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到 AI 政策都覺得很遙遠,像是一堆政治人物的口號。但這次歐盟推動的 “Apply AI” 計畫,真的不一樣。它直接拿出 11 億歐元,要把 AI 植入到 醫療、製造、能源、汽車、藥品、國防 等十個產業,並且有清楚的資金來源、專案方向和落地藍圖。讀完這篇,你會清楚知道:
- 1️⃣ 歐盟到底在做什麼
- 2️⃣ 這計畫怎麼走到今天
- 3️⃣ 哪些產業場景最值得關注
- 4️⃣ 這對歐洲與全球供應鏈意味著什麼
🌍 歐盟出手了:11 億歐元「Apply AI」計畫到底是什麼?

2025 年 10 月 8 日,歐盟執委會正式宣布一項大規模策略:“Apply AI”。顧名思義,就是要把 AI 從實驗室搬到真正的產業現場。這不是一筆全新的錢,而是整合了 Horizon Europe 和 Digital Europe 等既有計畫的經費,總額大約 11 億歐元,再加上會員國和民間企業的共同出資,實際規模可能會更大。💶
這個計畫的核心有兩個重點:- 減少依賴美國與中國技術 👉 現在歐洲的雲端、算力基礎還是嚴重依賴美國公司,而中國則在製造與應用上快速追趕。歐盟想要透過自己的產業強項,把 AI 變成「歐洲自主」的基礎能力。
- 推進十個關鍵產業落地 👉 包括醫療照護、製造業、能源、汽車與行動、製藥、國防等。這些都是歐洲本來就有優勢的產業,也是最能創造即時效益的場域。
舉例來說,歐盟要建立 AI 醫療篩檢中心網絡,協助跨國醫院共享數據,用 AI 加速癌症或心臟病的早期診斷;在製造與能源領域,要推動 代理式 AI(Agentic AI),讓工廠的管理系統能自動搜尋資料、提出維護建議,甚至幫助降低高昂的能源成本。⚡
更重要的是,這個策略不是空想。它跟 2024 年 8 月開始生效的《AI Act》、以及 2025 年 4 月推出的《AI Continent 行動計畫》 串連起來,等於是把「規範、錢、應用」三件事一次綁在一起。換句話說,歐盟不是只談未來,而是要 邊上路、邊守法、邊擴散。
⏳ 從法律到資金:歐盟這一步怎麼走到今天?
要理解「Apply AI」的重要性,得先看看它背後的脈絡。這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三年來一步步堆疊的結果。
📌 2024 年 8 月|AI Act 生效
歐盟率先全世界,制定了一部專門的 人工智慧法規。它要求高風險的 AI 系統必須符合透明、可解釋、安全的標準,並成立了 AI Office 來監管。雖然有人批評這會壓抑創新,但對企業來說,至少有一套跨境的共同規則,方便在歐盟市場推廣。
📌 2025 年 4 月|AI Continent 行動計畫
這份計畫把歐盟的願景講清楚:要成為「AI 大陸」。核心支柱包括 算力、資料、演算法、人才、單一市場。它也提出每年 10 億歐元公部門投入、200 億歐元整體投資 的目標。
📌 2025 年 10 月|Apply AI 發布
這次的重頭戲就是 11 億歐元的具體部署。不再停留在原則,而是指明「哪些產業」「做什麼專案」「誰來負責」。例如:
- 醫療領域建立 AI 驅動的篩檢中心網絡
- 製造與能源場景導入代理式 AI
- 公共部門導入快速採購工具
📌 2025 年之後|與其他政策交叉
這個計畫不會單獨運作,而是會跟 歐盟半導體策略、能源轉型、Global Gateway 基建計畫 交錯。換句話說,AI 會成為所有產業政策的「底層加速器」。
這條時間線讓我們看到,歐盟不是憑空喊口號,而是從 法律 → 願景 → 資金 → 落地 一步步走過來。🛠️
🔎三大場景+四個抓手
很多人會好奇:「這些 AI 應用聽起來很美,但真的能落地嗎?」其實歐盟已經劃出三大優先場景,並設計了幾個執行抓手。
🎯 三大場景
1️⃣ 醫療照護 👉 建立跨國醫療篩檢中心,用 AI 幫助早期診斷癌症、心臟病與罕病,透過 GDPR 與 AI Act 確保資料合規。這不只是醫療突破,也是讓歐洲醫材廠與軟體商有統一標準可依循。
2️⃣ 製造與能源 👉 把 AI 放進工廠的 MES 或 SCADA 系統,讓它能自己找數據、提出維修建議,甚至優化能源使用。對於電價偏高的歐洲來說,這是非常務實的 ROI。
3️⃣ 汽車與國防 👉 在汽車領域,結合 功能安全標準(ISO 26262) 與可信任 AI,能強化自動駕駛測試與供應鏈追溯;在國防領域,則是把 AI 用在「可出口、可審計」的產品設計上。
🛠️ 四個抓手
- 資金整合:把既有的 Horizon Europe、Digital Europe 資金串起來。
- 標準制定:用 AI Act 的規範變成產業標準,讓跨境推廣更快。
- 產學研聯盟:跨國組成 consortium,一旦試驗成功就直接導入。
- 在地數據+雲端:強化歐洲本地資料中心與綠能,減少對美國雲端的依賴。
⚠️ 兩大風險
1️⃣ 成本劣勢:歐洲電價高、算力貴。對策是讓 AI 專注在 節能與減少停機,用省下的成本來補貼投資。
2️⃣ 生態依賴:雲端與基礎模型還是靠美國。對策是推動 開源與可移轉性,避免被單一供應商鎖死。
簡單來說,歐盟走的是「務實落地」的路線,不追求炫目的大模型競賽,而是把 AI 放到能真正創造效益的地方。💡
✅ 總結:歐洲的 AI 路線圖,就是要先落地再擴張
回頭看,「Apply AI」不是金額最大的 AI 投資,但它可能是最務實的一次。歐盟的核心目標很清楚:
- 把 AI 變成產業的基本配備
- 用單一市場規模推動標準化
- 確保合規與可審計,建立信任
對台灣與全球供應鏈來說,這既是 機會 也是 挑戰:
👉 機會在於,歐洲會持續釋出醫療、工業、汽車等 AI 專案,軟硬整合的廠商可以找到合作機會。
👉 挑戰在於,歐洲的合規要求會非常嚴格,供應鏈必須把 資料治理、能源效率、資安追溯 當成「標配」。
一句話總結:這次歐盟不是喊 AI 要改變世界,而是要讓 AI 成為工廠、醫院和供應鏈的日常。
如果你喜歡這種深入解析科技政策的文章,記得追蹤 Mech Muse 💡 我會持續拆解全球 AI 與產業的最新動態,幫你把複雜的政策翻譯成可以實際應用的決策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