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修養篇》第1號
✴️捨得施捨,得到的是豐裕
📖 取義:《佛說三世因果經》——「施者得福,吝者貧窮」
✨一、【開篇引意】
真正的「捨得」,不是損失,而是心靈的豐盈。
能施捨、能放下、能付出而無求的人,
最終都會在無形中,得到宇宙最柔軟的回報。
佛家言:「捨得不空,福德自生。」
道家言:「虛其心而實其腹。」
儒家言:「施於人而不求報,仁也。」
三家之理,皆歸於一:唯有能捨者,方能真得。
🌿二、【現實故事篇】
那一年,我陪外婆到慈善會捐款。
她是早年那個年代的車掌小姐,
嫁給了從商的外公,生活不虞匱乏。
子孫滿堂,家業興旺,
卻在晚年裡,時常一人靜坐窗邊, 望著遠方微微發呆。
有一次我問她:「外婆,你那麼常幫人捐錢、送物資,不會心疼嗎?」
她笑著說:「傻孩子,錢留太多會臭,給出去才會流動。 捨得施捨,得到的是豐裕。」
那句話,後來成了我面對人生困境時,最常想起的一句真言。
外婆並不是富可敵國的人,她只是懂得取與捨的平衡。
每當有人向她借錢、託付、求助,她從不推辭,
總說:「能幫一點是一點,福報在流通中。」
多年後她漸漸老去,身體虛弱,記憶模糊。
我問她還記得那些被她幫過的人嗎? 她笑著搖頭:「忘了,但心裡很飽。」
那笑容,像一盞燈,照亮了我之後許多的人生夜路。
🌾三、【反思與省悟篇】
🪷四、佛家教人「捨得」,是破除貪執的起點;
🌬️五、道家談「無為」,是回歸自然的平衡;
📜六、儒家論「仁恕」,是人際之中的圓融。
三者殊途同歸,皆在說:
「能捨者得,能放者安。」
外婆的「捨得」並非宗教形式,而是一種生命觀。
她懂得「捨」是為了讓「得」有空間。
如同大地讓出一方空土,才能長出萬物;
如同心願放下執著,才能滋養慈悲。
這種智慧,不在言語裡,而在行動中。
🌸七、【心法與實踐篇】
🌼 捨得,是心量的修煉。
——學佛者以慈悲為懷,道家以虛懷為德,儒者以仁愛為本。
🌼 施捨,是能量的流轉。
——放下執著,即開通氣脈,陰陽得和,福運自歸。
🌼 富裕,是心靈的境界。
——心中不貧,即世間最富。
當你願意在困境中仍保持「給予」的姿態,
宇宙會在另一處,為你預備好意想不到的回饋。
🌙八、【結語與省思】
生命的豐裕,不在擁有的多寡,
而在「願意分享」的心。
捨得,是一種智慧;
施捨,是一種修行;
豐裕,是心量的結果。
🪶願我們都能像外婆一樣,
在給予中豐盛,在捨中得福。
📚九、【系列資訊】
收錄篇章:〈心性修養篇〉第1號
核心概念:因果・捨得・放下・自在
版權資訊:© 李玥汐 | 心性修養篇・生命教育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