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如今我們只會在講述古代畫家們的電影中才會看到這個動作,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學畫的人知道這個動作到底在幹嘛?
手臂打直,鉛筆跟手臂要呈現垂直,閉一隻眼睛,仔細觀察然後告訴我幾比幾。這是以前我們初學素描時的常態,彷彿畫好素描的第一步,就是手臂要能夠平舉夠久。
然而自從術科考試改以圖片作為考題後,這個動作就逐漸從畫室中消失了。
這個動作是過去畫實體靜物前第一個要學會的東西。
在詳細解說以前,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知道「取景框」?(如下圖)

因為我從來沒用過這個東西,所以用Google圖片替代
這是以前拍照還沒那麼方便時,寫生比賽常有人使用的小道具。外型就是一片印有格子狀輔助線的透明片,不過因為適用的情境太少,因此除非極度偏科訓練方式,不然通常不會真的拿來用。
而今天主題要談的動作(手勢),便是這類道具的源頭。
簡單拆解一下動作:

通常我們會以後三指夾住鉛筆,或任何筆直的棒狀物,而讓前兩指能自由活動。

手臂打直的原因是為了讓眼睛到筆桿(量棒)的距離保持一致,筆桿需與手臂呈垂直,以確保測量的過程中不會因為筆桿歪斜而產生誤差。
由於雙眼約有6~7公分的眼距,因此需閉一隻眼睛,通常是以慣用眼來觀察。(由於篇幅有限,未來有機會在說明如何測試自己的慣用眼為左眼還右眼。)
接著動作如下:

- 先判斷靜物的短邊為橫的或直的(簡單的說就是比較寬還是比較高),接著將量棒的一端切齊短邊最寬處的一側,拇指或食指切齊另一側,藉此得到整個靜物的短邊為1(單位)。
- 接著將量棒轉動90度,切齊長邊的一端測量整個靜物的短邊與長邊的比例為1:?
- 以照片中的油燈為例,由於第二個單位不足,因此需反推多了多少單位。
單看文字敘述應該會覺得超級複雜,但其實最終目標只是要下面這張圖的資訊:

而靜物每個結構的相對關係,都可以透過這套1:?的方式測量出來。
用作測量基準的永遠為1,不會有什麼6:7或9:13這種鬼數字(我就問後面這兩個數字沒尺要怎麼畫?)
初學素描時的構圖,便是從大結構到小結構,不斷更換作為1單位的基準,一步一步的測量完成線搞:

我遇過蠻多學生,光是聽到「比例」兩個字就彷彿開啟了數學帶來的創傷,腦袋直接關機,但其實只要執行一次,就會明白自己在幹嘛。
這個過程比起要精確到絕對精準,更重要的是讓繪畫的初學者能透過有基準的觀察方法,克服我們先天視覺上的「錯覺」。
因為畫畫多少還是著重感覺的,所以畫到一個階段以後,量比例這個步驟會漸漸地從繪製草稿的過程中自然淘汰,通常到這個階段,眼睛自然看得出畫面哪裡有問題。
舉個例子,現在有些畫室可能還會教的「切夾角」也是源自於量棒的使用:

切夾角的邏輯原理,是在於外型偏稜角的靜物,當我們已知某些關鍵點,但斜線的另一邊很難找的時候,可以透過將筆桿(量棒)與邊緣線切齊的方式去找出大致的外型。(這個技巧在漫畫《藍色時期》第一集中有小小提到。)
進一步在石膏像(或人像)的應用可以參考下圖:

以角面像為例
但當繪畫的主題越來越複雜(譬如說畫真人肖像畫),總覺得畫面有問題卻又說不上來時,總會又拿起筆桿(或量棒),仔細測量那些微小的「1:?」,找找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最後,為什麼我會特別想做這個主題呢?
其實就算是我自己的畫室,現在也不會強制每個人都一定要畫實體靜物,畢竟學畫的目標不同,除非還未讀大學,或是未來想走立體(雕塑或3D建模)的需求,不然大學以上的學生也是以照片輔助為主。
實體靜物的訓練主要在加強學習者對立體與空間感的掌握,那是再怎麼高清的照片都無法傳達的。(不過照片能表達出拍攝者的敘事與情境又是另一項優勢)
那麼為什麼實體靜物與其相關的技術會被教學環境淡忘呢?
原因很簡單,用照片能塞20人的教室,畫靜物可能塞不到10人(要靜物檯+畫架),比起透過照片,觀察實體靜物的學習速度還更慢,效益低下理所當然會被淘汰掉。
不過那並不代表它是不好的。
隨著科技發展,未來或許不會有任何一間畫室再教「量比例」或「如何觀察」這些基礎,畫畫的人可能也會越來越少吧?
不過我希望這篇文章未來或許能夠被某個喜歡畫畫卻遇到瓶頸的人看到,或許一直畫不好缺失的那片拼圖,其實是最初的那一片。
謝謝看到這裡的妳/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