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寫於2024年中的文章,起因是ptt八卦版一篇「希特勒的人像畫作就你來看,水準如何?」,由於打到了我的專業,雖然看到文章時已過午夜,但還是卯起來洋洋灑灑圖文並茂地寫了一大篇,後續又在粉專續寫了一個深入版,不過FB的閱讀就...不是很優,於是今天會將內容重新整理到方格子,希望能給予大家更好的閱讀體驗🙏
今天拿來舉例的,是希特勒於1913年畫的《聖母瑪利亞與聖子耶穌基督Mary with Jesus 》

《聖母瑪利亞與聖子耶穌基督 Mary with Jesus 》
先撇除掉人到底畫的像或不像,要知道那時候西方學院比起畫的像,更注重構圖。
由於希特勒是一個典型的「學院主義」擁護者,因此要來解構他的畫,勢必要先看看學院主義的畫會長什麼樣子:
以下舉幾個例子,第一件為典型的學院主義群像畫,作者被譽為西方古典學院主義的老師─普桑,其作品《阿爾卡迪牧人 Et in Arcadia ego 》

《阿爾卡迪牧人 Et in Arcadia ego 》
「學院主義」講究創造一個虛構的空間(劇場式構圖),相信很多人在美術課本裡看過圖2普桑的《阿卡迪牧人》,所謂劇場式構圖,便是把重點集中在中央(或主角處),且透過一些隱約的外輪廓將主題全部囊括。
就算希特勒畫的並非典型群像畫,我們找一件無論主題或構圖都類似的作品來比對:

拉斐爾《草地上的聖母 Belvedere madonna》
如果普桑被稱作學院派藝術家們的老師,那麼拉斐爾幾乎可以被稱作是西方藝術學院的至聖先師了😂 (原因可以延伸閱讀:拉斐爾前派)
透過拉斐爾的畫,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希特勒確實沒有經歷過學院派的正統訓練(畢竟他沒考上),有很多看的到仿造來源但有形無實導致不知所云的部分。
我們以同樣的方法解構希特勒這張《聖母瑪利亞與聖子耶穌基督》。

✓ 畫面底下的樹叢
✓ 遠方的地平線
✓ 周圍用來點景的植物
該有的都有了,不過為什麼畫面看起來就是散散的?感覺上想要處理經典的三角構圖,但周圍一堆雜物反而令畫面顯得雜亂,簡而言之,就是做了很多無用功。
可能會有人想問:「左側的那堆花跟葉梗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個人的解讀,那是來自模仿失敗的窗構圖(或稱岩窟式構圖),所謂窗構圖,是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那時候對透視的概念還停留在單點透視(消失點在畫中),因此在繪畫人物像時,常會在背景開一扇窗(或打一個洞),來描繪外面的世界。但這套構圖的邏輯本身是錯的所以逐漸被棄用,但還是可以在許多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學院派畫家筆下看到這種構圖。

這種構圖的特徵是會把人物的其中一側用深色的物件遮擋住,並引導觀眾在看完畫中人物臉部的重點後看相更深遠的空間。
如果我們捨棄左邊那個花叢,以拉斐爾的典型三角構圖為希特勒調整畫面後如下:

總而言之,希特勒左側的那堆花是沒有聚焦效果的。我個人猜測,那些花可能為模仿當時的大師克林姆的裝飾性風格(有一說法希特勒曾想拜克林姆為師被拒)。但無論從學院構圖還是裝飾性構圖,希特勒都只做了一半,且都沒處理好。
或許是為了學習克林姆的風格,希特勒的原畫還犯了學院主義的一個大忌─「過於明亮的背景」。
高明高彩的背景會直接將前面的人物主角吃掉,古代的聖像畫會在人物背景貼金箔,除了裝飾的神聖象徵外,但當時的繪畫沒有透視。
文藝復興以後,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發明以來,畫家們通常會透過降低背景的明度與彩度,用以凸顯畫作中的主角。直到18世紀末浪漫主義星期,對於畫面的處理進行了革新,才出現那些背景鮮明但主教昏暗的畫作,經典的弗雷德里希(Friedrich)便是處理高光高彩背景的佼佼者,透過大背光與不清楚的人物展現崇高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希特勒的人像究竟水準如何?」
長話短說,上圖!

寫得很亂,但這是當時我用procreate隨手畫的說明:

以下是三處比較明顯的局部調整(寫到這裡才發現每篇的圖片限制10張):

與綜合上述所有內容後所進行的調整,與希特勒的原畫進行比較:

這篇要強調的是,繪畫中的內容物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不知道它們的作用,只是一昧的強加在畫中,那麼就會形成希特勒的這種案例。
我覺得吧,希特勒是個可惜的人,仔細看他的畫作可以看到許多執著與固執,然而他所處的年代藝術並不是一個老師會解構分析並指導的年代,沒天分的學生終其一生連進入教育系統的機會都沒有。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講希特勒多爛,而是藉此反思我們在資訊如此充裕的現代,千萬不要讓自己活成希特勒那個年代的人。
題外話,這篇初稿在PTT貼出的時候,有個「噓」令我印象深刻,留言大概的意思是:「改畫的人最糟糕了!」
我看到那個留言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我是拿古人來當教材欸,不改要怎麼讓大家看出差別😂?」後來又想到:「他應該是曾經遇到很糟的老師吧。(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藝術都被以神祕主義的方式進行推廣,評論者總是讚嘆藝術家們的天賦異稟,老師的教學也常常是「你們就跟著我做就對了。」鮮少解釋「為什麼」,我覺得這反而成為了藝術與一般人漸行漸遠的緣故。
「他們做的很棒,但干我屁事。」這是沒接觸藝術普羅大眾的心聲。
希望後續內容,能讓大家發現,藝術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平易近人。
謝謝看到這裡的妳/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