日(Google finance上抓得到的最接近時間),以當時的股價26.68元,一次性投入60萬元。到了2025年10月初,以60.05元的股價計算,資產總值會成長到約1,350,404元,年化報酬率高達17.61%。
在這次的比較中,兩者的年化報酬率差距被拉開到驚人的4.38%。這完美地展示了在一個趨勢明確向上的市場中,任何讓資金停泊在場外的行為,都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此外,資產本身的成長斜率也會顯著影響兩者差距。

以一檔績優的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為例,截至2025年9月的數據顯示,其五年期的單筆投入累積報酬率高達115.47%,而同期的定期定額累積報酬率僅有52.37%,差距超過一倍。這說明了對於那些具有創造超額報酬潛力的標的,單筆投入的優勢會被進一步放大。
迷思破解——在最壞的情況下,定期定額是救世主嗎?
許多人之所以選擇定期定額就是為了防範那個萬一,也就是運氣極差真的在市場崩盤前夕將所有資金投入的夢魘。那麼在這種最壞的情況下,定期定額是否真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成功扳回一城呢?
一些研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壓力測試,他們專門挑選了歷史上對單筆投入來說,績效最差的10%的期間來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即便在這種極端不利的情境下,定期定額策略平均也只能取得非常微小的優勢,而且單筆投入的勝率,依然超過了50%。這個發現非常驚人,它告訴我們,即便我們擁有完美預知未來的能力,知道未來將是一段非常糟糕的時期,定期定額也不是一個能顯著改善結果的萬靈丹。
接著我們再來看另外兩個投資者最關心的時機。第一個是市場剛經歷了20%或以上的大跌之後。
這時候市場氣氛悲觀,但資產價格也相對便宜,感覺是定期定額可以大展身手的好時機。但數據顯示,即使在這種時候,立即將所有資金單筆投入的平均表現,仍然勝過了分批定期定額。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市場觸底反彈的速度與力道往往超乎我們的預期,任何分批投入的猶豫都可能讓我們錯失最初那段最猛烈的漲幅。
第二個時機,則是市場估值來到歷史前5%的昂貴區間。這正是大家最害怕買在最高點、最想用時間換取空間的時刻。但分析結果依然不變,即便從歷史估值的最高點進場,單筆投入的長期回報期望值,平均來看還是高於分批投入的定期定額。這兩個有點反直覺的發現,其實都在不斷重複同一個核心邏輯:因為市場長期的期望回報是正的,所以任何讓資金延遲進場的策略,長期下來都更有可能輸給盡快進場。
第三條路——「逢低買進」的誘惑與陷阱
除了單筆投入與定期定額,還存在著第三種廣受散戶投資者喜愛的策略,那就是逢低買進。這種策略的核心是伺機而動,投資者會手握現金,耐心等待市場出現他們所認定的好時機,通常是10%或20%的價格回檔,然後才進場。這個策略的心理吸引力極強,它完美地結合了掌控市場的快感、撿便宜的人性、以及規避風險的渴望,讓我們感覺自己像個運籌帷幄的聰明獵人。
這個看似完美的策略,在數據的檢驗下卻顯得不堪一擊。分析顯示,長期來看,逢低買進的平均表現,不僅輸給了單筆投入,而且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期間都是如此。
更糟的是,等待的跌幅越深,最終的績效就越差。這背後的邏輯依然是我們不斷提及的機會成本。為了等待一個不確定何時會來的10%回檔,我們極有可能會錯過市場在此期間累積的20%甚至30%的漲幅,得不償失。
此外,這個策略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行為陷阱。市場真正大跌的時候,往往伴隨著恐慌的氛圍與極端的負面新聞,要在這種環境下,違背人性去投入大筆資金,其心理壓力遠比想像中要大得多。許多奉行逢低買進的投資者,最終往往是在市場跌了10%時等待20%,在跌了20%時又害怕會跌到40%,最終可能完美地錯過了整個回升的過程。
更深層的判斷——問題是「投入方式」,還是「資產配置」?
當我們把所有數據攤在眼前,會發現一個清晰的結論:無論是定期定額還是逢低買進,這些試圖用時間來規避價格風險的策略,在數學期望值上都難以勝過盡快投入。但這也引出了一個更深層的矛盾:既然數據如此清晰,為何我們內心仍然對單筆投入感到如此強烈的恐懼與抗拒?
這或許代表我們一直以來可能都問錯了問題。這個兩難困境像是一個重要的症狀,而真正的病根,或許並不在於我們的投入方式,而在於我們為自己選擇的資產配置本身,就已經超出了我們內心真正的風險胃納。
這就完美呼應了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深入剖析的風險三維度,這份恐懼,正是我們的風險意願在對我們選擇的投資組合發出強烈的警告。
一份由學者Panyagometh與Zhu於2016年發表在《財富管理期刊》的論文,為這個觀點提供了強力的理論支持。該研究透過數學模型證明,一個將資金分批投入100%股票組合的定期定額策略,其整體的風險軌跡與最終表現,反而不如一個從一開始就將所有資金單筆投入到一個比較保守的、像是60%股票與40%現金的組合的策略。
這個結論非常震撼,它告訴我們與其提心吊膽地、分批投入一個我們根本無法承受的積極型組合,一個對我們來說更好、也更理性的選擇,是坦然地接受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沒那麼高,然後乾脆地把所有資金單筆投入到一個我們真正能睡得著覺的、比較保守的投資組合中。
對傳統解方的再思考——債券是解藥,還是另一種毒藥?
傳統理論給出的標準答案就是透過加入債券來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讓我們能夠更安心地單筆投入。然而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討論過的,這個看似完美的解方在面對超長期的投資規劃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最大的敵人就是通膨對債券固定收益的長期侵蝕。羊羹我個人也覺得,將一部分資產配置在一個長期實質回報率可能為負的資產上需要非常強大的理由。
這就讓我們陷入了兩種風險管理哲學的抉擇。第一種是傳統的資產配置派,核心是透過持有低相關性的股債組合來平衡風險,用犧牲長期回報的代價換取過程的平穩,更像是一種為人性弱點購買的行為保險。
第二種是更為激進的資本輾壓派,核心是相信只有權益資產(股票)才能創造長期財富,因此堅持100%投入,而風險的管理方式,不是依靠分散,而是依靠建立一個遠超實際需求的、極其龐大的資本餘裕。如果退休需要1000萬,那就存到3000萬,用絕對的資本厚度來硬扛市場的任何波動。
這看起來很天方夜譚,但其實阿,以台股剛剛計算所得20年0050大概8.45%的年化報酬率,當然過去報酬不能等同於未來報酬,但比起只抓五年那17%還是14%的年化報酬推估,8.45%應該算很合理了。我們就算8%就好,在72法則下大概可以簡單推估出9年,其實意思是如果已經存夠一千萬,就算全放指數型基金,我們延後九年退休大致上可以讓資本翻倍,加倍放心的退休,當然不是真的要延後到七老八十,看個人給自已的餘裕有多少,以及做好沒收入後的資產金流規劃。
這兩條路沒有絕對的對錯,它們只是通往財務自由山峰的不同路徑。路徑一對資本要求較低,但需要投資者對不同資產的角色有深刻的理解;路徑二的邏輯更為純粹,但對投資者的儲蓄能力與心理韌性,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從被動接受到系統化主動——一個更進階的投資框架
在單筆投入與定期定額的辯論之外,還存在著一條更為個人化、也更具挑戰性的道路,那就是系統化主動選擇。這個策略跳脫了單純買入整個市場(ETF)的被動思維,試圖在紀律投資的框架下,追求超額報酬。
我們可以將這套系統拆解成三個步驟,以便於理解:
- 定義宇宙(Define Universe):第一步,是建立一個清晰的、自己認同的選股池。好比說,我們可以將元大高股息(0056)的50支成分股,作為我們的狩獵範圍。這確保了我們所有的決策,都在一個經過初步篩選的、具備某些共性的優質公司群體中進行。
- 建立標準(Establish Criteria):第二步,是建立一套客觀、可量化的篩選系統,用來在每個月挑選出當下的最佳機會。像是我們可以設定,每月從這50支股票中,尋找同時符合相對同產業較低的本益比、累月營收年增率由負轉正或持續增長、以及高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這幾個因子的個股。
- 紀律執行(Execute with Discipline):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機械化地執行。每個月薪水入帳後,就把當月的可投資資金,全部投入到當下系統篩選出的那唯一一檔最佳標的上。
這個策略的優點在於它試圖在每個月都只買入投資池中最精華的部分,避免了ETF中那些可能被高估或基本面平庸的成分股,理論上確實有機會創造更高的長期回報。
然而它也引入了傳統ETF可以完全避免的巨大風險,那就是單一月份的個股集中風險。
不過當我們將時間維度拉長到數十年,並且考量到未來源源不絕的薪資現金流(人力資本)時,單一月份的成敗,對整個財務大局的影響就會被大幅稀釋。
羊羹我個人的經驗是,在執行這套系統約十年後整個資產組合的長期波動會逐漸趨近於大盤,但因為每一筆資金的投入時點,都經過了基本面的篩選,所以往往能在市場上漲時,獲得比大盤更強勁的動能。
這裡也想補充一個最終的觀點: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策略,是每月將薪水All-in,還是採用更複雜的系統化主動選擇,當我們在數十年後,結束整個投資生涯的那一刻回頭看,其實我們所做的,都廣義地構成了一種定期投入。
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就是一場長達數百、甚至上千次的分批投資,每一次的投入,都只是龐大財務藍圖中的一小塊拼圖。羊羹覺得趁早,放寬心去嘗試、探索,應該不會是件壞事。
最終,一套最偉大的投資策略,並非來自於複製哪個成功範本,而是深刻理解了市場的邏輯與自己的內心之後,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那套、能嚴格執行並安然入睡的個人系統。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投入時機選擇的QA總結
- Q: 手上有一大筆錢,從數據來看,到底該單筆投入還是定期定額?
- A: 從歷史數據的數學期望值來看,單筆投入在約三分之二的時間裡表現會勝出。因為市場長期向上,資金盡快進入市場,能最大化參與成長的時間。定期定額的安心感,是有機會成本的。
- Q: 選擇定期定額是為了避開「買在最高點」的風險,這個策略在市場真的崩盤時有效嗎?
- A: 效果比想像中有限。研究顯示,即便是在對單筆投入最不利的歷史時期,定期定額的優勢也非常微小,甚至單筆投入的勝率依然過半。這說明市場的長期上漲趨勢,威力遠大於短期擇時的微小優勢。
- Q: 如果我很害怕單筆投入一個100%的股票組合,這代表什麼?
- A: 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警訊,代表100%的股票配置,可能超出了你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一個更理性的選擇,或許是坦然接受自己沒那麼高的風險胃納,然後將所有資金單筆投入到一個你真正能安心持有的、較為保守的股債組合中。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我相信知識的累積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我將我的思考與觀察分享在這裡,剪輯製作成能用耳朵聽的Podcast版本。希望這些聲音能成為你忙碌生活中的背景音,陪你持續學習、慢慢變好。
👉 如果你更喜歡用聽的學習,歡迎訂閱學堂的 YouTube 頻道,讓知識更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