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搬去印度的那一年,最讓我覺得「距離」的,不是氣候,不是語言,而是餐桌。 第一次和他家人一起吃飯,我看著滿桌的咖哩、烤餅、香料飯,腦中只想著:「那我該從哪一道開始?」 他媽媽笑著遞給我一個盤子,然後用手指抓起一口飯。 那一刻我突然有點慌——不是因為手抓飯,而是因為那份「自然」讓我覺得自己更像個外人。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學著用手吃飯時,他笑著示範說:「用手吃飯,才吃得出香料飯的味道。」 那句話讓我也笑了,但笑得背後藏著不服輸。當我嘗試笨拙的用手卻拿不起飯時,更引起哄堂大笑。 因為我明白,這不是單純的吃飯方式不同,而是兩個世界的文化在桌上相遇。 碰撞出的是有趣還是尷尬,是我的選擇。 在我的家,餐桌是安靜的、規矩的。 我們會說「不好意思,可以幫我遞一下醬油嗎?」 在他家,餐桌是熱鬧的、混亂的。 餐桌上邊聊邊笑,餅在手中傳遞,他們的節奏像是一首印度鼓樂——熱烈又自由。 起初我總忍不住想比較:誰的方式更好?誰的文化更有禮? 我花了很久才學會不去「比較」,而是「感受」。 當我放下湯匙,用手拿起烤餅卷出一個scoop時,第一次覺得香料的味道與餅的香味更融合,更美味。 他看著我說:「妳吃起來終於像家人了。」 那句話,比任何正式的歡迎都更讓我心軟。 但文化的不同,並不只存在於香料的比例。 他們一家人重視「一起吃」,不管多忙,總會等人齊了才開動。 而我習慣了台灣那種「先吃吧,別等我」的禮貌。 剛開始他會生氣:「妳為什麼不等?」 我才發現,在他的世界裡,等待是一種愛的表達; 而在我的世界裡,不等是體貼。 同樣的行為,背後卻是兩種愛的語言。 後來我們搬出來自己住。 餐桌變成我們的小小實驗室。 有時候是他煮的香料飯,有時是我熬的香菇雞。 廚房混合著咖哩和麻油的味道,像兩段旋律交疊的音樂。 有一次我做了糖醋里肌,他問:「這道菜要配手抓飯嗎?」 我笑著說:「你可以試試,可能會有新世界。」 結果他真的用手吃,一邊笑一邊說:「這味道,好像妳。」 我突然覺得,文化的融合不是放棄誰的味道,而是找到我們自己的「共味」。 那些香料、湯匙、鍋鏟的聲音,都在提醒我: 愛,從來不是要求對方變成自己,而是一起創造出「我們的日常」。 現在,我們有了孩子。 他最愛的食物是「台式小火鍋+roti sabji」。 那天我看著他小小的手,一邊學用筷子,一邊又學爸爸用手抓。 我笑出聲,忽然覺得那畫面很完美—— 因為他正自然地活在我們兩種文化的交界裡,不必「選邊站」,也不必「學會成為誰」。 有時候,愛就像一張餐桌。 不管起初有多少距離,只要願意坐下、願意嘗試, 香料會變得溫柔,調味也會變得甘甜。 我們的餐桌,不再是文化的邊界, 而是愛的延伸—— 一個我們用不同的手、卻學會一起握住的地方。
- 這是我「跨文化的日常」系列的第二篇。在不同文化的交會裡,我學會的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理解與愛。
如果你也有和另一種文化相遇的故事,歡迎留言告訴我, 也許,我們都在不同的餐桌上學會了同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