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人生總有許多「但是」。如果這個看似完美的「正確答案」,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卻引發了更多的不安與疑問呢?如果我們的目標不單純只是想獲得「市場平均」,而是有著更高的期許或更複雜的現實需求呢?
為何我覺得「買下整個市場」是個優雅卻不完整的答案?
在深入質疑一個理論之前,我們得先充分理解它的魅力與強大之處。指數化投資這個概念,由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伯格所提出並發揚光大,其核心思想極為簡單,簡單到近乎是一種哲學。他覺得,與其在大海中試圖撈到那幾條最肥美的魚,不如直接擁有整片海洋。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高特石頭家族」來理解這件事。想像一個富有的大家族,他們共同持有全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就是100%的市場。
每年,他們都能安穩地享受這些企業創造的所有利潤與發放的所有股息,家族的財富與國家的經濟同步增長,這是一個完美的「贏家的遊戲」。但有一天,一群口若懸歡的「協助者」出現了,像是券商、基金經理、投資顧問等等。他們說服家族裡一些比較「聰明」的成員,說他們可以透過買賣操作,賺得比其他親戚更多。於是這些成員開始交易,協助者們處理交易並收取佣金。接著,他們又聘請了專業的基金經理來為他們挑選股票,這些經理人收取管理費。
最後,他們甚至僱用了更昂貴的顧問,來幫助他們挑選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幾年下來,這個家族驚訝地發現,雖然美國的企業還在持續成長,但他們家族的總財富增長速度卻變慢了。錢去哪了?家族中最有智慧的長者說:「那些你們付給協助者的佣金、管理費、顧問費,以及頻繁交易產生的額外稅負,全都直接從我們本該得到的利潤中被拿走了。」
這個故事生動地揭示了伯格的核心論點:金融市場的本質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所有參與者的總回報,在扣除成本前,必然等於市場的總回報。而這些金融中介服務所產生的費用,正是投資者回報的直接減項。
所以對所有投資者「總體」而言,任何試圖超越市場的積極作為,都會因為成本的增加,而導致最終的淨回報落後於市場。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這樣的主動投資之神,也會一再建議他自己的親人,以及絕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應該把錢投入到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中。這不是因為他看不起主動投資,而是他深刻理解,對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場從數學上就注定極難獲勝的遊戲。
總報酬的學術之美,與穩定現金流的現實溫度
指數化投資的理論基礎無懈可擊,它告訴我們要專注於「總報酬」也就是資本利得加上股息收入的總和,並且盡可能地降低成本。但這個完美的理論,在現實世界中,卻撞上了第一道牆,一道由人性與生活需求築起的高牆,那就是我們對「穩定現金流」的渴望。
許多不配息或低配息的指數型基金,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可怕的。它的本質,只是把我們銀行帳戶裡的錢,換成了券商軟體上一個不斷跳動的「帳面數字」。這個數字可能在五年內翻了一倍,但只要我們不賣出,它對我們的人生就沒有產生任何實質的幫助。我們不能拿著對帳單去付孩子的學費,也不能在申請房貸時對銀行說我有一堆很值錢的ETF,因為銀行更看重的是我們是否有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入帳戶。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心理帳戶」的有趣現象。在我們心中,錢是被分門別類存放在不同的帳戶裡的。透過股息或利息發放的現金,會被我們歸類在「收入帳戶」,感覺就像薪水一樣,是我們可以自由支配、用來改善生活的「活錢」,它給人一種安穩踏實的感覺。
而股票本身的淨值,則被存放在「資產帳戶」,這個帳戶裡的錢是神聖的、輕易動用不得的,賣出持股感覺就像在「變賣家產」,會帶來強烈的不安與虧損感,即便它已經增值了許多。所以,就算從數學上來看,一檔淨值上漲一萬元的ETF,和一檔發了一萬元股息但淨值不變的基金,我們的總財富完全相同。但在心理感受上,前者只是虛幻的「帳面富貴」,後者卻是能放進口袋的「真實所得」。這種對現金流的偏好,並非不理性,而是我們在用投資服務於真實人生的直接體現。
風暴來襲時,該如何建立一座屬於自己的堡壘?
對現金流的重視,在市場平穩時或許還不明顯,但當真正的風暴來臨時,兩種策略的差異就會被急遽放大。彼得林區曾統計過,市場大概平均每六年就會有一次大修正的熊市,假設我們在一個五年的牛市中,讓我們的資產翻了一倍,然後突然遭遇了一場下跌50%的金融海嘯,這時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常見的說法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賣股來創造現金流,也就是所謂的「DIY股息」。但這個方法,在熊市中會面臨致命的「報酬順序風險」。因為當我們的資產腰斬時,為了得到相同金額的生活費,我們必須賣出兩倍數量的股份,這無異於在資產最便宜的時候,加速變賣我們的家產,會對投資組合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相比之下,一個高品質的高股息投資組合,雖然在熊市中配息可能也會縮水,但它依然會「自動」地配發一些現金到我們的戶頭。而且,因為本金在牛市中已經翻倍,所以即使配息被腰斬,其金額也可能跟我們剛投資時的水準差不多,這讓我們在風暴中依然保有金流,不必被迫在低點出售資產。
這個觀點聽起來無懈可擊,但它也忽略了另一面。在2008年那樣的系統性危機中,許多被認為穩如泰山的藍籌股,它們的股息不是被「砍半」,而是直接「歸零」。我們以為會自動到帳的現金流,並非絕對可靠。更重要的是高股息基金的淨值,同樣會跟著市場一起暴跌。那種「沒有侵蝕到本金」的感覺,可能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劑,實際上我們的總資產縮水情況,與指數投資者相差無幾。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答案是讓我們的提領策略變得更聰明、更有彈性。一個真正成熟的投資者,不會使用僵化的規則,而是會為最壞的情況預做準備。像是建立一個「現金緩衝區」,也就是在投資組合之外,始終保留一到兩年生活費的現金。
在牛市時,我們可以從容地賣股提款,甚至補充這個現金池;而當熊市來臨時,我們就立刻停止賣出任何股票,改為動用這個緩衝區來生活。這筆錢,給了我們投資組合最寶貴的資產——「時間」,讓我們有底氣等待市場復甦,而不會再恐慌中做出任何錯誤決策。這種策略的掌控權完全在我們自己手上,遠比任何看似「自動」的現金流都更可靠。
主動投資是一門需要承擔責任的藝術
「主動投資很難,90%的基金都會失敗。」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勸退那些試圖戰勝市場的人。但這個數據的另一面是,市場上永遠存在著那10%的勝利者。問題不在於主動投資本身,而在於「我們自己」是否具備成為那10%的能力與決心。
羊羹我一直覺得,如果選到一檔基金或者自己選股投資,放了十年,不管是帳面報酬還是含息報酬,連100%都沒有那絕對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主動投資就是一種失敗的佐證。
我們不該因為大多數人的平庸,就否定追求卓越的可能性。身為一個個人投資者,我們其實擁有許多專業基金經理所沒有的「不公平優勢」。我們沒有龐大資金進出市場的規模壓力,可以靈活地挖掘那些被機構忽略的璞玉。我們沒有每個季度都要被檢視績效的壓力,可以真正地用長遠的眼光去佈局,等待價值發酵。最重要的是,我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然,主動型基金的費用確實高於ETF,但這同樣是個被過度放大的議題。近年來因為市場競爭,主動型基金的費用已有下降趨勢。我們該比較的是扣除費用後的「淨回報」。如果一檔費用較高的基金,其績效表現長期穩定地超越低費用但表現平庸的ETF,那為什麼要執著於研究那零點幾個百分點的費用呢?
在絕對的績效面前,微小的費用差異,顯得無足輕重。一竿子打翻所有主動型基金,覺得它們都不值得投資,這是一種過於武斷且不負責任的看法。承擔起選擇的責任,並為自己的高標準而努力,這才是通往卓越回報的唯一路徑。
跳脫美國本位:身為台灣投資者的真實困境與機會
我們前面所有的討論如果放到全球化的視野下,還會碰到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現實問題:大多數我們聽到的投資建議,都帶有濃厚的「美國本位」色彩,完全忽略了在地投資者的真實困境。
「買VT或S&P 500就對了」,這個建議對美國人來說,簡單又有效。但對我們台灣投資者來說卻是另一回事。
過去,我們想投資美股,主要得透過國內券商的「複委託」,其疊加的費用遠大於投資國內的主動型基金。這也讓主動型基金,成為我們進行全球分散投資,佈局特定國家或產業時,一個更方便、更具策略彈性的工具。
近年來,雖然出現了嘉信、IB等低成本的海外券商,但它們也帶來了一個更麻煩的、幾乎無解的致命問題:「美國遺產稅」。對於非美國居民來說,高達40%、免稅額卻僅有6萬美元的遺產稅,是一個足以摧毀家族傳承的巨大風險。
為了省下一些交易費用,卻讓自己的資產暴露在如此複雜且高昂的跨國法律風險中,這絕對是一筆不划算的交易。這個隱藏的成本,遠比任何帳面上的費用都更為可怕。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台灣的金融市場也演化出了「第三條路」:在台股掛牌的海外ETF。像是追蹤S&P 500的00646、追蹤納斯達克的00662等等。它們讓我們可以用新台幣、以買賣台積電一樣的方式,去參與海外市場的增長,完美地避開了複委託和遺產稅的問題。
但這也並非完美的解決方案,許多這類在地ETF的績效,往往因為規模、管理等因素,與美國原版的產品存在著追蹤誤差,有時表現甚至慘不忍賭。更不用說,它們的收益分配,在稅務上也未必比得上那些註冊在海外的主動型基金所享有的境外所得免稅額度。
於是我們又回到了原點。在一個又一個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中,發現了新的、更棘手的問題。這或許才是投資的真實樣貌,它從來不是一個尋找「最佳解」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權衡取捨」的過程。我們必須基於自己所在的位置,去正視這些真實存在的摩擦成本與風險,而不是盲目地追隨那些不適用於我們的海外建議。
打造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
沒有任何一種策略是絕對的,它們都在為不同的人生目標、不同的風險偏好、以及不同的現實條件買保險。一個追求極致資本效率的人,跟一個追求最大化生存機率的人,他們所需要的投資組合,必然截然不同。
那些看似可怕的費用,如果換來的是超越指數的卓越回報、穩定的現金流、以及稅務上的巨大優勢,那麼它就是一筆值得的投資。一個看似完美的低成本指數基金,如果它的劇烈波動會讓你在深夜輾轉難眠、甚至在最不該賣出的時候因為恐懼而賣出,那麼它對你而言,就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投資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能讓你晚上睡得著覺、能服務你真實人生的系統。這個系統的設計圖,不會在任何一本教科書或任何一位大師的語錄裡,它只存在於你對自己最深刻的理解之中。別再問別人該買什麼了,放下這一切,開始動筆,誠實地問問自己:我究竟想透過投資達成什麼?我願意為此付出什麼代價?我無法忍受的風險又是什麼?當我們能回答這些問題時,一條專屬於我們自己的、清晰的投資道路,才會真正地在眼前浮現。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投資策略選擇的QA總結
- Q: 指數化投資是最好的「懶人投資法」嗎?
- A: 對於滿足於市場平均、不想深入研究的投資者來說,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但對於有更高目標、或有複雜現金流需求的投資者,它遠遠不夠,其「總報酬」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也顯得脆弱。
- Q: 為什麼要選擇困難的主動投資,而不是簡單的跟隨大盤?
- A: 因為一個精心挑選、由卓越投資者管理的主動策略,其回報潛力遠非市場平均所能比擬。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並透過靈活的全球佈局,達成被動工具無法實現的稅務規劃與策略目標。承擔起選擇的責任,是為了換取卓越的成果。
- Q: 身為台灣投資者,在選擇全球佈局的工具時,最大的考量點是什麼?
- A: 現實世界的摩擦成本,遠比理論上的費用率更重要。像是透過海外券商投資所需面對的「美國遺產稅」巨大風險,以及本地海外ETF普遍存在的「績效追蹤誤差」,都是必須優先考慮的致命傷。選擇一個最能規避這些真實風險的管道,才是最聰明的決策。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