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輕鬆學老莊》,讓我們一起輕鬆讀、輕鬆學,活出自然的人生。
--------------------------------------------------------------------------------
引言:踏上尋找真正自由的旅程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一起走進莊子思想的核心,探索他最著名、也最壯闊的篇章——《逍遙遊》。
在開始之前,想請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是財富自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嗎?是事業成功,受萬人景仰嗎?還是隨心所欲,不受任何拘束?這些我們日常追求的目標,似乎都與自由有關,但莊子卻要帶我們看得更遠、更深。
《逍遙遊》這篇文章,就像一部哲學寓言的史詩。它開篇就用一隻大到超乎想像的鵬鳥,挑戰我們的視野極限;接著,它又層層剖析,帶我們看見從凡人到聖人,自由的不同層次;最後,它用幾個看似無用的東西,顛覆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
這趟旅程,不只是閱讀一篇古文。它是一次心靈的探險,邀請我們跟隨莊子的腳步,從宏大的寓言故事到精妙的哲學思辨,最終回到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條通往內心「逍遙」的道路。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
1. 視野的極限:從「小鳥」與「大鵬」談起 (小大之辯)
《逍遙遊》的開場,莊子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極其壯闊的畫面。在遙遠的北方冥海,有一條名叫「鯤」的大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條大魚,後來會變化成一隻名為「鵬」的大鳥,牠的背也寬闊得「不知其幾千里也」。當牠奮力起飛時,「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就像天邊垂下來的雲朵一樣巨大。
這隻大鵬鳥的目標是飛往南方的天池。這趟旅程可不簡單,牠需要藉助巨大的風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花,再乘著龍捲風盤旋上升到九萬里的高空。
然而,如此宏偉的志向,在林間的小生物看來,卻是無法理解的笑話。一隻蟬(蜩)和一隻小斑鳩(學鳩)嘲笑牠說:「我決起而飛,槍榆、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意思是:「我奮力一跳,飛到榆樹、枋樹上,有時飛不到,掉在地上也就算了。何必那麼辛苦,要飛到九萬里之外的南方去呢?」
這就是《逍遙遊》提出的第一個核心觀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想告訴我們的,不只是體型大小的比較。蟬與斑鳩的「知」,受限於牠們自身的飛行能力與生活經驗,牠們的整個世界就是眼前這片樹林。因此,牠們無法想像、更無法理解大鵬鳥橫跨天際的志向。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種根本性的視野差異,是生命格局與認知深度的巨大落差。莊子用這個開天闢地般的寓言,不僅是講一個故事,更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破冰」。他要我們先放下渺小而固執的自我視角,才有可能真正開始理解什麼是「逍遙」。
--------------------------------------------------------------------------------
2. 自由的階梯:你,在哪一個層次?
理解了「小大之辯」後,莊子接著帶我們探討「自由」的不同層次。他建立了一個從「有所待」(需要依賴外在條件)到「無所待」(不依賴任何條件)的階梯,讓我們看看自己正站在哪一級。
• 第一層:受限於功名成就的俗人 莊子說,有些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他們的能力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能讓鄉里稱讚,才德能讓國君滿意。這些人在世俗眼光中無疑是成功的,但他們的自我認同,完全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他們的快樂是有條件、有依賴的。
• 第二層:超越世俗毀譽的宋榮子 往上一個層次,宋榮子擺脫了對「外界評價」的依賴。他能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稱讚他,他不會因此更賣力;全世界的人都詆毀他,他也不會因此感到沮喪。他已經超越了世俗的評價,內心有了定見。但莊子卻評價他「猶有未樹也」,認為他還沒有真正地安身立命,仍未達到最高境界。
• 第三層:能夠御風而行的列子 列子又更進一步,他甚至擺脫了對「地面行走」的依賴。他是傳說中能夠駕馭風飛行的高人,「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那姿態輕巧美好,看起來真是自由極了。但莊子敏銳地指出,他心中仍有依賴。他雖然免去了步行的辛苦,卻仍然需要依賴「風」這個條件才能飛行(猶有所待者也)。如果沒有風,他就飛不起來。因此,這依然不是究竟、絕對的自由。
• 最高層次:真正的逍遙者(無所待) 那麼,什麼才是最高境界的自由呢?莊子給出了答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是順應宇宙萬物自然的規律,駕馭著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時空之中。他與整個大自然合而為一,還需要依賴什麼特定的條件呢?
• 最後,莊子提出了本篇的至高心法,也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三種樣貌:
•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三種境界究竟是什麼意思。
--------------------------------------------------------------------------------
3.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的三種面貌
莊子用三個故事,讓我們具體地理解「無己、無功、無名」這三種抽象的哲理。
3.1 聖人無名:天下送我,我也不要
上古時代的聖君堯,覺得自己治理天下的能力遠不如賢士許由,於是想把帝位讓給他。許由聽了之後,回答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他說:「鷦鯥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意思是,小小的鷦鯥鳥在森林裡築巢,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根樹枝;田鼠到黃河邊喝水,也只需要填飽自己的肚子。對許由而言,他生命真實的所需就這麼簡單。至於「天下」和「聖君」的名聲(名者,實之賓也),都只是身外之物,是多餘的。他安於自己真實而微小的需求,不為崇高的名聲所拖累,這就是「聖人無名」的完美體現。
3.2 神人無功:任其自然,無需作為
在遙遠的藐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他的「肌膚若冰雪」,不食人間煙火,只「吸風飲露」。他能夠「乘雲氣,御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
更神奇的是,這位神人從不刻意去做什麼來治理天下(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但只要他精神凝聚,就能「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讓萬物不受災害,穀物自然豐收。這種不追求功勞,而功業自然成就的境界,就是「神人無功」。連叔甚至說:「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意思是,這位神人身上的塵埃與米糠,就足以塑造出像堯、舜這樣的聖君了。這句話將神人的境界拉到了凡人無法想像的高度。
莊子更藉由連叔的口說,就連聖君堯見了這位神人之後,都會感到自己治理天下的功業是多麼渺小,以至於「窅然喪其天下焉」,悵然若失地忘掉了自己還擁有天下。
3.3 至人無己:通往自由的終極鑰匙
綜合來看,「至人無己」是最高、也是最根本的境界。「無己」,就是超越小我,忘掉那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固執的我。
正因為沒有了「我」的得失心、榮辱心、功過心,才能不在乎名聲,自然達到「無名」的狀態;也正因為放下了「我」的意圖與作為,順應自然,才能成就萬物而不居功,達到「無功」的狀態。
可以說,「無己」是因,「無功」與「無名」是它自然呈現出來的結果。忘我,才是通往真正逍遙的終極鑰匙。
--------------------------------------------------------------------------------
4. 無用之用:打破價值框架的大智慧
理解了逍遙的境界後,莊子進一步要打破我們日常用「有用/沒用」來評斷萬物的思維框架。他透過與好友惠子的兩次精彩對話,闡明了「無用之用」的大智慧。
4.1 大葫蘆的故事:是它沒用,還是你不會用?
惠子對莊子抱怨說,魏王送給他一些大葫蘆的種子,他種出來的葫蘆大到可以容納五石的容量。但問題來了,用它來裝水,卻不夠堅固;把它剖開當水瓢,又大到無處可放。惠子認為這東西「非不呺然大也」,雖然夠大,但實在「無用」,於是把它砸了。
莊子的回答一針見血:「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先生你實在是不太會使用大的東西啊!)
莊子反問他:「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你為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個天然的腰舟,綁在身上,讓自己可以優游自在地漂浮在江河湖海之上呢?
這個故事的關鍵,不是葫蘆本身有用或沒用,而是使用者的心靈是否僵化了(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當我們跳出「葫蘆只能當容器」的固定框架時,無用之物,立刻就有了遨遊江湖的「大用」。
4.2 大樗樹的故事:無用,才得以天年
惠子又向莊子抱怨,他家有棵大樗樹,樹幹「擁腫而不中繩墨」,樹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簡單說就是長得歪七扭八,木匠師傅路過連看都不看一眼。惠子結論說,這棵樹「大而無用」。
莊子聽了,用了兩個例子反駁他。他說,你看那靈活的狸狌,因為擅長捕獵的「小用」,反而死於機關羅網;再看那巨大的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夠有用了吧?但牠卻連一隻小老鼠都抓不到。莊子以此說明,世俗定義的「有用」,往往是片面且充滿危險的。
而你家這棵大樗樹,正是因為它對世俗來說「無用」,做不成木材,所以才能避開被砍伐的命運(不夭斤斧)。
那麼,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呢?莊子給出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答案:你為什麼不把它種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那樣空曠無垠的地方,然後你可以「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悠閒地在樹旁徘徊,自在地在樹下躺臥休息。
它的「無用」,恰恰保全了它的生命,更成就了它自身的存在與他人的「逍遙」。這就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5. 回到生活:我們的逍遙練習
聽完了莊子的智慧,我們該如何將它融入現代生活呢?這裡提供三個簡單的練習,讓我們一起試著找到自己的逍遙。
練習一:尋找你的「大樗樹」
請靜下來反思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興趣、技能或時光,被自己或他人貼上了「沒用」的標籤?可能是彈一首不成調的吉他、寫一些沒人看的日記、或只是單純地望著窗外發呆。這些「無用之事」,是否恰恰是讓你的心靈得以真正休憩、喘息的「大樗樹」呢?試著為它們保留一個專屬的空間吧。
練習二:盤點自己的「風」
還記得那位需要依賴「風」才能飛行的列子嗎?請靜心思考,你自己的快樂、自信和安全感,正依賴著哪些「風」?可能是他人的讚美、社群網站的按讚數、工作上的成就感、或是某個特定的人際關係。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要你立刻拋棄它們,而是先「覺察」到自己對這些外在條件的依賴。當你覺察到這些「風」的存在時,你就從一個被動的依賴者,變成了一個擁有選擇權的觀察者。這份覺察,就是心靈自由的第一步。
練習三:只取「一枝」與「滿腹」
這個練習呼應了許由「鷦鯥」與「偃鼠」的比喻。在下一次消費、投入工作或面對人際關係的索求時,試著問問自己:什麼才是我生命中真正必要的「一枝」(安身之所)與「滿腹」(基本所需)?練習區分「需要」與「想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精神與物質負擔,回歸一種更簡單、更篤定的生活狀態。
--------------------------------------------------------------------------------
結語:逍遙,是心靈的自由飛行
從北冥的鯤鵬到藐姑射山的神人,從無用的葫蘆到不成材的大樹,莊子帶我們完成了一趟壯闊的心靈之旅。
他告訴我們,真正的「逍遙」,並非遙不可及的神仙境界,也不是放縱慾望的隨心所欲,而是一種內在的、不被任何外在價值體系所束縛的心靈狀態。
當我們能夠擴大自己的視野,不被眼前的框架所限;當我們能夠放下對名聲、功勞與自我的執著;當我們能夠欣賞生命中那些「無用」的美好。或許,我們就能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那片可以讓心靈自由翱翔的「無何有之鄉」。
--------------------------------------------------------------------------------
謝謝閱讀《輕鬆學老莊》,期待下次再會。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分享推薦及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大家製作更多好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