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別人的文章:我在讀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很多人問我:「你每天都在寫,還有時間看別人的文章嗎?」

有。

而且那是我每天最重要的「隱性訓練」。

我不只是看,而是帶著結構的眼睛去讀。

因為閱讀對創作者而言,不只是吸收,而是一場「逆向工程」。

你不是單純被感動,而是要問:「這篇文章,為什麼能讓我被感動?」

今天我想拆開我閱讀時的腦內運作,讓你看到我在「看一篇好文」時,其實在想什麼。

一、我先看「開頭」在做什麼

一篇文章的開頭,不只是引言,它其實是作者對讀者的「邀請函」。

我會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開頭有沒有勾起我的好奇?

2️⃣ 它是用「故事」切入,還是「觀點」切入?

3️⃣ 如果我是作者,有沒有更快抓住注意力的開法?

例如,我讀到一篇文章開頭是這樣:

「我在便利商店看到一個男孩,把硬幣一個一個放進捐款箱。」

我不會只覺得「溫暖」,我會記:這是具體畫面開頭法。

然後我問自己:這畫面能不能轉成我自己的題材?

👉 這就是「主動閱讀」。

不是被動被故事帶著走,而是學會在每篇文章裡,提煉一個可用的開頭策略。

二、我接著觀察「節奏」

一篇文章的好看,不只在內容,而在節奏。

我會特別注意:這作者是怎麼「呼吸」的。

我通常會用一個簡單的方法:

📏 讀的時候在心裡數句長。

短句連發 → 節奏快;

長句堆疊 → 節奏慢。

我喜歡的作者會刻意在情緒轉折處「放慢」,在金句之前「停頓」。

這些都是節奏設計。

例如:

「我以為那只是暫時的焦慮。

後來才發現,那是我整個人生的底色。」

這兩句之間的空白,其實比字更有力。

所以我常練習:看別人怎麼「用空白說話」。

三、我再拆「結構」

結構對我來說,是寫作的骨架。

我會問自己:「這篇文章是什麼結構邏輯?」

常見的幾種:

  • 故事型(事件發生 → 衝突 → 領悟)
  • 論述型(提出觀點 → 舉例 → 收斂)
  • 清單型(分點說明 → 重點統整)
  • 混合型(故事+觀點交錯)

我閱讀時會畫線或做簡筆筆記,像這樣:

🟡 故事起點

🔵 轉折

🟢 金句或洞察

🔴 收尾句

看完一篇,我就能清楚知道:

「原來這篇是用故事開頭、論點收尾」——

那我就可以在我的文章裡,實驗同樣的骨架。

📌 訓練目標不是模仿,而是讓自己能說出:

「這篇為什麼能打動我?」

四、我觀察「情緒線」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最重要的一環。

文字的感染力,其實是來自「情緒的推進」。

我會記錄每一段的情緒起伏:

  • 第一段是困惑
  • 第二段是衝突
  • 第三段是轉念
  • 最後是釋懷

這條「情緒曲線」就是文章的隱藏劇本。

舉例來說,我看過一篇談離職的文章:

開頭焦慮 → 中段掙扎 → 結尾平靜。

那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內容新,而是情緒節奏的真實感。

於是我就問自己:

我自己的文章裡,有沒有情緒變化?

還是從頭到尾都在講道理?

這個檢查點,讓我的文字更「有生命」。

五、我最後看「尾巴」的力量

好的文章結尾,通常不只是收尾,而是「升維」。

我會特別記:作者最後一句在做什麼?

是收回主題?

是留白?

還是給出延伸思考?

例如:

「我們都在學著和不完美共處,

但那並不代表要放棄變得更好。」

這種結尾,是「餘韻式收尾」。

它讓人關掉文章後,還會再想一想。

所以我閱讀時常在想:

「如果這篇是我寫的,我會怎麼收?」

有時,我甚至真的動手改一版。

那不只是練習,而是「對話」。

閱讀,不只是吸收,而是拆解

讀者看文章,是被感動;

創作者看文章,是在觀察感動怎麼被製造。

當你開始「帶著拆解眼」去閱讀,

每一篇好文都會變成你的私塾老師。

所以我常說:

「靈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別人的作品裡挖出來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寫不出好東西,不妨先從「學會讀」開始。

閱讀不是休息,而是訓練。

當你看懂別人的節奏、情緒、結構,你就會漸漸寫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結構。

💬 文末行動呼籲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嘿!嘻瑞的沙龍
15會員
115內容數
想到什麼就聊什麼,從小說靈感、日常生活,到一些奇妙的時事觀察。這裡不設限,歡迎留言互動,讓我們一起把文字變成交流的橋樑。
嘿!嘻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1/02
有沒有那種時候,你明明想寫,卻遲遲打不開電腦? 靈感不是沒有,但腦中那個「開寫」的按鈕,總是卡在那裡。 這不是懶惰。 而是思維陷阱在作祟。 我曾經以為,寫不出來是因為題材不夠好、靈感不夠多、時間不夠長。 但後來發現,真正讓人卡住的,是內在的錯誤信念。 那些你以為合理、其實正在默默耗損
Thumbnail
2025/11/02
有沒有那種時候,你明明想寫,卻遲遲打不開電腦? 靈感不是沒有,但腦中那個「開寫」的按鈕,總是卡在那裡。 這不是懶惰。 而是思維陷阱在作祟。 我曾經以為,寫不出來是因為題材不夠好、靈感不夠多、時間不夠長。 但後來發現,真正讓人卡住的,是內在的錯誤信念。 那些你以為合理、其實正在默默耗損
Thumbnail
2025/11/01
有時靈感一閃而過,你會覺得:「哇,這個主題好像可以寫成一篇!」 但坐下來後,卻發現整篇文章寫不下去——不是沒話說,而是越寫越卡,最後草稿被丟進回收桶。 我後來發現,問題不是「靈感不夠」,而是「沒有先判斷這個題材能不能寫」。 而這個判斷能力,其實是寫作人最該訓練的「前置思考」。 一、題材能
Thumbnail
2025/11/01
有時靈感一閃而過,你會覺得:「哇,這個主題好像可以寫成一篇!」 但坐下來後,卻發現整篇文章寫不下去——不是沒話說,而是越寫越卡,最後草稿被丟進回收桶。 我後來發現,問題不是「靈感不夠」,而是「沒有先判斷這個題材能不能寫」。 而這個判斷能力,其實是寫作人最該訓練的「前置思考」。 一、題材能
Thumbnail
2025/10/31
很多人問我:「你都去哪裡找靈感?」 但我後來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個陷阱。 靈感不是被「找出來」的,而是被養出來的。 它不是獵物,而是植物。 你越急著追,它越逃; 你越懂得照顧,它就越常發芽。 一、靈感不是「外來物」,而是內在反應 我們以為靈感是外部刺激:「看到什麼 → 突然有想法
Thumbnail
2025/10/31
很多人問我:「你都去哪裡找靈感?」 但我後來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個陷阱。 靈感不是被「找出來」的,而是被養出來的。 它不是獵物,而是植物。 你越急著追,它越逃; 你越懂得照顧,它就越常發芽。 一、靈感不是「外來物」,而是內在反應 我們以為靈感是外部刺激:「看到什麼 → 突然有想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過去我學習的方式的是多閱讀而少輸出,因為覺得自己累積不夠寫不出好文章,再來就是相信讀書是潛意識的潛移默化,曾經聽過一句話: 「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Thumbnail
過去我學習的方式的是多閱讀而少輸出,因為覺得自己累積不夠寫不出好文章,再來就是相信讀書是潛意識的潛移默化,曾經聽過一句話: 「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閱讀對人們的好處包括還原概念本來面目、獲取豐富的選擇、增長知識、自我突破、創造無限時間。另外,也整理出作者從24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各類好書及對自身的好處,並提供了相應的閱讀節錄與整理。
Thumbnail
閱讀對人們的好處包括還原概念本來面目、獲取豐富的選擇、增長知識、自我突破、創造無限時間。另外,也整理出作者從24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各類好書及對自身的好處,並提供了相應的閱讀節錄與整理。
Thumbnail
人為何要閱讀? 這算大哉問,不同年紀的想法不同,不同職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目標的用處也不同,很多的同與不同。 筆者的想法,倒沒有那麼複雜
Thumbnail
人為何要閱讀? 這算大哉問,不同年紀的想法不同,不同職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目標的用處也不同,很多的同與不同。 筆者的想法,倒沒有那麼複雜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