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那種時候,你明明想寫,卻遲遲打不開電腦?
靈感不是沒有,但腦中那個「開寫」的按鈕,總是卡在那裡。這不是懶惰。
而是思維陷阱在作祟。
我曾經以為,寫不出來是因為題材不夠好、靈感不夠多、時間不夠長。
但後來發現,真正讓人卡住的,是內在的錯誤信念。
那些你以為合理、其實正在默默耗損創作能量的「思考習慣」。
今天,我想拆給你看,五個最常見、也最容易讓人陷入焦慮的陷阱。
一、完美主義陷阱
「還不夠好,還不能發。」
這句話,是創作者的溫柔毒藥。
我以前會在文章裡糾結一個詞、一個轉折、一句語氣,反覆改十幾次。
那篇文章最後怎樣?
永遠存在草稿夾裡。
後來我學會一件事:「不完美的作品,才是創作的開始。」
每一次發出去的作品,都是一次「對話邀請」。
它可能不完美,但它真實;它讓你能收到回饋,也讓你知道下一步該怎麼修正。
完美,不是起點,而是長期修煉的結果。
二、比較陷阱
「別人寫的比我好太多了。」
我以前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邊寫邊看別人的作品」。
結果就是——心越比越小。
比較不是壞事,它能讓你學習別人的優點。
但陷阱在於:你拿別人的「完成品」,對照自己的「草稿」。
你看到的是他們的精華,而你面對的是自己的混亂。
所以你會誤以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快、不夠聰明。
如果真的想比較,就比較「昨天的自己」吧。
問問自己:這一週,我是不是比上週多寫了一篇?
這才是能讓創作可持續的比較方式。
三、意圖陷阱
「這篇能不能爆?」
當你太在意結果,思維就會被「迎合」綁架。
我曾有一陣子,每寫一篇都想著:「這個主題讀者會不會有興趣?」「標題夠不夠吸睛?」
結果呢?
寫出來的內容一樣像我,但我自己卻不喜歡。
寫作最矛盾的地方就在這裡:
當你太想取悅別人,反而沒人想看。
因為讀者能感受到一個人有沒有「誠意在說話」。
真正吸引人的文字,是那些「為了理解自己而寫」的,而不是「為了表現給別人看」的。
四、懷疑陷阱
「我這樣寫,會不會太普通?」
這句話,是創作者最溫柔的自我懷疑。
但事實是:普通正是你的力量來源。
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共鳴,而共鳴往往藏在最真實的日常裡。
有次我寫了一篇關於「每天坐在書桌前十分鐘」的小短文,我原以為太無聊。
結果那篇留言最多。
有人說:「我以為只有我這樣掙扎。」
那時我才懂:你以為的平凡,可能正是別人最想看到的真實。
五、逃避陷阱
「我還要再準備一下。」
「準備」這兩個字很危險,它會讓你以為自己在努力。
其實只是延遲行動的一種合理包裝。
你說要先學更多、看更多、想更清楚。
但有時,你需要的不是更多準備,而是先動手,邊寫邊修。
沒有一篇文章是準備好才開始的。
而是開始之後,才慢慢變好的。
思維比技巧更重要
很多人問我:「怎麼每天都能產出?」
老實說,我也不是天生不拖延。
只是我學會一件事:
「當卡關時,不是去找靈感,而是檢查自己的思維。」
當你能辨認出自己落在哪個陷阱裡,就有機會重新掌握方向。
因為寫作從來不是和文字搏鬥,而是與自己的心智對話。
文末行動呼籲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