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不再只是寫文案或開會幫手,Google 最新發表的 Gemini Enterprise,直接把企業的資料、流程和應用整合進一個 AI 平台。這代表什麼?代表接下來企業導入 AI 的方式,將從「單點功能」升級到「全面中控」。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帶你快速掌握新聞細節、看懂從 Duet AI 到 Gemini Enterprise 的時間線、拆解功能與定價,最後幫你整理出導入建議與風險提醒。讀完之後,你就能清楚判斷:Gemini Enterprise 值不值得你的公司馬上關注?🙂
🌐 Google 要讓企業員工直接「跟資料對話」
2025 年 10 月 9 日,Google 正式推出 Gemini Enterprise。這是一個專門給企業用的 AI 平台,和以往 Workspace 裡的 AI 小功能不同,它強調「把所有內部文件、資料庫與應用程式拉進來」,讓員工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互動。想像一下:財務部門不必手動跑數據,而是直接問:「今年第三季的成本結構和去年相比如何?」Gemini Enterprise 就能在權限允許的範圍內,幫你即時整合答案。更有趣的是,Google 不只提供現成的 AI 功能,還開放 低碼/無碼工具,讓企業自己打造 AI 代理人(agents)。客服代理人可以自動回覆常見問題,採購代理人可以自動比價與稽核,甚至法務也能快速檢查契約。這讓 AI 不再只是單純的輔助,而是能進入企業的「流程核心」。
定價部分,起跳是 每人每月 30 美元,跟 Microsoft Copilot 相近。Google 也強調 資安與合規,資料會保持在企業雲環境中,不會外洩到公開模型。這點對 CISO 和法遵部門來說,是能不能導入的關鍵。👨💻🔒
早期客戶名單包括 Gap、Figma、Klarna 等,顯示它不是實驗產品,而是 Google 準備全面推向 B2B 市場的重要武器。換句話說,這是一場「AI 平台之戰」的正式開幕。
🕰️ 從 Duet AI 到 Gemini Enterprise:一步步走來的時間線
要理解 Gemini Enterprise 的意義,就得回顧它的演進歷程。
- 2023 年底:Google 推出 Duet AI,主要嵌入在 Gmail、Docs、Sheets 等 Workspace 應用,幫忙寫信、總結會議、分析數據。這是 Google 測試市場反應的第一步。
- 2024 年 2 月:Duet AI 正式更名為 Gemini for Workspace,定價拉到每人每月 20~30 美元。Google 同時開始強調「企業級資料保護」與「治理」,暗示下一步將不只是功能,而是平台。
- 2025 年初:Gemini 開始逐步變成 Workspace 的內建功能,不再是外掛。這顯示 Google 的策略是「讓 AI 成為日常工具的一部分」,提高滲透率。
- 2025 年 10 月 9 日:Gemini Enterprise 正式登場!這已經不是「AI 幫你寫報告」,而是「AI 幫整個公司處理任務」。從個人助理,進化成企業級中控台。
這條時間線說明了一件事:Google 的策略是 先用熟悉的應用切入 → 再打包成統一平台 → 最後提供代理人生態。它要的不只是訂閱收入,而是讓企業把日常營運「鎖進 Google 的 AI 生態系」。
對比 Microsoft,Copilot 的優勢是綁定 Office 365 生態;而 Google 的差異化在於 跨平台串接,它強調不只支援 Workspace,還能整合 Microsoft 365、Salesforce、SAP。這意味著,它想打的不是「單一競爭」,而是「成為企業的 AI 中樞」。⚡
🔍 功能、價格、整合、落地挑戰
Gemini Enterprise 的吸引力在哪?我們可以拆成幾個重點:
- 價格:30 美元/人/月,跟 Microsoft Copilot 持平。對大企業來說,這是可以預測的「固定人頭成本」,好算 ROI。
- 功能:除了最新的 Gemini 模型,還有三大核心:
- 預建代理人:客服、財務、研究等常見任務,企業可直接上手。
- 自建代理人:提供低碼工具,把 SOP 轉成 AI 流程,還能掛上權限管控。
- 跨系統串接:不只 Workspace,也能接 M365、Salesforce、SAP。這大幅降低導入門檻。
- 資安與治理:Google 把 Workspace 的權限管理延伸到 Enterprise 層級,確保資料不亂跑,且能符合稽核需求。這對金融、醫療、政府機構尤其重要。
- 人才培訓:Google 推出 GEAR 計畫,要培養百萬名開發者與使用者,解決「有工具但沒人會用」的痛點。
但問題也很現實:
- 落地挑戰:企業內部資料常分散在不同系統,要先整理權限與分類,才能餵給 AI。
- 變革管理:導入 AI 不是開通帳號就結束,還需要教育員工、改造流程。
- 競爭壓力:對已深耕 Microsoft 生態的公司,切換到 Google 可能不容易。
換句話說,Gemini Enterprise 很有潛力,但也考驗企業的「資料治理力」與「數位轉型決心」。💡
📝 總結與建議:現在該不該上車?
看到這裡,你大概會問:我的公司要不要馬上導入 Gemini Enterprise?答案取決於三件事:
- 場景適配:如果你公司內部文件繁多、客服量大、財務審核流程複雜,那 Gemini Enterprise 的「代理人+資料串接」很有價值。
- 基礎準備:如果你公司還沒整理好資料權限、沒有數位化的 SOP,那導入會卡關。建議先做好資料治理,再考慮大規模導入。
- 投資報酬:算清楚「每席成本 × 使用人數 × 節省工時」是否划算,並且考慮資安與合規的隱性成本。
我的觀察是:這場 AI 企業戰,會從「寫文件小幫手」進化成「平台之爭」。誰能提供最完整的 模型+代理人+治理+生態,誰就會吃下知識工作場景的大餅。
對台灣企業來說,這反而是一個機會。因為我們擅長 SOP 與流程管理,如果能把這些流程轉化為 AI 代理人,結合 ERP、CRM 等系統,就能快速把 AI 變成效率紅利。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歡迎追蹤 Mech M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