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經濟發展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1978。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1980。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臺北:聯經,1980。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
高棣民(Thomas B. Gold)著,胡煜嘉譯,《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跡》,臺北:洞察,1987。
柯志明,〈“所謂的”原始積累-補論與答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1989,臺北),頁179-191。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1990。
馬克.薛爾頓(Mark Selden)、柯志明合著,〈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收於馬克.薛爾頓等著,翁仕杰等譯,《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1991),頁115-143。
柯志明,《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劉進慶、凃照彥、隅谷三喜男著,雷慧英等譯,《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1993。
韋德(Robert Wade)著,張宗漢譯,《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臺北:五南,1994。
E. A. Winckler, S. Greenhalgh編,張苾蕪譯,《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臺北:人間,1994。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
李悅端、柯志明,〈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卷(1994,臺北),頁41-81。
林寶安,〈台灣地方金融與地方社會──信用合作社的發展歷史與社會意義〉,臺中,東海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1994。
陳玉璽著,段承璞譯,《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臺北:人間,1995。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臺北縣板橋市:稻鄉,1996。
高承恕,《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臺北:聯經,1998。
陳金滿,《台灣肥料的政府管理與配銷:國家與社會關係之一探討》,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0。
陳勇志,《美援與台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研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0。
張晉芬,《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1。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灣史研究》第9卷1期(2002,臺北),頁107-180。
洪廣冀,〈戰後初期之臺灣國有林經營問題:以國有林伐採制度為個案(1945-1956)〉,《臺灣史研究》第9卷1期(2002,臺北),頁55-105。
瞿宛文,《經濟成長的機制:以臺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2。
陳思宇,《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
谷浦孝雄編,雷慧英譯,《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北:人間,2003。
陳兆偉,《國家經營下的台灣糖業(1945-1953)》,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3。
段承璞等著,《台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2003。
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3。
廖鴻綺,《貿易與政治:台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
陳怡文,《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臺日鳳罐貿易(1950-1972)》,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5。
石田浩,〈戰後台灣經濟成長與民間中小企業的作用--「開發獨裁」與「台灣經濟」〉 ,收入石田浩著,《台灣經濟的結構與開展》,台北: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07,頁109-151。
李宗榮,〈在國家與家族之間:企業控制與臺灣大型企業間網絡再探〉,《台灣社會學》第13卷(2007,臺北),頁173-242。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出版,2007。
瞿宛文,〈戰後台灣經濟成長原因之回顧──論殖民統治之影響與其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期(2007,臺北),頁1-33。
瞿宛文,〈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19卷1期(2008,臺北),頁167-227。
瞿宛文,〈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國背景──超克分斷體制經濟史的盲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期(2009,臺北),頁49-93。
(加)熊秉純著,蔡一平等譯,《客廳即工廠》,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李宗榮,〈台灣企業集團間親屬網絡的影響成因〉,《台灣社會學刊》第46期(2011,臺北),頁115-166。
陳兆勇,〈土地改革與政權鞏固:戰後臺灣土地政策變革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鄭力軒、王御風,〈重探發展型國家的國家與市場:以臺灣大型造船業為例(1974-2001)〉《臺灣社會學刊》47期(2011,臺北),頁1-43。
黃仁姿,《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臺北:國史館,2011。
洪紹洋,《近代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臺北:遠流,2011。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臺北:人間,2012。
林志龍,《台灣對外航運1945-1953》,新北:稻鄉,2012。
陳冠任,《萌動、遞嬗與突破:中華民國漁權發展史(1912-1982)》,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3。
洪紹洋,〈臺灣基層金融體制的型構:從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到合作金庫(1942-1949)〉,《臺灣史研究》第20卷4期(2013,臺北),頁99-134。
喬埃.斯塔威爾(Joe Studwell)著,楊濤斌等譯《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新北市:八旗文化,2014。
曾獻緯,《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臺北:國史館,2015。
何欣潔,〈由鄉莊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土地所有制度演進重看台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2015,台北),頁147-193。
洪紹洋,〈1950年代臺、日經濟關係的重啟與調整〉,《臺灣史研究》第23卷2期(2016,臺北),頁165-210。
林宗弘等,《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臺北:中研院社會所,2017。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臺北:聯經,2017。
巫永平,《誰創造的經濟奇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莊濠賓,〈世變下台灣地主層的沒落─以四大公司民營化為例(1949-1957)〉,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18。
洪紹洋,〈外資、商業網絡與產業成長:論出口擴張期臺灣的日資動向〉,《臺灣史研究》第26卷4期(2019,臺北),頁97-141。
夏傳位,〈台灣的新自由主義時刻:危機、典範競逐與新古典經濟學者的進擊〉,《台灣社會學刊》66期(2019,臺北),頁55-124。
黃仁姿,《戰爭、糧食與土地改革:戰時戰後的臺灣農政(1930s-1950s)》,新北:稻鄉,2020。
曾獻緯,〈戰後臺灣糧食體制運作的困境與對策 (1950-1953 年)〉,《臺灣史研究》第27卷3期(2020,臺北),頁111-166。
洪紹洋,〈產業政策與企業經營: 1950-1970 年代臺灣汽車工業的發展〉,《臺灣史研究》第27卷4期(2020,臺北),頁137-176。
曾獻緯,〈臺灣軍公教人員食米配給制度的形成及其運作(1950-1960s)〉,《國史館館刊》第70期(2021,臺北),頁93-134。
洪紹洋,《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新北:左岸,2021。
洪紹洋,《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新北:左岸,2022。
瞿宛文,《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臺北:聯經,2022。
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臺北:春山,2023。
林宏文,《晶片島上的光芒:台積電、半導體與晶片戰,我的30年採訪筆記》,臺北:早安財經文化,2023。
黃仁姿,《冷戰時期的台灣農村、農業與農民(1950-1960年代)》,臺北:政大出版社,2024。
曾齡儀等,《商跡:日治時期到戰後台商的海外拓展故事,管窺台灣在世界的影響力》,臺北:麥田,2024。
戴伯芬,《末代女礦工: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臺北:春山,2024。
洪紹洋,〈戰後臺灣的自動化經驗與自動化服務團的運作〉,《國史館館刊》第82期(2024,臺北),頁111-146。
洪紹洋,《戰後臺灣經濟的新認識:資源、產業與經濟治理的摸索》,臺北:春山,2025。
鄭芳芳(Honghong Tinn)著,孫秀惠、楊之瑜譯,《科技造浪者:一部奇蹟般的台灣科技產業史,揭開全球都想知道的人脈網絡》,新北:明白,2025。




















