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如何調節鹽度?
海洋的鹽度是由「鹽分輸入」和「鹽分輸出」兩個過程之間的平衡所決定的。
一、鹽分的來源(讓海洋變鹹)
- 河流輸入:陸地上的河流在流經土壤和岩石時,會溶解其中的礦物質和鹽分(如鈉、
氯、鈣、鎂等離子),並將它們帶入海洋。這是海洋鹽分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 海底熱泉:在海底的中洋脊等地熱活動活躍區域,高溫的海水與岩層發生化學反應,
會從地殼中溶解出大量的礦物質和鹽分,並噴回海水中。 - 火山噴發:陸地或海底的火山噴發會將地幔中的各種礦物質釋放到大氣和海洋中。
二、鹽分的去處(讓海洋變淡)
- 鹽分析出:
海洋沉澱:當海水中某些離子的濃度過高時,它們會相互結合形成固體沉澱物,沉積
到海底。例如碳酸鈣(構成貝殼、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和二氧化矽(矽
藻的外殼)。
海底黏土吸附:海底的黏土礦物會吸附海水中的鉀離子等鹽分,並將其帶入海底沉積
物中。 - 水的循環(這是最關鍵的調節機制):
蒸發:太陽能驅動海水蒸發,但水分子離開海洋,鹽分卻會留下。這會局部增加海水
的鹽度。
降水: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雨或雪,降回海洋和陸地。這會稀釋海洋表層的鹽度。
這個「蒸發-降水-河流回流」的循環,就像一個巨大的淡化系統,不斷地為海洋提供淡水,同時將鹽分留在海洋中。
為何海洋不會越來越鹹?
關鍵就在於 「輸入」和「輸出」在長遠的地質時間尺度上達成了驚人的平衡。
您可以將海洋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水缸:- 水龍頭(輸入):河流、熱泉不斷注入含有鹽分的水。
- 排水孔(輸出):鹽分析出(沉澱、吸附)的過程不斷帶走鹽分。
- 水的循環:蒸發像是把純水從水缸裡撈出來,降水和河流則是把純水再加回去。
這個過程主要影響的是鹽分的「濃度」,而不是總量。
雖然河流每年向海洋輸送巨量的鹽分,但海洋也通過沉澱等過程以相近的速率將鹽分移除。數百萬年來,這個系統已經達到了一個穩定的狀態,使得全球海洋的平均鹽度維持在約 3.5%(即每公斤海水約含35克鹽)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平衡是「全球性」和「長期性」的。在局部地區和短期內,鹽度會有很大變化。例如:
- 紅海、波斯灣:氣候炎熱乾燥,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因此鹽度非常高。
- 波羅的海、黑海:降水量大,且有大量河流淡水注入,因此鹽度較低。
總結來說,海洋不會越來越鹹,是因為自然界存在一個巧妙的循環與平衡機制。鹽分通過河流和熱泉不斷加入,也同時通過化學沉澱和生物過程被不斷移除,加上水循環持續提供淡水稀釋,使得海洋的總鹽量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保持相對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