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種「這就是未來,閉著眼睛買都不會錯」的強烈直覺與集體共識,似乎成了我們這個世代最主流的投資信仰。押注在某個自己看好的產業上,感覺上是一條通往財富最清晰、也最合理的道路。
但如果我們暫時關掉新聞,翻開塵封的歷史數據,一個令人極度違反直覺的現實就會浮現出來。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美股市場上長期報酬率最高的產業,並不是那些我們想像中,以科技創新引領世界變革的先驅,反而是菸草、國防、娛樂這些極其「無聊」、甚至帶點爭議的傳統產業 。
這種巨大的反差,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還是我們的投資邏輯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某個根本性的盲點?
觀念釐清:高成長的「產業」,不等於高報酬的「股票」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得先釐清一個最核心的區別:「產業的經濟成長」,與「該產業股票的投資報酬」,完全是兩回事。一個產業的整體產值可以飛速成長,但在其中的個別公司,其股東能分到的利潤,卻可能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這背後藏著一個更細微的關鍵,那就是產業的成長不等於「每股」盈餘的成長 。
投資人最終能分到的,是每一股股票所代表的獲利能力,而不是整個產業的總產值。一個高速成長的產業,像是一塊散發著香氣的巨大蛋糕,它會吸引大量的競爭者湧入,大家都想來分一杯羹 。
同時這個產業中原有的公司,為了抓住成長的機會,也需要不斷地擴張、建廠、研發,而這些都需要錢。錢從哪裡來?很多時候就是透過發行新股來向市場募集資金 。
這兩個因素——新的競爭者與不斷增發的新股——都會持續地「稀釋」掉原本股東手上每一股的價值 。結果就是整個產業的蛋糕可能真的變大了十倍,但因為分蛋糕的人也變多了好幾倍,導致每一位原始股東,最終能分到的那一小塊蛋糕(每股盈餘),其成長速度,遠遠跟不上整個產業的擴張速度,甚至可能落後於市場的平均水平。
人的問題(一):當樂觀成為共識,價格就成了最大的敵人
聊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問題的根源或許不在產業本身,而是回到了「人」的身上。一個產業的前景一旦被大眾普遍看好,它的「高成長預期」,就會被市場上數百萬的投資人透過他們的買入行為,提前反映在它高昂的股價與估值上 。
這正好也與我們在之前文章討論過的「估值擴張」概念互相呼應。
當時我們看到市場整體的估值膨脹,美化了過去的報酬數據,卻壓縮了未來的回報空間。而同樣的邏輯,在單一的「明星產業」上,只會被更加極致地放大。
羊羹我自己有個比喻,當我們因為一個產業的敘事非常動聽而決定在高估值時投入,這就好比說我們選擇在一場攻頂的隊伍,已經攀登到海拔八千公尺的山腰上時才加入。這裡的風景固然壯麗,離山頂也看似很近,但空氣稀薄,往上的空間非常有限,而且任何一點天氣的變化都可能讓我們失足,一路被抬下山。
這個「價格反映預期」的機制,產生了一個極高的投資門檻:這個產業未來的實際獲利表現,必須要「超越」那個已經被所有人都捧上天的超高預期,它的股價才有可能繼續提供超額報酬 。任何一點點不如預期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估值的劇烈修正。
人的問題(二):從中華電信的30倍本益比,看見「敘事」如何改變價格

*僅以中華電代表電信股,所有電信股皆在08年前後市場給予本益比期望之差異。
這個「估值由人心決定」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高成長的明星產業上。一個極端的在地案例就是台股的電信產業,像是中華電信。從獲利能力來看這是一個成長幾乎停滯的成熟產業,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市場的集體心理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大家因為極度厭惡風險開始瘋狂追逐「穩定現金流」與「抗跌性」這些特質。
結果就是電信業的市場「敘事」從一個「無聊的牛皮股」,轉變成了資金的「避風港」與「防禦性資產」。當這個新敘事被大家廣為接受後,投資人就願意為這份「安全感」,支付比過去高出許多的價格。一個在股災前本益比可能只有10-12倍的產業,在股災後估值反而一路攀升,近年甚至觸及了逼近30倍的水平。
這個案例完美地證明了市場價格,很多時候反映的是「當下的集體偏好與流行敘事」,而非單純的「未來成長性」。無論那個敘事是「高成長」還是「高穩定」,只要它成為市場的主流信仰,就可能導致資產的價格脫離其內在的基本價值。
冠軍的詛咒:A Sobering Look at History's Winners
如果我們的直覺和市場的集體偏好都這麼不可靠,那歷史數據是否能給我們一些指引?
一些分析回測了從1934年開始,每十年美股中表現最強勁的產業是哪一個,結果發現了一條冷酷的歷史鐵律 。
每個年代的冠軍都非常不同:從1944年的辦公用品股、1954年的飛機製造股、1974年的黃金股,到2004年的煤炭股,再到2024年的電子設備股,冠軍的寶座不斷更換 。這些冠軍產業,在它們各自輝煌的十年裡,都創造了驚人的高額回報 。
但最關鍵的發現是:
這些曾經的冠軍,在接下來的下一個十年裡,沒有任何一個能蟬聯冠軍寶座。
不僅如此,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前一個十年的冠軍產業,在下一個十年,表現甚至會落後於市場的平均水平,平均每年落後達2.6%。 歷史幾乎是以一種嘲諷的方式告訴我們,採取「追隨贏家」的策略,也就是投資上一個十年表現最好的產業,反而是一個確定會「輸」的策略。
台灣例外?從半導體的長期霸權,反思歷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這個「冠軍詛咒」的規律,套用到台灣的經驗上似乎出現了一些矛盾。台灣的產業發展,確實不像美國那樣呈現鮮明的十年輪動,反而有一個長達數十年的、由「電子/半導體」這個超級主題所主導的清晰脈絡。
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可能與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下,佔據了獨特的產業生態位有關,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科技長波」下的不同階段輪動。但無論如何這整個討論,最終還是會回到那個最核心的投資問題:無論一個產業過去多麼輝煌、未來前景多麼看好,這一切的利多,有多大程度,已經反映在它「現在的價格」上了?
我們今天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數十年都不會有問題」的強烈信心,與幾十年前美國投資人對他們當時的鐵路或汽車巨頭的信心,本質上是不是是一樣的?歷史提醒我們,在做長期投資規劃時,必須將這種結構性變遷的可能性,納入考量。
看得到,吃不到:投資中最遙遠的距離 —「投資人報酬率差距」
如果說挑錯產業是第一個陷阱,那挑對了產業,卻在錯誤的時間點進出,則是第二個、也是更普遍的悲劇。
這就帶出了另一個血淋淋的數據:「投資人報酬率差距」(Investor Behavior Gap)。它的意思是,基金或市場本身的長期報酬率跟「實際投資這檔基金或市場的人」平均賺到的報酬率兩者之間的落差。
晨星公司的報告就顯示,在所有基金類別中,「產業型股票基金」的投資人報酬率差距是最大的,在十年期間,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平均比基金本身的年化報酬率,低了整整2.6% 。一份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的研究,也發現科技股比重較高的那斯達克市場,這個差距更是高達驚人的每年5.3% 。
這些數字都在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我們投資人,非常不擅長掌握進出這些明星產業的時機。大家總是在一個產業經歷了一段驚人的上漲、新聞媒體大肆報導、估值已經來到高點時,才因為害怕錯過(FOMO)的心理而蜂擁而入 。
然而根據我們之前討論的估值原理,當一個產業的價格已經很高時,它未來的預期報酬其實是最低的。這個追高殺低的行為模式,正是造成「看得到,卻吃不到」悲劇的根本原因。
駕馭人性:一個把「買賣鍵」設定相反的交易者,給我們的啟示
既然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難以克服的「人性」,那有沒有辦法,從系統設計上,去駕馭甚至利用這個人性弱點?
我有位朋友他曾經用電腦的下單軟體當沖交易(還是權證期貨之類的,我忘了…總之是抄短線交易),用一個聽起來極度違反直覺的方法:他修改了他的下單軟體上「買入」與「賣出」的按鍵功能,讓其完全反過來。
當他內心產生一股「強烈的買入衝動」時,他按下看起來是「買入」的按鍵,但系統實際執行的是「賣出」的指令,反之亦然。
這個看似反直覺的操作從「行為金融學(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承諾機制」。他深刻地理解自己那個未經思考的「本能衝動」通常就代表了市場上大多數散戶的集體情緒。
當他自己的「散戶腦」大喊「快買!」的時候通常就是市場情緒最貪婪、風險最大的時候。透過反向操作自己的衝動,他等於是在系統性地與市場上的集體非理性行為對作。理解並承認自己的行為偏誤並為此設計一套能「駕馭」這些偏誤的系統,確實是可能帶來利潤的。
喔對,他一開始有因此嘗到甜頭,但可能賭上頭了,賠了一屁股,只是寫到一半想起這事覺得挺有趣的,別學阿。
統一的度量衡:我們該拋棄「產業標籤」,回歸「數據因子」?
如果連我們自己的直覺都這麼不可靠,那麼該用什麼來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就導向了一個更客觀、更具一致性的評估框架:拋開所有主觀的、充滿故事性的「產業標籤」,回歸到一套統一的「數據因子」上。
我們需要反思為何科技股的本益比是30倍,而民生內需股卻只有15倍?
如果兩者的獲利成長性數據上差不多,那為何我們要因為前者被貼上了「科技」的標籤,就去支付一個貴上一倍的價格?這背後的「產業溢價」,很多時候,只是市場集體情緒的產物。
一個更理性的作法是將所有公司,無論它屬於哪個產業,都放在同一個數據化的天秤上,去衡量那些被長期歷史數據證明,與未來報酬有著正向關聯的特質。這些特質,或稱「因子」,可能包含:
- 價值(Value):估值相對便宜的公司(例如,較低的本益比、本淨比)。
- 品質(Quality):財務狀況健康、獲利能力穩定的公司。
- 動能(Momentum):近期表現相對強勢的公司。
當我們開始用這些客觀的數據因子來思考時,就不會再被「哪個產業是未來」這種宏大的敘事所迷惑,我們的問題會回歸到更樸素的本質上:「我為了得到同樣一塊錢的獲利,到底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分類的謬誤:半導體產業內,台積電與日月光的巨大差異
徹底擊穿「產業分類」這個同質化幻覺的,是產業內部巨大的差異性。同樣被歸類在「半導體股」,IC設計(如聯發科)、晶圓代工(如台積電)、封裝測試(如日月光),這三者的商業模式、資本密集度、客戶群、利潤率,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就算是在同一個「封測」次領域,日月光與其他中小型封測廠的護城河與議價能力,也完全不同。
將這些基本面完全不同的公司,僅僅因為被貼上了同一個標籤,就給予類似的估值邏輯,本身就是不理性的。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產業」這個標籤,其真正的用途或許應該是作為我們在建立投資組合時用來「確保分散」的粗略工具,而不該是我們用來「挑選標的」的決策依據。
放棄成為預言家,回歸到穩健的系統建立者
從一個「押注明星產業」的誘人念頭開始,一路拆解了其背後的估值陷阱、歷史規律與人性弱點,最終發現,問題的根源,往往在於我們自己。
一個更可靠的投資路徑,或許不是去猜測下一個冠軍產業是誰,因為歷史證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而是建立一套有紀律的、分散的、數據化的系統。這個系統,承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並將重心放在那些長期被證明有效的投資特質上,同時也保護我們,不被自己最原始的、追高殺低的衝動所傷害 。我們追求的不該是成為一個能預知未來的先知,而是一個能穿越未知風暴的穩健航行者。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產業投資的QA總結
- Q1: 為什麼那些經濟上最成功、成長最快的「明星產業」,長期下來,股票報酬反而常常不如預期?
- A: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市場會提前將所有人都看好的「高成長預期」,反映在它高昂的股價上,這大幅壓縮了未來的獲利空間 。第二,高速成長的產業會吸引大量競爭與增資,這會「稀釋」掉每股的盈餘,導致股東的實際獲利,跟不上整個產業的成長速度 。
- Q2: 歷史數據告訴我們,追逐上一個十年的「冠軍產業」,是一個好策略嗎?
- A: 不是,這在歷史上,反而是一個會「輸」的策略。數據顯示,前一個十年的冠軍產業,在下一個十年,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無法蟬聯冠軍,其表現甚至會落後於市場平均,平均每年落後達2.6% 。
- Q3: 如果不該押注單一產業,一個更穩健的投資方法是什麼?
- A: 一個更穩健的作法是,放棄「預測產業」,回歸「數據本身」。首先,透過持有全球市場的投資組合,來做到廣泛的產業分散,以規避單一產業的特定風險 。接著,在這個分散的基礎上,用一套客觀的數據因子(像是價值、品質等),去系統性地偏重那些在各個產業內部,相對更具吸引力的公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我一直相信投資不只是數字,更是知識和實踐的累積。我的存股紀錄,是想分享背後的思考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報明牌。希望這些真實的經驗,能陪著你找到自己的投資步調。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