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表妹聊到行銷,是我們第一次正式討論「如何經營社群」。
她先生八月自己成立了一間水電工程行剛起步經營。
表妹問我:「像這種行業,要怎麼做經營啊?我們又不是賣衣服做銷售(因為表妹是做韓國童裝代購)。」
尤其又沒有預算的情況下,毫無頭緒,走一步是一步?
這句話,正好觸動了我腦中一個常被忽略的觀念,
每個行業,都有故事,只是沒人替它整理。
當我開始跟她聊具體策略時,
我發現「經營社群」其實不是在比誰更會發文,而是更能讓人信任。
一、內容經營,不是推銷,而是建立信任
我告訴她:「不要急著貼工地照,也別讓AI替你亂掰故事,而要讓人『記得你』。你是誰?成立這些跟做這些事情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對於水電工程行這類服務型產業,剛開始經營曝光再多也沒用,
點進去看了你的社群內容,如果只是一堆工地照,
對消費者來說沒獲取知識外,也不易產生自然擴散與觸及。
除非客戶覺得你可靠!不然為什麼要找你呢?
所以社群經營的重點不在頻率或花樣,而在於~能不能累積信任!
我建議她們嘗試「三階段內容循環」:
知識貼文 → 案例分享 → 個人故事
如果要講學術一些,這個也就是所謂的信任漏斗?
畢竟他們不是做銷售不能用一般的行銷銷售漏斗進行。
這三種貼文像三種不同的語言:
- 知識貼文:講專業,讓人覺得你懂,也是為了增加自然擴散的傳播鈎子。
- 案例分享:講成果,讓人知道你真的會做,如何做細節如何,增加專業的信任度。
- 個人故事:講人味,讓人願意相信你,並且當提到水電需求時,自然想到。
三者循環運作,就能在追蹤者潛意識裡形塑個人IP品牌印象。
久了之後,當有人需要水電服務,他腦中浮現的不是「哪一家最便宜」,
而是「那個我在 IG 上常看到、看起來很實在的老闆。」
這樣能把「興趣→專業」的轉折更打動人。
二、冷啟動期,更需要「故事能量」
因為他們有三個小孩要養,也才剛搬家裝潢,沒過多的預算能去下廣告。
雖然九月才剛開IG,卻想到才發,這對我來說是社群行銷的冷啟動期。
不過我很擔心,因為沒有固定的時間發佈,容易造成
Instagram演算法不知道妹夫這個工程行的帳號他是誰?要幹嘛?
最後曝光的內容就沒有所謂的自然流量。
很多人以為冷啟動(沒有廣告預算)代表什麼都推不動,但其實沒預算的時期,其實是最容易被消費者看見真誠的時期。
冷啟動期到追蹤人數三百人前,建立固定的發文時間,和內容循環是非常重要!
以我妹夫的這個例子來看就是「知識貼文→案例分享→個人故事」不斷地循環。
不需要每天發,但是至少要有意識策略性的間隔排程。
我幫我妹夫剪了幾支短影音,都是從他自己日常紀錄施工現場及互動,原本只是隨手拍的紀錄,剪出來卻成了真實又有溫度的內容。
我說:「你的故事比任何行銷文案都好看!」
但只有我知道,我跟過他一天到工地現場、實地的工作。
他曾經從興趣養了十多年的水晶蝦,每天測水質、控溫、記錄。
那份對細節的執著,後來變成他做水電最可靠的特質。
為了家庭,他放下興趣,換來一整車專業工具,只為了讓顧客能安心。
一個從「養水晶蝦」轉行做水電的老闆,背後的堅持與轉折,本身就是最強的品牌!
只是看是否能有意識的包裝罷了。
三、行銷不是要變成別人,而是被看見的自己
聊到最後,她問我:「那你自己為什麼不經營?」
我笑了,說:「也許我更喜歡幫別人發光。加上我覺得我沒有要賣什麼啊?」
我發現,很多懂行銷的人,其實不一定想讓自己變成「內容主角」,但我們能讓別人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這就是一種更深層的「自我表達」。
行銷不一定要站在前台,有時候,能幫別人被看見,反而讓自己更清楚,原來我真正喜歡的,是創造連結,與價值的交換。
昨天的對話結束後,我心裡浮出一句話:
「內容經營,不只是曝光,而是一種信任的養成。」
無論是工程行、診所、還是個人品牌,
行銷最終都不是說服別人買單,而是讓別人相信,你值得被選擇。
而這樣的信任,永遠都從一個真誠的故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